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ㄊ侄沃澳苤胁摹O执奖沂枪曳⑿胁⑶恐屏魍ǖ募壑捣牛姆⑿幸押突平鹜压场! �
而信用货币则是由银行发行、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如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其中,银行券是主要的形式。与纸币不同,信用货币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但它产生后,既可作为支付手段,又可作为流通手段在市场上流通。信用货币本身并无价值,其流通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发行人的信用如何对信用货币的流通影响极大。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纸币是不能兑换成贵金属和各种信用货币的。
(九)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
1通货膨胀
(1)定义。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这里的价格不是单一的某个商品或某种服务的价格,而是一组能够反映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变动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2)原因。通货膨胀的原因被概括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需求拉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又被形象地描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②成本推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升。
③结构性因素。结构性通货膨胀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造成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社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和提高速度不同,发展趋势不同,与世界经济联系程度不同,但由于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开放部门转移,另一方面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却又要求在工资、价格等方面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和开放部门看齐,结果就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
(3)影响。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随通货膨胀本身的发生类型、程度以及人们预期的不同而不同。通货膨胀一旦发生,在社会的产量、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会产生复杂的影响。尤其是通货膨胀在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政治后果,是每一个国家的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审慎处理的问题。
2通货紧缩
(1)定义。通货紧缩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跌。它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2)原因。从理论上讲,通货紧缩可能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生产能力总体性过剩。此时商品供过于求,出现物价持续下跌。
②投资和消费预期变化。如果预期未来实际利率会降低、商品价格会下降,则投资者和消费者都会减少现期投资和消费,导致现期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下跌。
③政府紧缩预算,削减支出。这时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供求格局发生变化,从而容易引发通货紧缩。
④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这会导致生产能力提高、成本下降,导致产品价格下跌。
⑤汇率因素。如果一国高估本币汇率,会造成用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导致外部需求降低,出口下降;进而导致国内外向型企业开工不足,工人收入下降,个人购买力和需求下降,从而导致物价持续下跌。
⑥货币政策变动。如果中央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则会使大量商品流向货币,可能会产生物价持续下跌。
⑦金融体系效率低下或信贷过度扩张产生大量不良投资也会引起通货紧缩。
(3)影响。通货紧缩一旦发生,如若处理不当,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不良影响。通货紧缩会加重债务人负担,抑制消费,增加银行不良资产,甚至形成经济衰退,陷入恶性循环。
(十)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商品的价值量为依据,实行等价交换。
(十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是说明价值如何决定和如何实现的规律。在制约和影响商品经济的所有经济规律中,价值规律一以贯之地支配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在影响和制约商品经济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十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
市场价格的这种波动或与价值的偏离,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恰好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1)价格波动所围绕的中心是价值,波动的幅度要受价值的制约。比如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再怎么上升也不可能与一辆汽车等价。
(2)从长期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其价值是一致的。也许在孤立的一次交换中,商品的价格会偏离价值,甚至会偏离很多。但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商品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大致会相互抵消,价格和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十三)市场机制
所谓市场机制,是指以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系统。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来实现的。
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商品的价格和其价值应该一致。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由在生产该商品的所有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形成的。
供求关系的变动会影响价格偏离价值,从而导致竞争格局的变化。当某种商品供大于求时,商品的价格会降至价值以下;而当它供不应求时,商品的价格会升至价值以上。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关系都会发生复杂的变化。
价格变动会反过来影响竞争格局和供求格局。当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升时,其供给会增加,需求会减少;而当其市场价格下降时,其供给会减少,需求会增加。在此过程中又会导致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发生复杂的变化。
(十四)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配置资源。即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价值规律的这一作用是通过竞争和价格的波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实现的。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市场价格会上涨到价值以上,导致生产该商品的利润率上升,从而吸引更多的生产者竞相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该产品的生产部门,导致该部门生产扩大;而当某种商品供大于求时,其随后情形恰好相反。正是通过供求、价格、竞争之间的这种联系和变化,价值规律实现着自己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的作用,或称资源配置的作用。
2刺激生产。即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的这一作用是通过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来实现的。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商品的价值量又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生产同种的不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各不相同,因而其个别劳动时间及由此决定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也各不相同。但商品要按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来出售,由此就必然造成商品生产者收入水平的差异。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者按照社会价值售卖其商品只能获得较少收入甚至赔本,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者按照社会价值售卖商品则会获得较多收入或赚钱,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正因为如此,所有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然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就必须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熟练程度等。所有生产者都这样做的结果便会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3择优汰劣。即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产生市场经济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价值规律的这一作用也是通过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来实现的。如上所述,不同生产者的条件各不相同,因而其劳动生产率各有差异。劳动生产率高者,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劳动生产率低者,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久而久之,这两部分人中有利者越来越富,不利者越来越穷甚至破产,从而导致了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在封建社会末期,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由以上可以看出,价值规律的三个方面的作用都是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市场机制得到贯彻和实现的,亦即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有赖于市场竞争、价格波动、供求关系变化这些因素。
(十五)马克思劳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