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龙变局-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企业病的根源,在和顾雏军的谈判中,作出了较大让步,比如通过容声集团将科龙股权转让给格林柯尔等举措,将收购金额下降,使顾雏军得以用较低的成本收购了科龙。
  二、格林柯尔入主后,科龙的经营方向会不会变?
  在新闻通报会上,记者的猜测化为热切的疑问:新的股东进来,总会带来新股东的风格以及企业烙印,格林柯尔的到来,会不会带来经营方向、竞争战略、政策方面的改变呢?
  对此,格林柯尔代表刘从梦作出了明确表示:
  科龙电器在股权变更后,格林柯尔不会对科龙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做大的调整,将会保持现有基本管理层和职工队伍的稳定,保持现有的营销政策和售后服务政策的连续性,保持现有生产和技术研发体系一如既往地运作。在“三个保持”的基础上,与其他股东一起保持科龙的强大。而公司选择在销售淡季进行股权转让,就是希望股权更迭不会给公司运营带来不利影响。另外,格林柯尔将把制冷剂核心技术和全球营销网络的优势带进科龙,打造出一个高科技的家电企业。刘从梦还强调,格林柯尔和科龙的结合是一个“完美的结合”,格林柯尔作为高科技制冷型企业,生产上游的产品,科龙生产终端产品,两者结合,就可以构建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验证:
  格林柯尔入主后,生产和技术研发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加强,为日后冰箱的“分立多循环”专利技术、空调“双效王”能效比提高到7。0打下了坚实的根基。而员工队伍稳定方面,坚持在运动中瘦身,通过龙霸行动和黄埔军校计划相结合,将跟不上趟的员工淘汰出科龙的行列。通过大量招收研究生和应届本科生,洗“癌”营销,使科龙的营销队伍的执行力再上一个台阶。
  科龙的经营方向不但没有变,而且顾氏认为科龙的战略应该是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主营业务——冰箱、空调,对以前的智能家居、GPS卫星定位系统重新进行了评估,注销了以前科龙成立的“北京恒升新创公司”、“北京时空公司”、“北京天地公司”,专心经营好冰箱、空调的生产、销售。
  但是,资本的意志一再控制了顾雏军的思想,他的目标就不仅仅是掌控科龙,而是力图以科龙为旗舰,做成世界主流家电制造商。控股美菱,并购吉诺尔、上菱、阿里斯顿等行为,都使顾雏军风头一时无两、科龙人士气大增,也令人为之耳目一新。但为了资金保值,急急进入亚星客车、襄阳轴承,又为了整合汽车链,鲸吞英国公司。顾雏军敏锐的市场嗅觉一再引起行业震惊的同时,也正是他这种狂热的见机会就进入的资本嗅觉,最终将科龙拖入了万丈深渊。从这个角度来说,格林柯尔和科龙的结合实在是一个“最不完美的结合”!
  三、2001年之前,科龙就以人事变动频繁著称,这次,科龙会不会再爆发一次人事地震?
  相比新股东更迭,人事更迭才是公司职员最为关注的问题。从2000年4月起,科龙高管层的人事变动就成为业内最抢眼的新闻事件,此次,媒体把科龙员工的疑问带到了发布会上。
  细心的记者发现,这次出席新闻发布会的科龙公司代表徐铁峰的头衔有些微小的变化,在总裁名称上悄然增加了董事长一项。考虑到徐出任新职的时间是今年8月,原董事长王国端也离去不久,许多关注者已经在纷纷猜测格林柯尔入主后对其销售政策、人事变更、经营方向等怎么调整了。
  对这一非常敏感的问题,在新闻通报会上,格林柯尔方面趁机对科龙职员(尤其是管理层)大打强心针就不难理解了。格林柯尔方面的代表、格林柯尔副总裁刘从梦不仅在会上宣布了三个“保持”,而且一再强调要记者“听清楚”,这种外交官的口吻引来了在场人士的诸多联想。
  不管怎样,格林柯尔必定不希望接手的是一个混乱中的科龙,而是希望科龙平稳发展,这对科龙的经销商和科龙的管理层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安慰了。


格林柯尔的五个谜(3)


  验证:
  自进入科龙后,人事调整方面,可以说是顾雏军做得较为成功的一个方面。以其火暴而又桀骜的个性,对初始一些老员工的敷衍或没有将他这位董事长放到应有高度的行为,可以拍桌子斥责“你们这些黑头”,并历陈老科龙的种种弊端,虽然对许多人不满意,但并没有大刀阔斧地裁减,在这方面,可见其雷厉风行的铁腕后面,还有着对科龙状态洞若观火的洞察力,有着冷静的一面。
  他的观点是:既然你在科龙,就要适应顾氏科龙的文化。通过整风运动,对员工洗脑,力图将以前的灰色思想清洗掉,提倡一种“事”文化;通过在运动中瘦身,使跟不上趟的员工离去,从而整肃军纪。在平稳过渡的同时,也极为重视科龙的人力资源结构。大批招收99级大学本科生以及MBA,充实到各营销分公司中,在科龙营销的池子里放入了一群群鲶鱼,这些新鲜的血液,极大地刺激并提高了科龙营销人的执行力。
  四、格林柯尔的出价是不是合理?
  不管怎样解释,这个问题还是一直萦绕在外界人们的心中。据科龙2001年的中报显示,截至2001年6月30日,科龙每股净资产为4。17元,而格林柯尔仅以2。8元左右的价格就取得了受让权。容桂镇镇长刘知行为打消大家的疑虑,提醒说,价格只是相对的,并不能衡量这次股权转让的全部。如果要确认在这次转让中有一方受损失,也只会是镇政府。而容桂镇政府之所以愿意以低于净资产价值的价格出售科龙股权,是经过综合评价来决定的,镇政府的收益应该通过税收和其他收益来体现。
  另外有一种解释是,虽然科龙的主营产品科龙空调以及容声冰箱的市场销售并未因管理层地震而下滑,但全行业都在进步,两相对比就会显出落后来。这次的转让价格其实就是市场对科龙现状的新评估。科龙是需要调整状态的时候了,否则市场份额会被其他品牌逐渐蚕食。
  五、为什么是格林柯尔入主,而不是其他企业?
  据介绍,在格林柯尔出现前后,容桂镇政府就转让科龙电器的股份事宜与国内外众多的投资者有过广泛的接触,但何以让名不见经传的格林柯尔从中脱颖而出呢?
  容桂镇、科龙与格林柯尔接触了1年多,谈判了半年。在容桂镇政府看来,格林柯尔在自有的高科技核心技术和成长速度与发展前景方面具有其他投资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它的最大优势在于,自身是一个在香港上市的跨国公司,能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其与科龙的主营业务又都在制冷领域,可以优势互补。刘知行将选择格林柯尔的理由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看中它是香港上市公司,有完整的国际销售网络和较强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二是因为它从事制冷行业,能与科龙共同构筑完整的制冷产业链;三是因为它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四是可借格林柯尔的进入,给科龙带来国际化、现代化的企业制度。
  但是,还是有疑问的:格林柯尔是一家拥有专利技术的高科技公司,但在技术和品牌营销并重的家电行业竞争环境下,没有零售消费品的运作经验的格林柯尔,能带领科龙更快地发展吗?
  对此,格林柯尔常务副总裁刘从梦从宏观角度描述了科龙发展的前景,认为格林柯尔凭借全球领先的先进技术、资金实力、跨国经营的市场网络等方面的能力可以与科龙原有的产业优势地位进行纵向整合,使双方受益。
  当时,尽管记者以及公众有着许多的疑虑,但一些业内人士对这宗交易还是很看好的。有人认为,空调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经销商淡季打款的行规表明了这一点。有格林柯尔雄厚的资金力量支持,科龙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这正是现有投资人所愿意看到的。
  不管外界怎么评论,格林柯尔进入科龙就这样一锤定音了。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也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科龙集团董事局主席,被科龙人称为的“顾氏新政”就此拉开了序幕。科龙员工及外界人士一次次领略到顾老板的风格,顾氏的一举一动也没少让舆论炒作。
  在中国,做任何事情好像都是这样的,在争论中掀开大幕,然后等待着淡出公众关注的视野,避开那些充满怀疑的眼神,再回首时,云淡风轻。但对于格林柯尔来说,事情从一开始就好像不是这样的,在不休的外界争论中掀开入主科龙的大幕,然后又在不休的争论中将自己曝光于公众的眼球下,一次次的曝光,一次次的争论不休,将自身抛向舆论的风口浪尖,终于无法在经营实业当中韬光养晦,铸就了四年后的败局。
  科龙自建厂以来,已经经历过两次危机,均是由于体制引起的。面对着市场竞争能力的日渐消耗,地方政府的意图在于引入顾雏军以亡羊补牢。没料到,顾雏军给科龙电器最终带来的却是致命的打击。


扎营之变:格林柯尔是骗子?


  收购科龙不久,顾老板就遇到了一件最为尴尬的事情。
  在受质疑颇多的科龙电器新闻通报会上,虽然格林柯尔一直不遗余力地宣扬:格林柯尔是“世界三大新型无氟制冷剂供应商之一”,格林柯尔是科龙最合适、最有潜力的买家,但那些官方化的答复,对各种疑问的腾挪抵挡,显然还远远不能让媒体认可格林柯尔,认可科龙的新主人——顾雏军。
  很快,更深更广的质疑,就不仅仅局限于口头的几个问题了,铺天盖地地扑向格林柯尔。这次无疑更加迅猛,也更为致命。就像顾雏军时代的科龙集团副总裁严友松事后在受广东卫视《财富故事》访谈时说的:“他们认为顾总可能是个资本玩家,把科龙收购了,包装一下,转手卖掉。”
  媒体发挥出了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见黄河死不休的精神,在20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