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4位投资理财的成功故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到国内后,李先生先迅速的联系国内的几家比较出名的重型机械销售商,并且在同学和一些他曾经在日本做过他们翻译的商业人士的帮助下,与国内的一些著名经销商,展开了广泛的接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为李先生作为这个产品的代理,可以给他们更广泛的优惠,并且保证原厂出品,更有吸引力的是李先生有他们的独家授权书,所以的这些优势很快就打动了一些大的经销商,有了销售渠道,有了货源的供应,李先生的生意眼看就有了眉目,并且进展的非常的顺利。越是这样顺利,李先生的压力越大,因为我国的法律规定做大型机械进口项目的企业工资注册资本不可以低于1000万,李先生虽然在日本几年通过自己的打拼赚了一点钱,但数目远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李先生面临的一个最大困难就是融资,有了好的项目,但没有资金也是白搭,尤其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年代,机会瞬间即逝。但融资在中国真的就这么容易吗?尤其是自己在国内没有什么背景,银行这块基本上免提!到那里可以融到钱那?好项目,成就创业梦;李先生有了好的项目后,开始面临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的问题,通过李先生的广泛接触,效果非常的不理想,可以说几乎没有找到正点子上,谁愿意给一个不认识的人投资那?况且虽然这个项目预期非常的好,但市场是万变的,从来就没有100%的赚钱行业,用李先生的话说当时自己满地方的跑资金,把自己能够认识的朋友都联系遍了,但不是朋友没有资金,就是根本不感兴趣,有些人是嘴上感兴趣,但也仅仅是说考虑考虑,眼看,回来国内都快半年了,项目还没有太大的进展,李先生非常的着急,没办法,李先生又飞回了日本,看能否在日本找些老朋友做合伙人,大家合伙做,终于,很幸运,李先生的计划让几个香港的人非常的感兴趣,并且这些香港人在中国内地也有自己的生意,大家都有这个想法,当时他们苦与没有进货渠道,并且自己对日本不熟悉,李先生的计划让他们一拍既合,很快几个人合作在广州黄埔保税区成立了家进口贸易公司!
  科学管理,成就梦想
  公司成立后,其他几个合伙人虽然出了资,但他们还都有自己的生意要打理,加上他们的生意总部都在香港或者中国内地,很难顾及广州这里,广州这里就有李先生和另一个合伙人负责搭理,公司一起步,李先生和他的香港伙伴就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经验。各部门设置非常的合理,他们把公司分为五个部门:一:营销部,主要负责与国内机械销售商的联系,负责推广自己的代理产品。二:机械部:主要负责从日本进口夯机、压路机、挖土机等:三:叉车部:负责从韩国进口叉车及一些小型的工具。四:维修部:负责进口机械的跟踪服务。五:外务部:主要负责与外商打交道。每个部门设立一个正副经理,公司设立个总经理,各部门经理对总经理负责,各部门成员对经理负责,通过层层的管理到人,公司一开始就走上了正规的道路,加上自己的营销对路,并且自己通过以前的关系,公司一开始就发展势头迅猛,在其他合伙人利用自己与政府的关系,很快公司就做了几家在全国很出名的机械销售销售商的产品供应商,加上自己在日本比较熟悉,进货渠道很是顺利,并且产品的质量也非常的有保证!所以一端时间下来,公司的发展非常的红火,几年下来李先生成为了一个很成功的商人!
  后记:和李先生认识缘于我的一个朋友在李先生的公司工作,通过朋友的介绍笔者很荣幸的和他聊了些关于创业方面的事情,很感谢李先生把自己鲜为人知的一面告诉我,我也向他承诺决不透漏一些有关他个人隐私方面的字眼!在这里我为不能够写出具体的地址向大家抱歉!
9.彼德·林奇投资法宝
  阅读彼德·林奇还是十几年前的事,当时对这位美国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的经理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他强调日常生活经验有助于股票投资,比如,你可以通过对家门口百货店或餐饮店业务兴旺与否的观察,来选择这家公司的股票。对大多数无缘调研上市公司又重视基本面的投资者来说,这可是个福音。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又重读了几本林奇自己写的以及别人写他的书,发现有许多过去没有注意的地方。勤奋得令人惊讶
  首先是林奇非常勤奋。他走访公司,每月40到50家,一年五六百家,当然这是《新金融大亨》的作者约翰·雷恩的调查结果。而在《战胜华尔街》一书中,林奇1982年在回答电视台主持人什么是他〃成功的秘密〃时说:〃我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和阅读700份年度报告〃。不管怎样,数量够惊人的。林奇不仅调研美国的上市公司,而且还到海外去寻找好股票,他曾坦承,〃除了约翰·坦普,我是第一个重仓持有国外股票的国内基金经理〃。在1985年9月中旬的一次国际调研活动中,林奇花了3周时间调研了23家上市公司,收获颇大。他在瑞典去了该国最大的公司沃尔沃,而瑞典惟一的一个研究沃尔沃汽车的分析员竟然没有去过该公司。当时,沃尔沃的股价是4美元,而沃尔沃每股现金已高达4美元。林奇的妻子卡罗琳也到了欧洲,但他俩却不能同去威尼斯,因为那儿找不到一家值得拜访的上市公司。林奇的痴迷劲可想而知。
  结婚20年,林奇只度过两个专门假期,他曾对约翰·雷恩回忆是如何度假的:〃我去日本,花了五天的时间考察公司,在香港见到卡罗琳,于是我们在中国逗留了大约两三天,然后我考察曼谷的公司,又在曼谷观光,接着我飞往英格兰,在那里考察了三四天的公司。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卡罗琳肯定不会认为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也许他们有契约吧,1990年年中,林奇告别了麦哲伦基金,解甲归田了。
  林奇在位期间的一些数据让人惊讶
  他一年的行程10万英里,也就是一个工作日要走400英里。
  早晨6:15他乘车去办公室,晚上7:15才回家,路上一直都在阅读。
  每天午餐他都跟一家公司洽谈。
  他大约要听取200个经纪人的意见,通常一天他要接到几打经纪人的电话,每10个电话中他大约要回一个,但一般只交谈90秒钟,而且还好几次提示一点关键性的问题。
  他和他的研究助手每个月要对将近2000个公司检查一遍,假定每个电话5分钟,这就需要每周花上40个小时。
  比较林奇,中国基金经理一定会汗颜。我敢肯定,中国目前最勤勉的基金经理的工作强度顶多是林奇的三分之一,而一般的经理也就是林奇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如果哪位中国基金经理认为我的估计错了,请和我联系,我一定公开认错)。
  匪夷所思的交易
  第二个让我惊讶的事情是林奇买卖股票奇多且奇快。林奇大约持有1400种证券,其中最大的100种代表着一半的总资产,最大的200家代表着三分之二的总资产。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中,他的交易大约是买进5000万美元,同时卖出5000万美元,也就是说,他每天卖出100种股票,也买进100种股票(由三位交易员负责),而且林奇的交易只有不到5%是大于1万股的:
  〃在我所买的股票中,3个月中,我仅对其中不到四分之一的部分感到乐观。因此如果我碰到了10种股票,我会愉快地把10种都买进来,然后再进行调查研究。也许我会不喜欢其中的几种,但我会继续持有我喜欢的几种,增加它们的量〃。林奇的投资组合永远都在变,许多证券仅保持一两个月,他觉得自己的工作越出色,周转率就越高。
  这又是个逆反投资的例子,许多专家都批判股市出现的高换手率是投机高涨的数量表征,许小年就曾通过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换手率的比较,指出前者严重投机。
  这也难免,一般的投资专家最多同时经营20…30种股票,林奇投资数千种股票,确实匪夷所思。
  也许有人说,是由于麦哲伦基金规模巨大,林奇才这么做。这有一定的道理。在1977年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的第一年时,1800万美元的盘子,组合包含了41种股票,但换手率是343%,而且其后三年的换手率都达到300%。林奇对此的解释是,麦哲伦对新客户封闭买进,却遭到大约三分之一的赎回,他为了换股不得不抛出老股票。
  1981年麦哲伦基金的规模是1亿美元。1982年林奇被称为〃过去十年中最成功的共同基金经理〃,他取得了305%的收益率,麦哲伦成了一只4亿5千万美元的基金,在3个月内,他购买了166只股票。1983年中期,林奇的投资组合中有450只股票,而年底就达到了900只,资产升值至16亿美元。
  如此多的股票组合是否会成为一个指数基金,从而由〃主动型基金〃变成〃被动式基金〃而无法战胜主场?
  林奇认为绝不会如此。他举例道,在900只股票组合中,其中700只股票的资产总和还不到基金总资产的10%。
  那为什么要少量持有这点头寸呢?
  林奇的解释是:1)公司本身盘子非常少,即使他持有达到投资上限(总股份的10%),其总量也极少;或者2)他也不能确信这些公司是否真的值得投资。而买这点股票,只不过是为了解公司情况提供方便罢了。
  这是一种很新颖的思路:〃投资之后再进行调整〃。若调查后觉得好,就加码买进,不行就抛掉。一般来说,林奇〃事后诸葛亮〃的概率是10%,也就是他考虑十家公司后,会对一家公司真正感兴趣。
  放手一搏的过人胆量
  第三个让我惊讶之处是林奇如何选择重仓股。林奇是基金经理,当然要组合投资,可他更看重重仓股对基金的贡献。他说:〃如果你有五种股票,三种下跌75%,一种上涨了10倍,一种上涨了29%,那么这五种股票仍然会令你干得很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