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基辅会战 [德] 维尔纳·豪普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占领地区补给作战部队方面……”

  9月底,驻乌克兰的德军司令官不得不以下辖的少量警戒部队来担负这一辽阔地区的繁重任务。这些部队从未能对从管辖区分界线到布格河之间的整个地区进行过严密的警戒。匈牙利第1山地旅和斯洛伐克警戒师是当时驻乌克兰德军司令官仅有的两个兵团。

  德国陆军的作战部队无暇顾及这些“后方事务”,因为它们根据希特勒的新指令已开始向莫斯科发起了进攻。仅在几星期前,希特勒在他的作战指令中还认为莫斯科无足轻重,而是将列宁格勒、克里木和高加索列为重要作战目标,而眼下,在基辅会战结束之后,他为什么又下达了进攻莫斯科的命令呢?是他屈从于陆军总司令部的要求了吗?是不是他发现,由于南方集团军群所取得的胜利,翼侧的威胁已经消除?还是他想在入冬之前抓住正在慢慢消失的最后胜利的机会?这些问题都随着基辅歼灭战的结束应运而生。对于是否由于进行基辅会战而输掉了东方战争这一问题,历史学家和军事家迄今未找到答案。事后的所有争论和分析都改变不了历史,也无法澄清谁之过失的问题,假若存在过失问题的话。

  为东线陆军制定的“巴巴罗萨”作战计划仅在前几个星期得到了实施。尔后,陆军便失去了主突方向。因此,乌曼会战后,南方集团军群的打算、企图和作战行动是由两个在战局开始时尚不存在的因素决定的:其一是出现了新的作战目标,这些目标均不在重点方向上的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轴线上;其二是敌人在基辅地区集结了重兵集团。

  在继续向莫斯科总方向发起攻势时,南方集团军群本应掩护友邻的中央集团军群的翼侧。但是在此之前,必须先将苏联“西南方面军”赶出第聂伯河…杰斯纳河突出部。如果在未达此目的的情况下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发起进攻,就可能出现一种在当时和现在都无法知道其结果的势态。

  中央集团军群有可能已到达莫斯科的保障地带,但是南方集团军群却可能被阻止在第聂伯河畔。这样,中央集团军群可能出现一个暴露的、大纵深、长距离的南翼,它的安全只有大批新锐师才能保障,而德国当时并没有这么多新锐师,然而,苏军在南翼却有一个新组建的“布良斯克方面军”,而且根据铁木辛哥元帅和叶廖缅科将军的战略才干,他们是决不会放过突击中央集团群军翼侧的机会的。

  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不同于陆军总司令部——及时地判断到了这一情况,因此认为,必须先肃清中央集团军群南翼和南方集团军群北翼的敌人,然后再继续向莫斯科发起攻势。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日志在9月1日记下了这样一句话:“要想进攻莫斯科,必须先击败布琼尼!”

  陆军总司令部的观点与此相反。它认为,基辅会战会耗费时间和兵力,从而影响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的进攻。这一观点也不无道理。陆军总司令部不相信苏军防御的坚韧性,因此,迟迟不批准进行这次会战。后来,陆军总令部认为,苏“西南方面军”固守第聂伯河突出部,是为了赢得时间和阻止德军进攻莫斯科而付出的代价。

  苏联领导人有意将“西南方面军”作为莫斯科的牺牲品的说法,是令人怀疑的。苏军阻止德军进攻其首都,并非仅此一着,别无他法。敌各集团军只需撤至经过加固的苏拉河阵地,就会威胁到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内翼,而德军要想歼灭这些敌军就会在时间和人力上付出更大代价。

  我们不知道促使斯大林下达“坚守命令”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今天,俄国人撰写的历史书籍对此或者避而不谈,或者强词夺理,令人难以相信,如果说斯大林像希特勒一样——在考虑问题时,想得更多的是经济利益,而不是军事利益,倒是可以接受的。对于斯大林来说,主动放弃第聂伯河突出部,就意味着放弃乌克兰农业区和工业区,因此,他执意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坚守”,从而正好中了对手的下怀。

  通往会战的道路上的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是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命令第17集团军从克列缅楚格桥头堡向北进攻,当陆军总司令部的希望——苏军向东撤退——没有实现时,会战就已成为不可避免了。因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对于这次会战的形成和实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集团军群司令部命令它的集团军在500多公里的半圆形战线上,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实施向心突击,迫使苏军不得不反转身来迎接这一会战。这样一来,苏军200多公里宽的绵亘正面便被割裂了。南方集团军群进入顿涅茨盆地的道路打通了。

  从整个战局的角度来看,基辅会战是否合乎时宜,地点是否适当,能否避免呢?在研究这些问题时,不能仅以希特勒1941年8月21日签署的原则性指令为依据。在这些问题上的争论,早在制定“巴巴罗萨行动”计划时就已开始了。希特勒与陆军总司令部之间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那些漏洞百出的作战决心引起的指挥危机,而是整个战争指导方面的危机,它使得德国未能充分利用一切可能来集中兵力兵器,胜利完成“巴巴罗萨行动”。

  还有一个问题是:基辅会战的胜利为什么被断送了?

  斯大林和俄国最高统帅部在基辅会战中遭到失败后,清楚地认识到,是“坚守命令”导致了“西南方面军”的覆灭。俄国领导人——与希特勒相反——从中吸取了教训。在东方战局的尔后阶段,苏联军队还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坚守,头两次还可看作是斯大林防御思想的体现,这两次指的是苏军强大部队1941年冬末1942年初春在沃尔霍夫合围圈中和哈尔科夫南部进行的坚守。

  但是在1942年夏天,俄国的战略就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已不再“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坚守了”。苏军懂得了,在德军进攻时,向后方纵深地区撤退。对于俄国领导人来说,这也不再是涉及到威望的问题,而是为了消耗德军的兵力。因此,德军的攻势终于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惨遭夭折。

  莫斯科命令部队进行的最后一次坚守,是1943年夏在库尔斯克突出部进行的。苏军在这里进行坚守,是因为它已判明德军的行动并决定要实施反攻,这一次,苏军在确信其已调集了充足兵力、达成了兵力兵器的优势之后,没有从库尔斯克突出部撤退,粉碎了“堡垒行动”——德军在东方战局中的最后一次攻势。

  由于从基辅会战中吸取了教训,苏联的战略前进了一步,而德国的、更确切地说是希特勒的战略则倒退了(从1942年起开始执行“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坚守”的战略)。这一进一退的变化最终对东方战局的影响,似乎可以这样来表述:

  苏联领导人从基辅歼灭战中吸取的教训拯救了莫斯科,从而也拯救了俄国! 

附件一:南方集团军群指挥机构
 
  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

  司令官:冯·龙德施泰特元帅

  参谋长:冯·佐登施特恩步兵上将

  指挥处处长:温特尔参谋部中校

  训练处处长:冯·德拉比希-韦希特尔参谋部上尉

  军需处处长;沙尔参谋部上校

  侦察与谍报处处长;克莱坎普参谋部中校

  运输官:施密特参谋部少校

  总军需长的南方分部

  分部部长:魏因克内希特参谋部上枝

  补给科科长:林克上尉

  警卫科科长:冯·施托基上尉

  补给地域指挥官:默勒参谋部少校

  陆军后方地区——103

  司令官:冯·罗茨克韦斯步兵上将

  参谋长:冯·克罗西克参谋部上校

  德国国防军驻罗马尼亚司令部

  司令官:汉森骑兵上将

  参谋长:豪费参谋部上校

  指挥处处长:冯·翁格尔参谋部少校

  军需处处长:默尔克少校

  德国驻保加利亚皇家陆军总部将军

  参谋长:费尔克尔斯少将

  指挥处处长:克内施参谋部上校 

附件二:各集团军司令部(1941年6月22日情况)
 
  第6集团军

  司令官:冯·赖歇瑙元帅

  参谋长:海姆参谋部上校

  指挥处处长:弗尔特尔参谋部中校

  训练处处长:普洛克参谋部少校

  侦察与谋报处处长:帕尔措参谋部少校

  军需处处长:潘贝格参谋部中校

  运输官:冯·普拉托参谋部少校

  第11集团军

  司令官:冯·里特尔·朔贝特大将

  参谋长:韦勒参谋部上校

  指挥处处长:布塞参谋部中校

  训练处处长:斯特凡努斯参谋部少校

  侦察与谍报处处长:兰克参谋部少校

  军需处处长:豪克参谋部上校

  运输官:舒尔特斯参谋部少校

  第17集团军

  司令官:冯·施蒂尔普纳格尔步兵上将

  参谋长:米勒参谋部上校

  指挥处处长:文策尔参谋部中校

  训练处处长:孔岑参谋部上尉

  侦察与谍报处处长:赫夫斯参谋部少校

  军需处处长;戈特参谋部中校

  运输官:特斯克参谋部少校

  第1装甲集群

  司令官:冯·克莱斯特大将

  参谋长:蔡茨勒参谋部上校

  指挥处处长;施蒂比希参谋部少校

  侦察与谍报处处长;参谋部上尉明斯特尔伯爵(从9月10日起)

  军需处处长:默勒-阿尔特豪斯参谋部少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