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69-丹溪治法心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夜数十行,视瘀物甚少,惟下清滞,有紫黑血丝,食全不进,此非痢,当作瘀血治之。间瘀血何由而致?如饱后急 
走,极力叫骂,殴打 扑,多受疼痛,一怒不泄,补塞太过,火酒火肉,皆能致之。盖此人去年枉受杖责,经涉两 
年,有此瘀血,服药后,得瘀血则生矣。遂以乳香、没药、桃仁、滑石,佐以木香、槟榔,以曲糊为丸,米汤下百余 
粒,夜半又不动,又根据前法下二百粒,至天明大下秽物,如烂鱼肠,约一二升,困顿终日,渐与粥而安。一人患痢后 
甚逼迫。一人患痢,善食易饥已见《医要》,世俗类用涩药治痢与泻,若积久而虚者,或可行之,而初得者,必变他 
证,为祸不小。殊不知多因湿,惟分利小水,最是长策。《内经》谓∶下体热,却死;寒、即生。此大概言之耳,必兼 
证详之方可。今岂无身热而生寒、而死者乎?脉沉小流连或微者,易治;浮洪大数者,难治。脉宜滑大,不宜弦 
急。仲景治痢,可温者五法;可下者十法;或解表或利小 
便或待其自己区分易治、难治极密,但与泻同,立论不分,学人当辨之。大孔痛,一曰温之,一曰清之。按久病身 
冷,自汗,脉沉小者,宜温;暴病,或身热,脉浮洪者,宜清;身冷自汗,用温药;有可吐者,有可汗者,有可下者。 
初得时,元气未虚,必推荡之,此通因通用法,稍久,气虚则不可也。赤痢乃小肠来,白痢自大肠来,皆湿热为本, 
赤白带,赤白浊同。先水泄,后脓血,此脾传肾,贼邪难愈;先脓血,后水泻,此肾经传脾,是谓微邪易愈。下如 
豆汁者,湿也,盖脾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常兼四脏,故如□□之相染,当先通利,此迎而夺□□义如虚,宜审 
之。因热而作不可用巴豆等药,如伤冷物者,或可用,宜谨之。又有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相传染者相 
似,此却宜用运气之胜伏以治之。禁口痢,此胃口热结,用黄连多加人参,湿煎呷之,如吐了又呷;当开以降之。人 
不知此,多用温药甘味,以火济火,以滞益滞也。亦有误服热药,毒瓦斯犯胃,当推明而祛其毒。 

卷二
呕吐哕(第二十五)
属性:分气血多少而治。胃中有热有痰。胃中有热,膈上有痰,用二陈汤加姜汁炒山栀、黄连、生姜煎服。久病呕吐 
者,胃虚不纳谷也。生姜、人参、黄 、白术、香附。注船呕吐大渴,饮水即死,童便好。呕吐若脾胃虚损之人, 
或非夏月见者,服理中汤。见其虚甚,庶可用之,亦宜冷与之饮,以顺其性。痰饮为患,或呕或吐恶心,或头眩,或 
中脘不快,或发寒热,或食生冷,脾胃不和,二陈汤加丁香、乌梅、生姜七片,痞痛加草豆蔻。胃气虚弱,不能饮食 
呕吐,藿香安胃散,藿香、丁香、人参、陈皮、生姜同煎。 
肝火出胃,逆上呕吐,抑青丸。痰热呕吐,气盛者,导痰汤加缩砂、姜连、竹茹。痰呕吐不止,陈皮、半夏、姜 
汁。夏月呕吐不止,五苓散加姜汁。呕吐煎药,忌栝蒌仁、杏仁、桃仁、莱菔子、山栀,皆要作吐。如药中带香 
药,行散不妨。泄泻或呕吐者,生姜汁汤调益元散。一人早呕酒,以栝蒌、贝母、山栀(炒)、石膏( )、香附、 
南星、姜制神曲、炒山楂子(各一两)、枳实(炒)、姜黄、莱菔子(蒸)、连翘、石碱(各半两)、升麻(二钱 
半) 上末之,姜汁炊饼丸。一人饥饱劳役成呕吐病,时作时止,吐清水,大便或秘或溏,腹痛上攻心背,脉弦∶ 
白术(一两半) 山栀(一两用茱萸二钱炒,去茱萸不用) 黄连(一两用茱萸二钱炒,去茱萸不用) 神曲 麦 
芽桃仁(各一两去皮,用巴豆二十粒炒,去巴豆不用) 姜黄 杏仁(各一两去皮,用巴豆二十粒炒,去 
巴豆不用) 蓬术(一两用巴豆二十粒炒,去巴豆不用) 香附(一两) 三棱(一两用巴豆二十粒炒,去巴豆不 
用) 白豆蔻 砂仁 木香 莱菔子 陈皮(以上各五钱) 南星(一两姜制) 山楂(一两) 大黄(一两蒸) 青 
皮(五钱) 上末之,姜汁饮饼丸,每服二三十丸。朱奉议以半夏、橘皮、生姜为主。孙真人误以哕为咳逆。凡病患 
欲吐者,切不可下逆故也。刘河间谓呕者,火气炎上,此特一端耳。有痰隔中焦,食不得下者;又有气逆者;又有寒 
气郁于胃中者;又有食滞心肺之分,不得下而反出者;然胃中有火与痰而致呕吐者多;又有久病呕者,此胃虚不纳谷 
也。生姜、人参、黄 、白术、香附之类。 

卷二
恶心(第二十六)
属性:有痰、有热、有虚,皆用生姜,随证用药。痰饮为患,而呕吐恶心者,二陈汤加丁香、乌梅、生姜七片,煎 
服。戴云∶恶心者,无声无物、但心中欲吐不吐,欲呕不呕,虽曰恶心,非心经之病,皆在胃口上,宜用生姜,盖能 
开胃豁痰故也。 

卷三
翻胃(第二十七)
属性:翻胃即膈噎也,膈噎乃翻胃之渐发挥。详言之,大约有四∶有血虚、有气虚、有热、有痰。又有兼病者,血虚 
者,脉必数而无力;气虚者,脉必缓而无力;血气俱虚者,口中多出沫,但见沫大出者必死;有热者,脉数而有 
力;有痰者,脉滑数,二者可治。又曰∶翻胃脉,血虚,左手脉无力;气虚,右脉无力;有痰寸关沉,或伏而大。 
血虚以四物为主,气虚以四君子为主,热以解毒为主,痰以二陈为主。必入童便、姜汁、竹沥、韭汁、牛羊乳。粪如 
羊矢者,不治;年高者,虽不治,须用参、术,关防气虚、胃虚。有阴火上炎而翻胃者,作阴火治。有气结者,其 
脉寸关沉而涩,宜开滞导气之药。有积血在内者,当消息以遂之。大便涩者,难治,常食兔肉则便利。翻胃病, 
若痰实火盛之人,先以瓜蒂散吐之,后用大黄、皂角、黑牵牛、朴硝,为末糊丸,姜汤下十五丸。一方,治翻胃积 
饮,通用益元散,以姜汁澄白脚为丸,时时服之。一方,以黄连、茱萸、炒贝母、栝蒌、陈皮、白术、枳实、牛转 
草。但有咽下塞住不宽,项背转侧,欠伸不得,似乎膈噎之证,饮食不下,先有心疼,疼发一身尽黄,先以川芎、桔 
梗、山栀、细茶、生姜齑汁,吐痰二碗,后用导痰汤加羌活、黄芩、红花,人壮者用此法。一老人翻胃,栝蒌、贝 
母、白术、陈皮、吴茱萸、黄连、生甘草、人参、茯苓、枳 
实。年少者,以四物汤清胃脘,血燥不润便,故涩,《格致余论》甚详。槟连丸治翻胃,或朝食而暮出者,或下咽 
而吐者,或胃脘作痛者,或必得尽吐而爽者,或见食即吐者∶白术 黄连 砂仁 陈皮 半夏曲 神曲 蓬术(各一 
两) 藿香 槟榔 青皮 丁香 麦 三棱 姜黄 良姜 白豆蔻 茯苓 桂花 连翘 山楂(各五钱) 川附( 
半只) 吴茱萸(二钱) 上药末之,姜糊丸,每服七八十丸,姜汤或白汤下,日三服。一人年壮病翻,益元散加 
陈皮、半夏、生姜、自然汁浸,晒干为末,竹沥甘蔗汁调服。一人但能食粥一匙,吃下,膈有一菜杂于其间,便连 
粥俱不能下,鱼肉俱不可咽,止能食稀粥,其人起居如常,用凉膈散加桔梗。若面常觉发热,大便 
结,此咽膈燥痰所碍,加白蜜饮之。治翻胃,未致于胃脘干槁者。一男子壮年,食后必吐出数口,隙不尽出,膈上时 
作声,面色如平人,病不在脾胃,而在膈间。问其得病之由,乃因大怒未止辄吃面,即有此症。盖怒甚,则血郁于 
上,积在膈间,有碍气之升降,津液因聚而为痰、为饮,与血相搏而动,故作声也。用二陈加香附、莱菔、韭汁服一 
日,以瓜蒂散、酸浆吐之,再一日,又吐,痰中见血一盏,次日复吐,见血一钟乃愈。一中年人,中脘作痛,食已则 
吐,面紫霜色,关脉涩涩,乃血病也,因跌仆后中脘即痛,投以生新推陈血剂,吐片血碗许而愈。一妇人因七情,咽 
喉有核如绵,吐不出,咽不下,及两胁心口作痛,饮食少,胎已三月矣。用香附 砂仁 茯苓 陈皮(各二钱) 麦 
冬浓朴 白术 人参 甘草(各五分) 枳壳 芍药 白豆蔻(各八分) 竹茹(二钱) 姜(五片)煎服。心痛 
不止加草豆蔻。一人先因膈噎后食羊肉,前疾大作及咽酸,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香 
附、砂仁、枳壳、吴茱、黄连、神曲、生姜煎服,后里急后重 
加木香、槟榔。痰气结核在咽间吐咯不出,此七情所致也。及痰火炎上,胸膈不宽,以二陈加香附、砂仁、栝蒌、 
白术、浓朴、苏子、黄连、吴茱、枳壳、生姜煎服。头眩加前胡。因食欲过甚,遂成膈气,作死血治之,二陈加当 
归、桃仁、香附、砂仁、白术、枳实、藿香、姜连,吐不止加丁香煎,临服加韭汁、姜汁、竹沥各少许,加牛乳尤佳。 
一人痰火噎塞,胸膈不宽,二陈加紫苏、浓朴、香附、砂仁、姜连、木香、槟榔、白豆蔻、吴茱萸、生姜煎服。呕 
吐胸膈疼,二陈加姜黄、香附、砂仁、丁香、藿香、白术、白豆蔻、枳壳、姜连∶心腹痛及咽酸去枳壳加吴茱萸,发热 
去枳壳、吴茱,加甘葛、竹茹、枇杷叶、姜汁炒,热盛者,加连翘仁姜煎服。 

卷三
疸(第二十八)
属性:不必分五种,同是湿热,如 面相似。渴者,难治;不渴者,易治。脉浮宜吐,脉沉宜下。轻者小温中丸,重 
者大温中丸,脾虚者以白术等药作汤使。脾胃不和,黄胆,倦怠,少食,胃苓汤。小便赤加滑石。湿热黄胆小便 
赤涩,茵陈五苓散。湿寒黄胆,脾胃不和,不食,脉沉细,小便清利者,理中汤。甚者加附子,所谓阴黄胆也。脾 
湿积黄心腹疼痛,胃苓汤。湿热因倒胃气,服药而大便下利者,参、术等加茵陈、山栀、甘草。热多,温中丸加黄 
连。湿多,茵陈五苓散加食积药。面色黄,肢体倦,小便清,谓之木胜于中,土走于外故也,黄 建中汤。用茵 
陈之药过剂,乃成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