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斧砍过似的,有着圆锥形顶部的深痕。
松鼠会爬上树茎的顶部剥啃幼嫩枝条的树皮,木屑及树皮碎片通常会散落到树干底下。如果你见到地面上散落的松木屑,很可能树上就有松鼠落窝的巢穴。但如果同时又有坚果或松子之类散落树下,则表明这有可能是爱偷食坚果的鸟类干的。在地面上一堆空果壳附近,很可能有一个啮齿类动物居住的地洞。
如果仍然生长的树苗枝头似乎曾被水平修剪,或者树木底层枝干在一定高度被整齐剪去上段嫩枝叶,你可以推测这是喜吃嫩枝的草食性动物如鹿类留下的印记。
排泄物
粪便也是确认动物类别的最好参考物之一。动物体型大小也可从中略见一二,粪便干燥程度是判断它们何时从此地经过的指标之一。随着时间的延长,粪便会变得坚硬,特征性气味也逐渐散失——新鲜粪便会含有一定比例的水分。飞动的苍蝇可以使你注意到附近的动物粪便。
哺乳类:许多哺乳类动物粪便有强烈的遗臭,这是由开口于肛门内侧附近的腺体分泌产生的,它们有标记领地、发送性信号等重要功能。
植食类动物,诸如牛、鹿、兔子留下略圆的马粪状排泄物。肉食性动物,诸如猫、狐狸等的排泄物为长条形。有些动物,包括獾和熊类,是杂食性动物。掰开一团干燥的粪便察看是否能找到有关此种动物猎食习性的线索,以便在布置陷阱时选用动物偏好的诱饵。
鸟类:分为肉食类和植食类,通过辨别鸟粪可以区分它们。食谷物的植食类鸟粪便体积较小,多数情况下新鲜鸟粪为液态。肉食类大型猛禽排出丸状粪便,粪里可能还会有未完全消化的肉类残渣,如鱼、鸟、鼠或啮齿类小动物等。松散的鸟粪表明在一定的地域内可能就有水源,因为小鸟不会飞离水源太远。但是肉食性鸟类却不会依水源远近限制它们的生活区域。地面上富集的鸟粪通常表明周围会有鸟类的巢穴。鸟类喜欢在枯树上就餐,那里有许多蠕虫可供捕食。
掘出的土堆
有些动物在地上掘洞以寻找昆虫和蠕虫类食物。野猪会翻拱大块的地面。如果明显有新的潮湿的碎土,很可能不久前就有动物光临过这里。大块泥泞加上动物打滚留下的痕迹通常是猪类动物留下的。松鼠掏挖植物根茎会在地表留下小面积扒痕。
遗臭与气味
留心倾听周围的声音,注意空气中遗留的气味。它们很可能预示着野生动物何时出现。一种动物存在之地很可能会有更多其他种在此生存——有肉食性猛兽存在之处可能也会有相应的捕食对象。许多人忽略了自己的嗅觉功能。有些动物嗅觉非常灵敏,尤其是狐狸。随时睁大你的双眼,天气寒冷时,大型动物的呼气往往凝结成可以看得见的雾气,如果你处于有利地形,即便相距较远也能察觉到。
地洞与兽穴
许多动物通常在远离水面的高地上打洞做窝。有些种类的动物,比如兔类和松鼠,尽管有狡兔三窟之说,要捕捉它们其实也并非很困难。兔子应急的洞穴很容易被挖开,或者用一段刺蕾枝或带倒钩的丝线就可拖塌离地表很近的地洞,把兔子钩出来。
肉食性动物通常藏身洞穴之中,这在多林地带很是普遍。洞穴周围的排泄物或兽迹会暴露出它们的行踪——同时也表明洞穴已被占用。尽管有少数动物,比如獾,会有规律地在远离洞穴之地排便。
第四章 食物第33节 动物类食物(2)
3、2 哺乳动物
以下图示的各类动物足迹中,没有添上后足部毛皮着地的痕迹。多数图示的是某类家族中的代表动物。由于种间差异,足印的大小也会变化很大。足迹1代表右前脚,足迹2代表右后脚。
猫科动物
包括家猫和老虎,彼此间体型可能会相差很大,但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分布于除澳大利亚和南极大陆之外的各大洲,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大量分布。它们习惯于夜间活动,躲避人类,颇有几分神秘色彩。在野生动物保护区内你可能会见到万兽之王——狮子,但很少见到猫科动物。它们全都是你潜在的食物来源——但不可捕杀稀少的大型猫科动物。你可能会遇着已腐烂的被大型猫科动物捕杀后吃剩下的猎物尸体残骸——但要当心:肉的主人可能就在附近。猫科动物的肉可能会难以消化,要彻底炖闷。但小型动物的鲜肉味道很好,与兔肉差不多。它们的肌腱坚韧有力,是做弓弦的好材料。
陷阱设置:强而有力的弹性陷阱平台或诱饵圈绳套。动物的内脏杂碎可以用作诱饵,其他的诱饵如动物血块或肉类也可用。猫科动物行动敏捷,很可能会跳出绳套,要提前防止这一点。
足印:行走时脚趾着地,前四趾印大小相当,后一趾印稍大些。行走时脚爪缩回(猎豹例外)。粪便长条形,越靠近尖端越细,但通常它们会自觉地隐蔽好排出的粪便。尿味很浓,刺鼻。
野狗类
狐狸与野狗分布范围很广,从沙漠不毛之地至严寒的北极地带都有分布。但在新西兰岛,马达加斯加以及其他一些岛屿上没有此类动物。狼类现今绝大多数分布于北美洲和中北亚的野外。灵敏的嗅觉使得犬科动物极难被跟踪,但好奇心会趋使它们踏上陷阱。模仿四脚动物爬行会吸引它们——也许是潜在的美味呢。在远东地区狗肉是美味佳肴,不过吃肉时需要用力咀嚼。处理肉类时要除去肛门腺。
陷阱设置:对付狐狸要安排四脚套陷阱。尽可能不要让它们嗅出人的气味。
踪迹:行走时四肢着地,前足每只有四趾,而且有四道爪痕——外侧两趾印小于内侧的。粪便长条形,至尾端渐细,其中可能还有未被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如动物毛皮、碎骨或昆虫外骨骼等。狐狸的粪便臭味刺鼻——但在松软之地它们会主动用沙土掩盖。
鬣狗类 一种广泛分布于东非至印度地区的食腐性动物(不是真正的狗类)。肉中可能有寄生虫,应彻底沸煮。
麝猫类 分布于热带非洲及亚洲的食腐类动物。按照对付狗类的办法设置陷阱。烹煮之前应除去肛门腺。
熊类
生活于北美、北欧及亚洲部分地区的一类独居性猛兽,喜好多林地区(北极熊例外)。体形强健、奔跑迅猛的熊类可能会光顾你的露营地。大多数熊类会爬树。熊要杀死一个人易如反掌,对它们要避而远之。如果设置陷阱可以捕捉它们,那将是营养富足的好食物。但是依靠临时拼凑的简易武器就想捕猎它们是非常愚蠢的,只会带来一场悲剧。将熊肉彻底煮熟以防寄生虫。绝不要食用北极熊的肝脏——它含有足以致命的高浓度的维生素A。
陷阱设置:可选用落石式或弹性四脚套陷阱,但后者必须选用最牢靠的材料——熊能撕碎大多数常见的四脚套。必须尽可能置熊于死地或者使之完全丧失反抗能力——否则受伤的熊对狩猎的人来说是极具威胁性的。
踪迹:熊掌留下的印迹长约30厘米,宽18厘米,前端有五爪,趾间靠近,爪印清晰。后足印后端渐细,易被误作人的脚印。熊几乎可以捕食一切动物,可以追捕猎物,将猎物撕成碎片,也可轻巧地踏翻蚁穴,寻找食物。
水獭类
平时很难见到它们,也很少遇到它们陷入陷阱。主要生活在水边或沿着河岸的洞穴里,好奇心很强,因此沿着河岸布置弹性四脚套并选用新鲜鱼类诱饵可能会捉到它们。
踪迹:五趾着地,网状,近乎圆形,长7、5厘米,宽6厘米。在某些地方,常在岩石上,能很有规律地见到它们留下的细长条形粪便,略有鱼腥味。
黄鼠狼类
黄鼠狼、貂、白鼬以及臭鼬等都带有几分神秘色彩——但在北半球的北部地区,它们在荒野中很可能是求生者重要的食物来源。
当心它们锐利的牙齿。
陷阱设置:弹性四脚套或落石式陷阱。放置一些诱饵,比如鸟蛋或动物内脏等。
踪迹:不明显,除非是在松软之地。五趾及五爪相互分得很开。趾上的毛发会带来污渍。跳跃式前行,使得前后脚印部分重叠。黄鼠狼的脚印在这一类动物中是最小的。
狼獾
分布于北半球的北部,体型矮胖结实、类似獾形的食肉目鼬科动物。主要靠觅食动物尸体腐肉为生,但可以无需费劲地拖倒一头驯鹿。数量很稀少。除非你拥有锋利的武器,否则别去惹它。
陷阱设置:强力弹性四脚套或诱饵绳套阱——如果在苔原地区你能幸运地弄到合适的诱饵。
踪迹:足印平均长8厘米,宽7厘米。五趾,前有强有力的爪印,掌上的毛皮会使印迹模糊不清。
獾类
分布于北美洲、非洲、东欧至印度尼西亚一带。体型矮胖粗壮,常在夜间活动。严冬时会冬眠。在它们经常活动的例行路线上以及它们经常排泄之地设置陷阱。如果被陷阱夹住,被困的獾会变得异常凶猛,别轻易靠近。幼獾肉味与猪肉一样鲜美。
陷阱设置:选用夹腿套阱,诱饵可随意摆放。也可用落石阱或诱饵绳套阱,但都必须布置得相当巧妙而且坚固结实。
踪迹:五趾,前有清晰爪印。有时足印会与小熊相混淆。步长约50厘米。粪便与狗粪类似,但地上会有浅的挖掘痕迹。地表被掏出的树根以及撕开的蚁穴可能会是獾类动物所为。
第四章 食物第34节 动物类食物(3)
臭鼬
分布于南北美洲。有着一条长而多毛的尾巴,体型与小獾类似。遭遇敌人时会由肛门腺释放出恶臭的液体以自卫。
猴猿类
所有的热带地区几乎都有分布,通常群居生活在树上。即便被小猴咬伤,也会留下一块疤痕。它们很聪明,难以捕捉——在敌人还没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