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D阋θゲ伟 #ㄊ飨惆逡幌篓D―)
老子曰:“大音希声”,韩居士你想听法吗?哼!我已经说了半天了,可惜你听不到。这个世界上,找一人活死人还找不到,活死人才能大活啊!(师击香板一下――)
你看哪!就是这一下,万籁俱寂,无所谓清净,无所谓不清净,要在这上面看准了它。
(晚上七点二十分)
下午拈提《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人有诚心,天有报应,人有善心,天有感应。不起此座,可以成佛。什么办法呢?就是这样坦然而住,就可以成佛。和尚要参一个“谁”字。善恶之分只在一念之间,此心正,此理正,负尽天下人也没大患。此心不正,此理不正,作善事也有咎。
从理入者,如萧先生;从行入者,如杨管老。从理入者,就是坦坦然,没有事。此事必须要切实用功,“不遇明师莫强猜”。好好依止上师,把以前那些佛法都要丢掉,重新来过。一念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好好坐一枝香。
皇天不负苦心人,要至诚至敬,好好用功修行啊!像开玩笑样子学佛,一辈子也学不成功的。
(晚上九点整)
项教官今天如何?
项答:今早老师打香板时,忽见一片光明,身心愉快,但是很快就丢掉了。下午有一次打坐,看到很热闹的大街,又有人打麻将牌,很快就看不到了,不知是怎么一回事。
师云:打香板见到光明身心愉快,是光影门头。看到大街和打牌,是习气呈现,把他丢掉最好。
鲁居士今天怎样?
鲁答:今天下午行香时,刚刚绕佛一圈,腿就软了,只好下来休息,不知道怎么一回事。
师云:这是气机初动之相,你们老年人受不了,所以要坐下来养它。你几十年来学佛,跟我打七多少次,护法济贫行善,这些年所求的气脉,难以发动,只因般若不足。
韩居士今天怎么样?
韩答:今晚坐香时,两腿两手好像用绳子捆起来的样子,浑身蒸热,呼吸有些不匀,因为老师训示我们不要修整,我就没有去管他。不知怎样呼吸逐渐粗起来,好像喘息一样,竟克制不住,后来老师用手按我头顶,命令我把呼吸调匀,我就慢慢把它调匀了。后来右脚如被火烫一样,一会儿就好了。在这一段时间里,内心明明白白,外面一切声音动作清清楚楚,身体内部的变化,也非常清楚,就是妄念自然没有了。在下座开静以后老师曾问我,看到个什么?我说什么也没有。
师笑笑说:你昨天问我,怎样修行,就照这样去修行就好了。
第五天农历正月初六
禅宗又名般若宗,也叫达摩宗。禅那就是禅定,三藏十二部经典,离不开思维修,也就是禅定。大乘六度是禅定成功才能得智慧般若;小乘也是戒定为基才能得慧。因为习定以后,气机才能发动,才能得定。古来祖师机锋转语中,很多讲的气脉,你不经验过,就不会懂。身心的修法,各宗派虽然不同,但都是讲的这个。而个人业力不同,知见不同,知识不同,身体不同,所以现象也就不同。
如何修?久坐必有禅。真正佛法并不只是“坐”,可是你们这些知识分子,要把过去一些世间知见,一切佛法道理都丢掉,硬是要“久坐”,才能有所成就。佛法要能抵得住最大的病痛穷苦,而一切知见,没有真功夫都抵挡不住最苦的磨难。
朋友之道,在规过劝善,在这个打七时间,我都是真心奉劝。我不轻易印证人,如果轻易许人,便会害了别人,自己也犯了大妄语戒。真正发了道心,为自己也好,为了生死也好,为救世也好,要好好发心,好好用功,此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将相能征服天下人,而不能征服自己这个心念。非大丈夫、非真英雄是对付不了这个心念的。各位呀!发个勇猛精进心吧!
古德说:“味到真时唯是淡”,修行亦复如是。“天向一中分造化,道于心上起经纶。”注意这个“一”字和“心”字。修道者,修此心也。修行深入后,起用,就可以神通变化。见道而不能起用,那还不是你的,一定要哄他,不离开他,久而久之,就可以起用了。
禅宗自达摩祖师以来,都主张平实。到六祖讲用功,讲境界,也非常平实。六祖以后的祖师们,怕修行人执著用功的境界,所以不讲这些,而诗偈大行。到唐末宋初以后,便以奇特(奇言妙语)为高,以四句八句为主,大家都在猜谜了。
“宁可将身下地狱,不把佛法送人情。”黄、杨、鲁三居士近乎初禅定境,进一步可以得小果。会不会掉呢?功用境界非究竟法,当然怕掉了,但是也离不开功用境界。一般人以为打坐就是禅,其实是大错。我们也不是学禅,只是要立志学佛。立此大志,不达目的不止,要发大心,好好地坐一枝香。
外道打坐,有的也可以一坐几个钟头。但是那和见道以后的一坐几个钟头不同。外道的打坐是练出来的,与这个不同。昨天晚上有一位居士很像见道。但是据我看来并不是,只是似是而非,可是离见道也不远了。所以杨管老问我,那位是不是见道,我说不是见道。我绝不乱盖冬瓜印子的,出世间法绝不可以乱送人情的,如果我乱许可他。他自己明白,他知道我说的不对,岂不是骗了他?他不会受骗的,那么我这个金字招牌可就倒下来了。世间法有时可以送送人情,般若心印,不会乱送的。
昨天讲到见道之事,达摩祖师有两个路子,一个是理上入,行持功力没有到,容易退失。从他悟理,非是家珍。靠别人,稳不住。古人又说:“悟后起修”,也就是见道以后再加上行持。第二个是行上入,杨管老居士是行上入。如何谓之入呢?身心证验。道家的与密宗的都对(身上用功),也都不对。了无一物可得,一片光明,就是佛的路子。杨管老两次现前,但所见的理不深入,功夫还会丢掉。行上入的有好处。但是要精研教理,补其不足。萧先生昨天只是理上入,不是浑身滚进来。
近几年来,有许多人得少为足,狂傲得不得了,不求更上一层楼。又有人以为我有密法不肯传人,或偷、或抄,不光明,不是学佛学道。你不至诚恳切地问我,我只好不讲;你不懂就要问,有什么可以害羞的?肯真心问的,我就讲,我岂是有所偏爱呢?
平静的时候,妄念提都提不起来,但偶一不慎,喜怒哀乐之情发起来,更厉害,此心不能安,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修行必然的经过。所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觉,到金刚喻定,破最后一品五明,才到如来果位,此渐修之路也,岂有那么容易呀?修行人要“防微杜渐”,此心不能安,是你气机没有归元,触到你的感官,所以不得安。凡夫心脉只开一脉,到八脉具开时,气机动得更厉害,佛经里都有对治法门,用之皆有效。密宗用戏曼歌舞来疏解它。禅宗修法对此不安之一念,都不用对治法门,正念一提,三际托空,心就安了。重新安了以后,功用见地,又更进一步了。
杨管老问我“没有见道以前,知道这个是道,见道以后又发生疑情,以为这就是道吗?又有些信不过,这是什么道理?”现在我要用禅家的风范回你一句:“这不是道?你把道拿来给我看!”参!
你在清净圆明以后,忽然变去,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道起不起,是烦恼魔。如何破去此魔?一念清净,魔既是佛。此心坦然平静,天人都不知道的乐处,何况是魔呢?不求静,不求定,要跑出去,就让他跑出去,你那个知道它跑出去的那个没有动过。
鲁居士啊!你住得远,又不好学深思,这次以后,要好好把持住,不要把它丢了。这些话都好好记着。见道以后 ,何以会变去呢,初见清净圆明,贵为黄金,过些时就跑去了,不要抓住它,有一点抓住它的心,就是后天的执著,它就跑了,不去抓它,它反而在那里,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清净圆明本来没有离开过你嘛!何用你去用心抓它呢!俗语说:“没有问题,请放心好了。”这放心二字,虽不是佛经里的话,但是修行的人真能放心就好了。
不要求清净,本自清净,何须更求清净。把清净也要放下,放下更放下,放到无可放处,这就是你安身立命之处。“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就是这个道理。
你们听!风声树声,一阵阵,一声声,清清静静,都在你的心内。肇法师说:“会万物于己者,其为圣人乎。”
当我初入道时,我的老师印证我,说我明白了。平时我最怕鬼,一夜,到坟场去坐,完全不怕鬼了。眼通,耳通也经验一番过来,马上被老师打破。到峨眉闭关,也时常发生杨居士一样的问题。七月十五夜里我在山上施食度鬼,普贤菩萨大放光明,为我证明。以后出关到各地参访,乃至遍学显密等教,经常起疑。深信不疑至今,不过十五六年耳。古人说,大悟十八回,小悟无数回,也确有道理,谈何容易。得无所得,了无所了,就是要认清此心。认识了此心清净,还是要养它,会有种种变化。如何培养此心?修禅定。“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不是比喻,真的像看电影一样,如梦如幻的呀!凡夫境界都是向外跑的,一板子之下,向里跑了,放射的电能向内收回,全宇宙的电能一起向你射来,而你心性没有通达,不易接受,所以时时会有退心。
《法华经》最重要的几句话:“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信“一心是佛,一心成佛”此外并无二事。(对杨管老说:)信心清净,便生实相。须知不明心见性,不能除去贪嗔痴。了无一物就是本来面目,什么是本来面目?本来无面目。你参参看!
理是障道的,但是当你见道以后,就不怕理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