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掌柜做的是迎来送往的生意,见过各色各样的人,早已经成了人精,他不动声色地说:“不是,在下只是个生意人。”
李氏听了马上脸色就变了,“生意,那来我们家干什么?”想到某种可能她马上抬高了下巴,一脸高傲对着高掌柜说,“我们家老三是要做官了,但也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来拉关系的。”
高掌柜的脸色都黑了,他做了酒楼掌柜几十年,被这个村妇说成阿猫阿狗,真是气死人了。
肖月听不下去了,赶紧接话,“大嫂,高掌柜是我们的客人,不是什么阿猫阿狗,我们自己弄了点吃食,高掌柜是来做生意的,行了你赶紧回去吧。”
李氏听到肖月赶自己走气就上来了,她还想看看肖月卖的什么东西,赚了多少钱,可是肖月说完就走了她真是有气发不出来,只能跟村里那些看热闹的人一起在院子里闲聊。
“昌贵家的,你们家老二哪里认识的这贵人。”
“就是呀,那好像是镇上福兴居的掌柜。”
“是呀是呀,你们家老二是不是发财了,不然怎么会盖砖瓦房?”
李氏听着这些话也觉得有道理,就老二那个穷鬼,哪里有钱盖房子,肯定是搭上有钱人了,怪不得刚才肖月那个贱人敢那样跟自己说话,她语气不好的说:“我也不知道,你们想知道去问呀。”
众人自讨了个没趣也就不再搭理李氏。
高掌柜带了四个伙计,五坛酒装到了两辆马车上。高掌柜亲自检验过每坛酒,确定都跟肖月带去的一样,就吩咐伙计装酒。装好之后没有停留,把钱给了肖月就回去了镇上。
杨昌发和肖月送高掌柜出门,只见门口都是村里的人,一个个伸长脖子好奇的看着那从杨家拉出去的酒坛子,看到马车走了之后,马上开始问杨昌发跟肖月。
“昌发,你们那卖的是什么呀?”
“是呀,昌发你小子这是找到什么发财路子了。”
“就是,一个村的,你发财可别忘了乡亲们呀。”
杨昌发看了肖月一眼开口,“哪有发财呀,只不过是山里的野果子弄的果汁而已,不值几个钱的。”
村里的人听到是野果子就失去了兴趣,他们村三面都是山,野果子到处都是所以大家就都散了。
杨昌发之所以那么说,是跟肖月商量过的。肖月想的是葡萄酒的事情,还是别告诉别人,毕竟那是自己家最赚钱的。而且一旦别人知道了葡萄酒,肯定也想着做,乡里乡亲的谁都不好拒绝,到时候葡萄酒多了那肯定不值钱了。
杨家的人都知道这件事情,他们跟村里的人想法一样,野果子能卖几个钱呀,所以肖月跟杨昌发的日子还算是平稳。
新房已经盖好了,肖月设计的房子有些地方在杨昌发看来奇奇怪怪的,但是肖月说出了自己那样设计的目时,杨昌发才觉得媳妇真是太聪明了。
比如别人家的房子屋檐只有一点,肖月设计的屋檐宽有一米,这样下雨天人沿着屋檐走就不会淋湿,刮风的时候雨也不会进屋子。房顶也比其他人家的斜,这样下雨天雨水会快速的落地。窗子也比别人家的大,院子整体东边比西边高,在西边离墙角不远的地方挖了一条排水沟,这样夏天雨水多的时候可以很快的将院子里的水排出去。
房子盖好了就等着晒干,好在这会儿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10天房子也就干了,选定吉日就可以搬家了。总算是有自己的房子了,杨昌发和肖月很是兴奋。
搬家那天,肖月大清早就起来跟着杨昌发一起将自家的东西都给打包好了,等吉时到了,杨昌发搬着米桶,里面装着八分满的米在上面放一个装着八个铜钱的红包,肖月提着一桶装着七分满的水。
第三十四章 救人一命
杨昌发跟肖月不相信杨小姑的话,可杨小姑明显不想让他们担心,转移了话题,“这次听说你们盖了新房,小姑就想着回来看看你们。”
“嗯,我们也很想小姑,小姑要是有空就常回来。”
杨小姑满眼泪水的点头,好半天缓过神来才说:“昌发,你现在已经分家了又盖了房子往后的日子要好好过,两口子之间要相互体谅,抓紧时间要个孩子,你们年纪都不小了,好好活总有希望。”
杨小姑的话让杨昌发和肖月不由得对视了一眼,怎么感觉这话跟交代后事似的,而且最后一句好像不是对他们说的。
“行了,看到你们都好,小姑也就放心了,我回去了。”
杨昌发开口,“小姑你再坐会呗,急着回去干嘛。”
“不了,回去还有事,我走了。”
“那小姑你路上小心点。你现在住哪里?有空我去看你。”
杨小姑听到这话摆摆手,显然是不愿意多说。
杨昌发跟肖月也就不再问了,两人一起送杨小姑出门。
“回去吧,我走了。”杨小姑急步走了。
肖月问着杨昌发,“昌发,小姑是怎么回事?”
杨昌发叹了口气走回院里,坐下后说:“小姑是爷爷的老闺女,以前长得漂亮又勤奋能干,我出生那年她嫁给了镇上的冯秀才,一年之后姑父中举去外县做了官,刚开始还有消息后来慢慢地失去了联系,姑父做了官之后就纳了好几房的小妾,还娶了一个商户女做平妻,之后就再也没有小姑的消息了,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小姑好像是出事了。”
肖月点头,杨小姑给人的感觉一看就知道吃了很多苦,她应该是跟郑氏年纪差不多,可看上去却比郑氏老了十岁,“小姑有孩子吗?”
“有,当时就是因为小姑怀孕了,姑父才没有休了小姑,娶的商户女只能做平妻,小姑有一对双胞胎儿子,这次不知道怎么没跟小姑一起。”
“是不是小姑的孩子对她不好。”
“我也不知道,我只在小时候见过他们。”
“怎么回事?”
“我是三岁的时候跟着爷爷住的,那时候小姑经常给爷爷捎东西回来,过年也会回来,我见过小姑的儿子。后来不知道是为什么,小姑就没有消息了,连爷爷去世小姑也没有回来。”
肖月沉思着,“看来我们应该要去问问小姑,我总觉得小姑今天说的话给人不好的感觉。”
杨昌发点头同意了。
搬进新家之后,二人在集市的时候准备去买鸡仔、猪仔顺便买辆牛车,他们要做生意,没有牛车不方便,现在有了钱就准备买齐全了。
吃过饭,二人跟着肖老爹和郑氏一块去了镇上。肖老爹会看牲口,买牛车就请他帮忙看,郑氏是去买点布料棉花准备做棉被的,肖家自从做了豆芽生意后,一个月有快10两银子的收入,郑氏的手头也宽松了不少,她准备做几床厚实的被子。
到了集市的时候,郑氏去了布庄。肖老爹和杨昌发、肖月去了牲口市场。牲口市场在镇上的偏僻的街道,气味真是不好闻。
肖老爹带着他们去到了卖牛的地方,仔细地看着每一头牛,因为他们是买牛是拉车的,所以牛要有力气。
肖月不懂怎么挑选牛,肖老爹跟杨昌发倒是一路走一路说的,最后挑选了一头一岁的牛。
肖老爹满意地笑着说:“月儿,昌发,这只牛好,你们看这牛体型健壮,四肢粗壮匀称,皮毛光滑润泽,眼睛有神,吃的也多,排便正常,不错不错,就这只了。”杨昌发显然也很满意这只牛点头同意了。
牛的主人是个中年汉子,看到他们忙过来对着肖老爹说:“大叔,这只牛不错吧。”
肖老爹点头,“不错,你这牛怎么卖的。”
那男子呵呵一笑,“大叔,这牛的价格你是知道的,都是15两。”
肖老爹也是知道价格的,就对着杨昌发说:“行,昌发,这牛值这个价。”
肖月跟杨昌发也没有意见,三人跟着牛的主人去到了衙门。这个时候是不允许私自宰杀牛的,买卖牛是需要去衙门开证明,方便统一管理。
去到衙门开过证明,把钱付给牛的主人。这头牛就是肖月跟杨昌发的了,顺便花了5两银子给牛配了牛车。
杨昌发赶着自家的牛车,三人准备去找郑氏汇合,走到了路口,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路口被堵住了走不过,于是他们三人也就过去看看。
原来是管理牲口市场的官差在赶一个卖驴的人。官差凶巴巴地对卖驴的人说“快点走,看你的大脖子谁知道得了什么病,这里可都是牲口,要是染病了你赔得起吗?”
卖驴的人可怜兮兮地说:“官差大哥,不会的,很多人都得过这个病。”
官差不屑的看了那个人一眼,“谁知道你的病跟别人的一样不,赶紧走少废话。”
官差一个劲地赶着人,那个卖驴子的人只能拉着驴子走。肖月看到那个人的病,知道他得的是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这个时候的人不知道这是因为缺乏碘,只看到大脖子就觉得这病很可怕。
肖月快走了几步,“大叔,等等。”
那男子转身看到肖月,“姑娘,什么事呀!”
“大叔,你这病有多久了。”
那男的眼睛红着,“一两个月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这脖子就肿了,后来家里的人也慢慢地都得了这病,没有钱也看不起大夫,我儿子的病越来越严重了,我只能把家里的驴子拉出来卖了好给他看病。”
“大叔,我知道一个偏方,你去买点昆布回家煮着吃就行了。”昆布就是海带富含碘。
那男子的眼睛亮了,激动的问:“真的吗?”
“是的,你快去吧。”
那人连连道谢,“谢谢姑娘,谢谢姑娘,我这就去。”昆布的价格不贵,那人也就没有卖驴子。
肖月看着那人走了,对着肖老爹和杨昌发说:“爹,昌发,我们赶紧回去吧。”
路上肖老爹问:“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