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萨戒律仪论+堪布益西彭措-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菩萨不二行中,设不发菩提心者,下至聪利菩萨,尚不起於凌蔑,何况发菩提心者。”《梵网经》云:“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壬二、悭惜财法
  子、基:
  (一)能求者,即求财产与正法者。求财产者,有苦,无有财物;贫困,乏无饮食;无怙,无养育者,如家等;无依,无诸亲友能饶益者。求正法者,堪为法器,有求法意乐。总谓匮乏二种资财,除菩萨外,无有余人为除其苦,彼特意前来乞求。(二)所求者,指所求之财产与正法。所求财产,谓非刀等不宜物19,及非毒等诸不净物。此是指刀毒等有害之时,若用于有益之事,不在此列。所求法为三乘妙法,八万四千法门。(三)所求之处,指有可施物及了解正法之菩萨。
  丑、发心:
  (一)想,于基无误想。(二)发起心,无有施舍的意乐,被悭吝所蔽,决定不舍。
  寅、加行:
  大成就者洛钦大译师说:由于吝啬的缘故,对求财者不施一点儿财物,或对堪为法器者不传法,为加行。
  卯、究竟:
  决定不施舍财物与正法为本罪究竟。
  《菩萨戒品》云:“若诸菩萨,现有资财,性悭财故,有苦有贫无依无怙正求财者,来现在前,不起哀怜而修惠舍。正求法者来现前,不起哀怜而修惠舍。正求法者来现在前,性悭法故,虽现有法而不给施,是名第二他胜处法。”《梵网经》云:“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求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壬三、嗔不受悔
  子、基:
  (一)对境:能解义的同类有情。(二)行谏谢人:劝谏忏悔者。《律仪二十颂新疏》云:“先作侵犯悔谢其罪。”意指菩萨先为侵犯,现前以至诚心欲求悔谢。(三)劝谏忏悔之法:顺时、顺法,求其忍恕。
  丑、发心:
  (一)想,于基无误想。(二)发起心,菩萨于先侵犯自己者,内心怀着猛利的忿恨意乐,发粗恶语。此时只发粗言,忿恨还不能消除,反而更增加忿恨,由嗔心烦恼所蔽。
  寅、加行:
  由于忿恨增上,以自身手脚等,或以石块、木棒等物捶打于他。将其人禁闭等,而作伤害,或以鞭鞑及系缚等而作损恼。
  卯、究竟:
  不听谏谢人的言语,不能忍受宽恕其人,也不舍弃忿恨之心。
  《菩萨戒品》云:“若诸菩萨,长养如是种类忿缠,由是因缘,不惟发起粗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石块刀杖,捶打伤害损恼有情。内怀猛利忿恨意乐,有所违犯,他来谏谢,不受不忍,不舍怨结,是名第三他胜处法。”《梵网经》云:“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嗔恨具有诸多过患,如《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得,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大力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火起,非所应也。”
  壬四、谤乱正法等
  子、基:
  (一)所谤事,指所开示的一切大乘菩萨法藏。(二)所说相似正法,指将非法说为相似大乘法要,故为随顺黑法。
  丑、发心:
  (一)想,于基无误想。(二)发起心,发起诽谤菩萨法藏的意乐,或将非法相似说为大乘正法的意乐。
  寅、加行:
  通过说和写,及运用各种宣传工具诽谤大乘菩萨法藏,或对相似法深生爱乐,为他人宣说,并使他人安立相似法之邪见。
  卯、究竟:
  自己或使他人毁谤正法乃至舍弃正法。
  《菩萨戒品》云:“若诸菩萨,谤菩萨藏,爱乐宣说开示建立相似正法,于相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是名第四他胜处法。”云海论师云:“说非正法犯他胜罪,言爱乐者,是自欲乐,如其爱乐亦为他说,故名宣说。言建立者,是令他人修行趣入。”《梵网经》云:“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20。于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萨以恶心嗔心,横教二乘声闻经律、外道邪见论等,犯轻垢罪。”
  如上所述总摄四根本罪。《菩萨戒二十颂》云:
  谓由猛利烦恼心,即能毁坏戒律仪,
  当知其罪有四种,此等意同他胜处。
  由贪利养供敬故,赞叹自己而毁他;
  于彼有苦无怙者,悭吝财法不施与;
  他来谏谢不忍受,内怀忿恨复捶打;
  谤毁远离大乘法,爱乐宣说相似法。
  其中“意同”,觉贤论师云:“由犯他胜失坏律仪,故名他胜。惟就同是失律仪因,名同他胜,非一切同。非如比丘犯他胜已无可重受,此可重受故。”如果比丘犯别解脱他胜罪,不可恢复戒体,而菩萨犯此四根本罪,可重新受戒获得戒体。又其意义如何相同?云海论师云:“如诸声闻,由淫贪故,俱坏自他,无比丘分21。如是菩萨由其爱著利养恭敬,俱坏自他。又如声闻,由贪著故盗他财物,而成他胜,此有财法,若不惠施而成他胜。声闻杀人而成他胜,此于有情起忿恼心,以手足等而行损害,及他侵犯不受谏谢,是为他胜。声闻实无妄说得法而成他胜,此有不说,毁谤正法,开示非法而成他胜。”
  以上四根本罪是以发心而分的,所谓对利敬起贪求,对诸资财起悭吝心,对诸有情起损恼心,对诸正法愚痴邪行,是四他胜罪。将四根本罪一一别分为二,共八种,称为八他胜罪。印度云海论师、印度无畏论师、燃灯智(阿底峡尊者)等大德都如此承认。以八他胜罪的加行而分,谓若自赞,毁訾于他,不与正法,不施财宝,捶打有情,不受谏谢,毁谤正法,说相似法。因此说四种与八种互不相违。如印度无畏论师在《庄严能仁密意论》中云:“菩萨藏中说有四种根本重罪,又说自赞及毁他等,四罪各二,共为八种。”
  《虚空藏经》、《集学论》等所述,国王之五定罪,大臣之五定罪、初行住菩萨之八定罪,于其它经论,如《菩萨戒品》、《菩萨戒二十颂》等,含摄于所述四根本罪中。菩萨戒学处需总摄《虚空藏经》、《集学论》、《菩萨戒品》等经论,故当糅合二宗才能圆满菩萨戒遮的学处。旧译《集学论》云:“为易受持诸根本罪(遮止学处),及一类许,当说摄颂22。”新译《集学论》云:“为欲安住一类宗故当说摄颂。”所谓一类者,指无著菩萨所弘扬的广大行派。寂天菩萨等所宣述的中观观点与无著菩萨等所弘扬的唯识观点,两派圆融无碍。中观甚深见宗十四根本罪中令他舍别解脱、谤声闻乘、妄说上人法,此三为自赞毁他所摄;劫夺三宝财物、惩罚具戒或破戒沙门、正住者财惠施读诵者,此三为悭财不施所摄。因为习性悭财,生起猛利贪心,对他人的财物,阻碍其受用并劫夺之,或复任情而转施之;破和合僧、作无间罪、令舍寂止,此三为悭法不施所摄。因为习性悭法,于一切法自不忍受,复破他受,生起猛利悭心,自己不能得正解,也不让他人获得正解;

  肆行捶打毁戒比丘、除破僧罪外其余的四无间罪、毁坏国邑及诸聚落,此三是为捶打有情所摄;令他弃舍声缘乘法、为愚痴人说甚深空性法,此二为谤菩萨藏所摄。因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皆佛所说,若令舍一,便舍余二。由于为愚人说甚深空性法的缘故,使愚人诽谤空性理,失坏菩提心,舍弃大乘,执持邪见;自他安住十不善道、令大乘人退失菩提心转修小乘,此二为说相似法所摄。因为其余二乘,观待大乘法,等于相似法。
  辛二、支分罪见别论
  颂曰:当知它论细罪四十六。

  在《菩萨戒二十颂》中讲了四十六种恶作罪,其中违犯摄善法戒的恶作罪有三十四种,违犯饶益有情戒的恶作罪有十二种。
  壬一、违犯摄善法戒之三十四种恶作罪
  子一、违犯布施有七恶作罪:
  《菩萨戒二十颂》云:
  不以三门供三宝,心于欲念而随转,
  于诸耆德不恭敬,于他问语不正答,
  不受他人所延请,他施金等拒不受,
  于求法者不施与。
  丑一、不供养三宝
  颂曰:“不以三门供三宝。”
  制此学处是为遮止对财施的障碍。颂词大意说明如果已经皈依三宝,尤其已发菩提心的大乘行人,每天都应不间断地以身口意三门来承事供养三宝,若故意不作就会犯本戒。
  此戒内容可从三方面加以理解:一供处;二供事;三供时。一供处,所谓供处是指佛法僧三宝。佛指如来或佛像。法指教证二种正法所包括的一切妙法。其中证法即灭道二谛法或戒定慧三学。教法即正法菩萨藏的经论典籍。僧即僧伽指十方世界中已入地的诸大菩萨圣众们。若对于三宝中随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