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外星人的朋友严君平-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本书是《周易骨髓》。

  这是严君平研究《易》学的经典著作,并成为杨雄著《太玄》的重要参考书。《易》学是什么??《易》学,即《周易》之学,也称《易经》,简称《易》。《易》分变易、简易、不易三方面的学问,分别研究事物的变化规律,化简驭繁的方法和永恒不变的自然实体。严君平穷其一生的精力,研究这方面的学问,并将他们研究成粱,最后著作了《周易骨髓》这部著作,影响了杨雄等后世一大批学者。

  第三本书是《道德真经指归》(简称《指归》)。

  《指归》这本书,主要是对严君平试图对老子的《道德经》作一种全新的诠释。《道德经》五千言,而《指归》为十三万言。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10年左右,全书共存13卷,今存7卷,156章,约七万字。实际上《指归》不仅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诠释,而是在老子思想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一种升华。

  在《指归》中,严君平自称庄子(因其时其人本姓庄,名遵),自问自答,论物言事,以道德、天地、阴阳五行、无为与无不为立论,阐述自然之理;阐述或扩解《道德经》的自然观,提醒人们包事应物,应该顺于“道”。《指归》的“道”与《道德经》的“道”,都是广义的,都是指宇宙的本原,但又各有千秋。

  《指归》卷九21章说:“道之所生,天之所兴。始于不始,生生于不生,存存于不存,亡亡于不亡。凡此数者,自然之验,变化之常也。故人之动作,不顺于道者,道不佑也;不顺于德者,德不助也;不顺于天者,天不覆也;不顺于地者,地不载也。道德之拟不佑助,天地之所不覆载,此患祸之所不远,而福德之所不近也。”这里的“不始、不生、不存、不亡”,就是道德之元气。人因道德之元气而成形于天地间,若不顺道自然,道德就不佑助,福德就会日远,祸患就会日近。这就是严君平的自然观。

外星人的朋友:严君平(3)
严君平在分析《老子》(即《道德经》)时谈到:“昔者《老子》之作也,道德为母效。经列:首天地为象。上经配天,下经配地。荫道八,阳道九。以阴行阳,故七十有二。首,以阳行阴,故分为上下,以五行八故。下经四十而更始,以四行八,故下经三十有二,而终矣。阳道奇,荫道偶。故上经先而下经。后,阳道大,荫道小。故上经众,而下经寡。阳道左,荫道右,故上经复来,下经反往。反复相遇,沦为一形,冥冥混沌,道为中生重。符列验,以见端绪。”(《指归》13卷22章)。这段话的基本意思是:《老子》论自然之变化,也是以道德为母效来说明天地、阴阳变化的起始与衍变的。“道为中主重”,才能见端绪。换句话说,不以“道为中主重”,支认识天地,阴阳、、五行的自然变化,就不可能看清自然的本质,就能不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严君平在这里谈的“道”,显然是一个哲学慨念,是指一切事物的本原。

  严君平的哲学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他说:“天地并起,阴阳俱生,四时共本,五行同根,忧喜共户,祸福同门”(《指归》10卷22章)。又说:“损为益首,益为损元,进为退本,退为进根,福为祸始,祸为福先”(《指归》8卷20章)。在这里,严君平指出了事物的两面性,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在今天看来,这个认识,确实不足为奇,但是在两千年前,他就能认识得如此精深,如此全面,并能用文字刻录下来,留给后人,确非易事!

  严君平对《老子》来作发挥的“道”与“德”,在《指归》中作了尽情的发挥和阐述。他在《指归》10卷20章中说:“以道为父,以德为母,神明为师,太和为友,清静为常,平意为主,天地为法,阴阳为众,日月为仪,万物为表,因应为元,诚信为首。殊分异职,线线玄然,引总纪纲”。 严君平在这里谈的对“道”的应用,要使之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接轨,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确属珍贵见解。他提出的“诚信为首”、“平易为主”的处世方法,在今天,不是我们这个社会大力提倡的么?

  《指归》在很多地方,阐述“劝民顺德,育民为先”的必要性,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如在八卷20章中说:“君得道也,则万民昌,君失道也,则万民丧。君者,民之源泉也;民者,君之根也。”这种“民为君根”的思想,否定了“天子是上天所派”的说法,肯定了“天子也是人”,动摇了“天子是上天所指”的神话。在那个时代,也许有许多学者认识到了这个道理,但是,却没有严君平敢于说出来的勇气。严君平敢于说出这个观点,是要使帝王与官吏们都知道:万物无根,将自倾、自亡。劝导帝王将相,不要无视人民的力量。否则,将自取灭亡。

  《指归》卷11第21章说:“违自然,福与之远,祸与之邻。大命以绝,神气分散,天地不能安,道德不能存,临死不觉,怨命尤天,非命薄也”。严君平在这里指出:“生命是道德的载体”。对道德的认识、提高,只有在生命的基础上,对能进行,才有意义,才能完成。启发人们正确认识生命过程中的困难、得失、芝辱、祸福、成败,从而爱惜生命。否定“命由天定”,主张积极进取。劝慰人们不要认为自己的命薄,而轻视生命存在的重要意义。生命是道德的载体这个论点,在当今以爱惜生命为主题的道德教育中,无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严君平在《周易骨髓》这本书中,指出宇宙中只有天、地、道、人这四大存在,否定了“神”的存在。在《指归》八卷1章中,他进一步阐述了“神明不能改造存”的道理,指出“神”是虚无之物,他不承认“神”有力量。他说:“圣人之心……,静如鬼神,不为而成”(《指归》11卷7章)。又说:“故神明智者,常生之主也;柔弱虚静者,神明之府也。夫神明之在人也”。阐述神是产生于圣智者本人,人的五脏六腑,就是神府,所以不觉惧,视为某一种自然现象。告诉人们,神的实体,就是你自身。这个论述,动摇了一切有神论的基础,是对“神主宰一切”的反叛。“神学”即“人学”,这是严君平对人体自身内部世界认识并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表面看,似乎有些偏颇,但是仔细联想 ,也不无道理。

  严君平研究自然、人性,同时也研究呼唤和平,研究治国方略。他在《指归》能五中说:“以政治国,无令而行,外方异俗,不制自宾。”又说:“不割,万物以全,无所不克,天道大成”。强调“治大国者,不可大作大为。大作大为,大乱大动,则亡”。“大国形便天下,愿之静下见归。躁上多兵”。“为无为,运变无形,不见所治,而万物滋生”。很显然,严君平呼唤的,是和平稳定,是顺应自然形势的天下大治;所反对的,是分裂割据,躁上用兵。这个治国方略,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在严君平写的三本书中,以《指归》最为重要。这是一部完全可以与《老子》媲美的奇书。后世的道教人物,将之视为道经玄学;唯物主义者视之为继《老子》之后的一本阐述自然本体论的哲学名著。不同中的人,在这本书中能得到不同的东西。治学者,能从中见识到古人智慧的光芒;执事者,能从中悟出管理与领导的权谋;生意人,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之路;休闲者,能从中找到健生长寿的秘诀。其中的精华,要读者诸君在读了原文后,才能尽情领略。

外星人的朋友:严君平(4)
鲁迅说:“中国的根祗在道教”。道教的产生,追根溯源,老子的《道德经》是源头;严君平的《道德真经指归》,杨雄的《太玄》,是道教产生的主线和主要理论根据。道教的主要思想是认识自然,顺应自然,追求长寿。宋代彭晓的明镜图,陈抟的无极图,周敦  的太极图说,邵雍的《心学》和64卦方园图等,都是在严君平与杨雄等人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受他们的影响,还产生了一大批易、玄、道大家,如何昌一、谭峭、张载、二程、三苏、魏了翁、张行成……等。就是一直贬低严君平与杨雄的朱煮,也不得不承认“蜀人有严君平源流且如太玄就三数起便不是”(《朱子语类》137卷)。由此可见,严君平等人的常说,是宋学的基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内核之一。

  三、严君平是独步天下的民间大家

  严君平首先是一个不信鬼神的朴素唯物主义者,其次,他还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数学家、医学家、心理专家、天文学者。由于他一生在民间走动,所以,他是一个独步天下的民间大家。

  2000年前的严君平长期生活的区域,是川西平原的都江堰灌区和沱江水系的绵水流域。这两个地区是四川先民们治水、开发农业的主要区域。远在夏、商、周时期,这一区域就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现在发掘出土的三星堆文化、都江堰芒城遗址、温江鱼凫古城遗址、成都十二桥古城建筑遗址……,是这些文明文化形态的证明。

  在学术上体现这一文明文化的内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巴蜀人最早观测到了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天文运动周期变化的关系;


()免费TXT小说下载
  二是水科学的科学知识,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社会生活中这些文明文化的现状,提醒人们只有重视科学,才能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三是在汉武帝时期,落下闳创立了“浑天说”,阐述天地人同一相互运动的立体宇宙模型观,和对立体复合动土模式进行推导的理论。在这个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先得出了“在11年中,当发生23次日食的135个月为一运动周期的朔望之会”的结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