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关系。光武帝对楼兰(后称鄯善)王最后一个请求的答复是,西域各国应随
其所好行事。从此,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和东部分别由莎车和北匈奴统治。
公元73年当北匈奴遭到攻击时,一支中国的戍军驻守在位于通往吐鲁番
绿洲的北丝绸之路上的哈密 (伊吾卢),次年,西域都护府被恢复。这个行
动证明为时太早。西域各国再也不能,也不热衷于回到中国的怀抱,并在公
③
元75年杀死了都护。公元77年,中国政府从哈密撤出守军。但是公元89
年北匈奴联合体的崩溃使得重设西域都护之事成为可能。对中国人的重新出
现作出贡献最大的人是历史学家班固之弟、历史学家兼中亚问题专家班彪之
子班超。
班超在早期曾可笑地担任过兰台令史之职,但在公元73年他得到了他应
得的东西。由于他作为一个低级军官在与北匈奴作战时表现出众,他在那一
年被派往西域。他暂时回来向他的指挥官述职,然后在中亚度过了以后的30
个春秋。在公元92年初期,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通过耐心的外交活动,
② 《后汉书》卷九,第388 页;卷八九,第2957、2965 页。
③ 公元73 年的几次战役见《后汉书》卷二,第120 页以下;卷八九,第2949 页。公元89 年的战役,见《后
汉书》卷四,第168—169 页;卷二三,第814 页以下;卷八九,第2953 页。
① 《后汉书》卷八八,第2909 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3 卷,第131 页以下;本章《王莽的统治》
有关部分。《汉书》卷九六下,第3930 页之末(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203 页)以夸大的赞赏语气,
对持续于光武帝治下的关系提出了一个略有不同的看法。
② 《后汉书》卷一下,第73 页;卷八八,第2924 页。
③ 《后汉书》卷二,第120 页以下;卷三,第135 页;卷八八,第2928 页。
… Page 175…
并在必要时动用武力,他建立并维持了中国对绿洲诸国的控制。公元102年,
①
他在自己的请求下被召回,一个月后死去。公元107年,西域都护府被撤消,
从此中国的低级官员充当中国在中亚的代表。公元2世纪中叶以后不久,中
国对西域的控制便结束了。
南匈奴是西北最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紧张因素。从公元49年起,后汉
②
的开国之君也容许乌桓诸部落进入西北和大平原之北多山的几个郡。更重要
的是西藏人(羌人)从西面的侵蚀。自从甘肃成为中华帝国的一部分以来,
他们已与汉人在那里杂居,在内战期间通过稳步的渗入,他们的人数增加了。
王莽在青海征战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丧失了,并且在后汉也没有恢复。最近
期的羌族入侵者保持了首领统治下的部落组织,依靠一种以畜牧业和一些农
业为基础的混合经济为生,并与汉人贸易,常常受到官府的虐待。在整个后
汉时期,汉人和羌人之间的对立有增无已,并且更因羌人的越境侵袭而加剧。
中国的防御是虚弱的,安宁的年份很少。渭河流域是羌人喜爱的侵袭目标,
在公元108年或111年,这些侵袭竟远至大平原。公元108年一个羌族首领
自称天子,中国人甚至不得不忍气吞声。③
来自游牧的南匈奴和半游牧的羌人的压力日益加强,中国农民的反应是
放弃他们的土地。有的农民是通过政府撤离的,但大部分在形成的大南迁浪
潮中自愿离开。长安及其周围地区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重要性的丧失促进了这
①
次迁移。这个过程始于光武帝时期,到公元2世纪中叶结束。移民越秦岭山
脉,再次在四川定居,较少的一部分则在云南定居。公元2年和140年的人
口调查表明,西北减少了650万居民,占这个时期西北人口的70%。前面已
经谈到,当王莽掌权时,大平原上黄河的几次改道已经推动了向南方的另一
次大迁移。两次迁移使中国北方的人口锐减,以致可以减少地方行政所需要
②
的官员。光武帝看到这个事实,在公元30年就取消了四百多个县。数字之
大可从以下事实看出:它代表了公元2年原来存在的全部县数的1/4以上。
在中国北部,汉族是大平原、山东、山西南部和南阳盆地的唯一居民。
在北方的其他地方,他们到处与非汉族的民族分享土地。在中国南部,汉族
与土著部落在各处共同生活。但那里的情况恰与北方相反。通过迁移,汉族
人口增加了;在与各部落的冲突中汉族取得了支配地位。除了西南外,汉族
的优势是绝对不容置疑的。
这并不是汉族没有遇到反抗。公元40年3月,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的
③
南越人起来反抗。他们的领袖是地方酋长的两个女儿徵侧和徵贰两姐妹。沿
① 《后汉书》卷三,第136、141、156、158 页;卷四,第170、179 页;卷四七,第1571 页以下;卷八八,
第2910、2926、2928 页。
② 《后汉书》卷九十,第2982 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3 卷,第130 页以下;本书第5 章《乌桓和
鲜卑》的有关部分。
③ 《后汉书》卷五,第209、216 页;卷八七,第2878 页以下;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3 卷,第134
页以下。关于光武帝时期与羌人的关系中马援的作用,见《后汉书》卷二四,第835 页以下。又见本书第6
章《羌》的有关部分。
① 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3 卷,第140 页以下。
② 《后汉书》卷一下,第49 页。
③ 中国人以前与南方的关系和向南方推进的情况,见第2 章《对外关系》、《外交关系(公元前180— 前
141 年)》、《外交事务和殖民扩张》;第6 章《南越》的有关部分。
… Page 176…
海岸线以北和以南的其他南越部落纷纷响应,徵侧自称女王。她显然能控制
农村,但不能侵犯要塞化的城镇。洛阳的政府反应缓慢,光武帝直到公元42
年5月或6月才下令征讨。马援奉命指挥,并被封为伏波将军。
马援出身于西北的望族;他在公元28年自愿投奔光武帝,从公元35至
37年屡次战胜羌人。这时马援和他的僚属南下动员一支军队。到达广东后,
马援派出一支供应船队沿岸航行,然后率他的陆军通过艰险的地形向红河三
角洲进发。他在公元43年初期抵达目的地,同年4月或5月完成了战斗。徵
氏姐妹被俘和斩首。扫荡战持续到公元43年年底。①
史料宣称,马援胜利后,他成了南越人民的恩人,因为他把中国文明的
福祉带给了他们。实际上,他试图破除部落的习俗,汉化他们和在那里殖民,
这样中国的主人们就更容易治理南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没收并熔化南
越各部落象征部落首领权力的铜鼓。熔化的铜被铸成马的模型,公元44年秋
②
马援回洛阳后把它献给了汉帝。伏波将军后来成为民间宗教的一个神,在中
国南部长期受到供奉。
南越人民的反抗无疑具有民族主义色彩,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在后
汉,中国南方土著起事的次数惊人地增加。从公元前200至前1年,只有3
次起事,只影响西南的两个郡。从公元1至200年,发生了53次起事,涉及
中国南方26个郡中的21个。对起事明显增加的解释不难找到:根源在于汉
族移民。在前汉,土著部落和汉族已经共处,原因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汉族的
人数很少。后汉时期大量汉族人的迁入改变了这一切。殖民者沿河谷越来越
深入地向南方转移,为自己夺取了河道两岸肥沃的冲积土地。如果土著人民
顺从,官员就计算人数,向他们征税,而且通过汉化和通婚,部分地把他们
同化。如果他们反抗,他们就不得不退进山谷,沦为山贼,为自己的自由而
战。许多人在一次次猛烈的冲突中反抗汉族。汉人力图保护他们的定居地和
讨伐土著,因为政府觉得应把他们视为叛逆而击败之,这就不断地耗费了国
家的资源。著名的马援在公元49年的这种征战中患病而死。①
在西南边境,局势因另一个因素而复杂化了。一方面,部落动乱的格局
依然。另一方面,边境外的一批部落自动地臣服和承认控制很松的中国霸主。
公元51年,可能是属于傣语民族的一个哀牢部落与他们的王在云南边境投
降。中国官员按传统方式计算户口,得出的数字是2770户和17659口。公元
②
69年,另一哀牢王与51890户、 553711口一同臣服。有关四川边境的部落
和羌人的记载中也有类似的事例。
这些投降无疑是受到了相当于今“缅甸公路”上沿线的商业往来的刺激
才出现的。在整个后汉时期,贸易使团 (中国政府称为朝贡使团)从缅甸和
印度取这条路线前来。这种官方贸易一定大大地被私人贸易所超过,后者沿
同一条、但经逐步改善的道路从事运入和输出的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