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预备队反击,堵住口子,钳断敌人的进攻矛头就行了。在与法军总司令甘默林将军通电话的时候才知道,因为法国军队太不〃保守〃了,以至于把尽可能多的军队都投入到反攻比利时、荷兰去了,基本上没有保留强大的战略预备队,后方空虚。历史事实说明:
马奇诺防线没有引起军事上的保守;
法国的战败也不是因为军事上的保守。
因此,把这个例子拿来比附长城,进而得出〃民族性〃是〃保守性〃而且〃根源在此〃的结论,真是〃乱点鸳鸯谱〃的典型了。
长城建成后,是不是就保守了呢?
长城建成后,秦国灭亡,经过短暂的楚汉战争,中国复归统一,建立了西汉皇朝。西汉时期,中国因为与匈奴斗争,大规模开发了西域,即今天的西北各省和自治区。汉武帝曾经一度想彻底解决游牧民族问题,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远征,兵锋穿透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直达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使匈奴大部分归化,少数向西迁移,到东汉时期,已经不再成为华夏民族的威胁。在长城建成之后的数百年间,我们注意到,长城不但没有使我们的祖先〃保守〃起来,恰恰相反,我们祖先越过长城扩张的方向是前进得最远的。向东北,汉朝越过长城进入了今天的北朝鲜,使我国当时的边界几乎与三八线重合,在长城外建了乐浪等几郡;向西北越过长城,西汉到达了今天的哈萨克斯坦等中亚诸国的领土,以巴尔喀什湖为界,超出今天新疆的范围。建立了西域都护府;向北越过长城,西汉骑兵达到了贝加尔湖,虽然没有建立行政管理机构,但是基本上把相当于今天蒙古的地区的诸部落臣服了。相反,在没有建立长城的各方向,华夏文明的扩张基本上被自然环境限制住了,在2,000年间没有大的变动:
东面到海边,三国时期到了台湾,此外,没有什么进展;
南面到海边及越南北方,徘徊一段时间后又退回来了;
西南面到横断山脉附近;
西面长期受阻于青藏高原,后来是从西北绕过去的。
因此,历史事实是长城和〃民族性〃、〃保守〃可谓〃风牛马不相及〃。
为什么建长城?主要决定的因素是蒙古高原特殊的经济人文和军事地理条件。蒙古高原的边界在阴山到燕山西北、大兴安岭以西一线。当时生活在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与汉民族在阴山、燕山一带有经济文化交流。而文化交流区又是沙漠化的地区,这个沙漠化的地区隔断了南方农业文明向北方推进的道路,但是,没有成为北方游牧民族袭击南方农业民族的障碍。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就曾经大破匈奴。秦始皇也派大将蒙恬帅30万大军征讨匈奴。但是由于当地没有农业民族的定居点,占领了之后,汉族农民无法在沙漠地带立足,更不可能越过沙漠深入蒙古高原建立稳定的农业社会,最终都退回阴山和燕山以南。汉武帝自恃财雄势大,硬是在农业为主的社会里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企图一举解决北方游牧民族袭扰边境的问题,但是,尽管铁蹄踏遍整个蒙古高原,由于无法在那里开荒发展农业,立足不了,最后只好撤了回来,守在长城后面。尽管后来匈奴作为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国家在汉朝的打击下渐渐分化瓦解,但是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威胁并没有象汉武帝希望的那样彻底解决。
汉武帝登基是在汉朝文、景盛世之后,加上汉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遂倾全国之力大举北伐匈奴。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国家,且深居大漠以北,在军事上需要具备极强的机动性的快速部队才能与之抗衡。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有见于此,遂发动著名的〃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组建强大的骑兵集团,北击匈奴,西御强秦,颇有成效。汉朝几代皇帝根据这个经验,组织大规模养马,当时农业民族养马的经济性较差,汉朝根据晁错建议规定养一匹马,可以顶三个人服兵役。到汉武帝时,已经拥有大约40万匹战马。以晁错估计的一马顶三卒的比例来计算,饲养这些军马所花费的开支相当组建120万人的军队的经济成本,加上常规骑兵以及步兵兵员,汉武帝当时相当于负担了300万军队的建设费用,当时西汉人民户口大约只有5,000万左右,劳动力大约1,500万,除掉军人、官吏以外实际劳动力约1,200万(非生产性人员300万左右,其中兵员约150万,余为官吏)左右,平均3-4个劳动力负担1个军人的费用。这种情况从汉武帝起到匈奴郅支单于及其所部在康居国被陈汤统帅的汉军歼灭止,前后历时百余年,对社会经济造成长期的巨大压力。
汉武帝不幸的是,正好碰上匈奴也是雄才大略的冒顿单于后的最强盛的时代,〃控弦之士三十万〃,大约有精锐骑兵三十万。由于匈奴本身是游牧民族,其供养骑兵是其生产的主要产品之一,经济成本比较农业民族低得多。而且其战马的拥有量应当大大超过汉朝,可以随时补充军用的损耗。
汉武帝向匈奴发动进攻的早期,因为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尤其是有四十万匹军马供组建精锐骑兵集团,又得良将卫青、霍去病,因此占据上风。特别是霍去病,擅长组织远程快速奔袭,颇得机动战之精髓,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名将隆美尔、古德里安,美国名将巴顿。卫青则长于组织诸兵种合成作战,作战指挥以稳健著称,但是机动性不如霍去病的骑兵快速集群,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名将蒙哥马利,苏联名将朱可夫。在漠北战役之后,匈奴远遁漠北深远之地,基本上已经不能为患汉朝边疆。而汉朝经历许多次重大的骑兵会战之后,军马损失惨重。这时本应接受匈奴求和,休养生息,但是汉武帝和大臣们都为历次大胜鼓舞,不愿议和,强令军队步骑混编,以解决军马数量和质量下降的问题。恰逢良将先后去世,后来未建功者如李陵、李广利之流,以战争为封侯建功机会,冒险出征,导致屡战屡败,丧师辱国的结局。缺乏军马致败以李陵的经验最为典型。当时,汉武帝计划进攻天山地区,西出西域,包抄匈奴西翼,并打通与今天新疆和哈萨克共和国一带诸国的交通,以争取同盟国西击匈奴。当时主力计划派贰师将军李广利指挥,由前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率5,000精锐部队护送粮草。李陵不服,上书汉武帝说∶〃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才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于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向贰师军。〃汉武帝告知无马可调。李陵竟然说∶〃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涉单于庭。〃汉武帝很受感动,遂批准李陵率步兵出击,同时令强弩都尉路博德接应。但是当时众将邀功心切,路博德亦不愿在李陵之后。于是汉武帝派李陵率所部孤军先行深入浚稽山区侦察匈奴动静。可见当时受卫青、霍去病大捷的影响,汉朝君臣都已经头脑发热到不讲科学,不顾实际的地步。
李陵率部用大车运箭矢百万及粮草,孤军深入30天,到达目的地以后,突遇匈奴数万骑兵冲击。李陵军环车为营,万箭齐发,匈奴骑兵伤亡惨重,据说超过万人。但因为匈奴骑兵机动性强,数量众多,始终掌握战场主动权。李陵军且战且走,无奈道路遥远,一个月无法休息,最后矢尽粮绝。不得已,李陵遂令全军分散突围,自己因为无颜见汉武帝,被迫投降匈奴。是役,李陵军作战极其英勇,杀伤匈奴骑兵过万人,但是最终不免全军覆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空旷的大草原的野战条件下,行动缓慢的步兵无法抗拒骑兵强大的冲击力和机动性。李陵考虑到这一点,随军带了一批大车,一方面运载粮草箭矢,另一方面在与敌人骑兵遭遇时可以迅速〃环车为营〃作机动野战工事,考虑不可谓不周到。无奈草原辽阔,一个月的步行激烈作战,完全超出人类体能所能承受的极限,不管士气多么高,训练多么好,最后都必然失败。李广,李陵父子是充满悲剧和不幸的勇将世家,两人都以勇冠三军闻名,但都以军事失利收场,在司马迁的记述中充满了沉重的惋惜,甚至自己也因为打抱不平而蒙受冤屈。不过,他们父子在用兵上确实是勇猛有余,智略不足,尤其李陵以步卒5,000涉单于庭更是卤莽之举。
表面上看,汉武帝后期伐匈奴屡战屡败,是因为缺乏良将,但是即使霍去病率步兵远征,结果也不可能比李陵好。以霍去病最后一次大捷的情况看,汉军当时出动十余万精锐骑兵,并随军带十四万匹军马负责后勤运输,合计动员军马几乎达到30万,这样才能深入漠北,扫荡单于王庭。到李陵时代,已经不得不实行步骑混编,大规模远程奔袭遂成为不可能。在运动战中,谁的机动性强,谁就占优势。隆美尔后来论及北非沙漠坦克战时,直接了当地说∶〃对于一个摩托化和装甲化的敌人,非摩托化的步兵师只有在占领着早已准备好的阵地时,才可以有相当的价值。〃换言之,在机动野战当中非摩托化的部队基本上是装甲部队屠杀的对象。古代的步兵对于骑兵而言,也类似,当时古代人认为,如果地形有利,一个骑兵顶八个步兵,如果地形略微不利,则一个骑兵顶四个步兵,如果在崎岖山林,则一个骑兵不及一个步兵。这是古代游牧民族尽管经济文化落后,武器装备一般不如农业民族,却具有强大战斗力的物质原因。不但中国如此,古代罗马以镇压斯巴达克起义著名的名将克拉苏率领的罗马军团横扫欧洲,但是在今天伊拉克一带遇到了安息国的骑兵集团,象李陵军一样且战且走,最后全军覆没,自己的脑袋被砍下来送到安息国王宫廷,给当成演戏用的道具拿上舞台。以后罗马步兵军团就再不敢找安息人麻烦。
后来汉朝改变战略,停止对单于本部的进攻。一方面,移民实边,占领沙漠中水草肥美的地方,建立国防工事,包括修复长城。最主要的是河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