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萨戒律仪论+堪布益西彭措-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识之善心即是菩提心的体性。愿无量众生永具安乐的心即是慈,愿无量众生远离诸苦的心就是悲。以慈悲的甘露浇灌自他的心相续,并诚心诚意为利益他众,而希求菩提果,发起断除利他障碍及获证菩提的违缘之意愿。正如弥勒菩萨于《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颂词“本体慈悲灌溉心相续,诚为利他乐欲菩提果”揭示了大乘特法菩提心之体性,即缘众生的慈悲与乐欲无上菩提果的大智慧,与第六意识的善心相应,为世俗菩提心。
  我等从久远的无量劫以来,以坚固的我执,处处为自己,时时求私利,以贪嗔痴造无边罪业,如今仍然是被苦恼和业障所束缚的凡夫。而诸佛菩萨却不求自利,但求利他,渡过一切烦恼、痛苦、忧患、险恶的轮回大海,登上安乐、自在、解脱、清凉的涅槃彼岸。《入行论》云:“尽世间安乐,从愿他乐生,尽世间苦恼,由欲我乐生。愚人作自利,能仁为利他,依此二差别,何须复多说。”又如宗喀巴大师说:“我爱执者是一切衰损之门。爱执他者,为一切圆满之处。”不发利他之菩提心,永无希望获得自他究竟之利乐。所以大乘学佛人内心若没有发起菩提心,虽勤修善法,但都不是菩提正道。《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且如此,何况还没有发起菩提心呢?因此入道的关键是发菩提心,以发心故,则佛道可成。
  丙一、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根本,自他利乐之源泉,灭。除一切烦恼痛苦的甘露,到达无余涅槃彼岸之津梁。《华严经》云:“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永明延寿禅师在《宗镜录》中说:“若一发心,功德无际,念念圆满十波罗蜜。”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在此概括为下面五个方面:
  一、能消重罪。众生由于往昔无明愚痴,身、口、意造无边罪业。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假设罪业有体相者,尽虚空无法包容。”我等烦恼深重,只靠微薄的善行怎么能够遣除呢?但是若靠圆满殊胜的菩提心就可以对治恶业习气,消除罪障。如《入行论》云:“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灭诸重罪。”又《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
  二、能获妙乐。《入行论》又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佛陀于许多大劫的时间中思维饶益众生的方便方法,最终发现菩提心对众生具有无边的利益,依此菩提心,无量众生便可获得究竟安乐。
  三、圆满所求。若欲灭除种种痛苦灾难,以及除却众生的不安,当恒常莫舍菩提心。要想享受种种快乐者,亦莫舍弃菩提心。
  四、转劣为胜。众生若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即称为菩萨,原来垢染污秽之身将逐渐得到清净,而转成无价宝之佛陀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等无量功德,因此我们应坚守菩提心宝。
  五、得果无尽。若以菩提心摄持,修行一切善法,其所获果报无有穷尽。《入行论》云:“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普通的善行种子生果之后即消尽,如芭蕉树生果之后即枯萎,而菩提心树,其根深植于无边众生的沃土之中,以大悲水浇灌饶益,以六波罗蜜庄严树干,行万行而使其枝繁叶茂,所生菩提的花果也是层层无尽。由于众生无尽的缘故,菩提心树之果也一样无穷无尽。总之,发菩提心概括了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之精华,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之教言,犹如百病一药的万应丹一样。若不依靠菩提心则通过种种途径也无法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
  丙二、如何生起
  分八:一、知母;二、念恩;三、报恩;四、修舍;五、修慈;六、修悲;七、意乐;八、生起。
  既然菩提心具有如上所说的功德利益,我等一切有情亦皆当发起,那么如何才能生起如此殊胜的菩提心呢?仅仅希求菩提是不够的,而是应依如理的次第修持,最后如量生起殊胜的菩提心。首先应对无边众生发起大悲心,因为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正因。如《优婆塞戒经》云:“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是故悲心,为生因。”缘何而生大悲?如下所说:
  丁一、知母
  三界有情在无始无边的漫长轮回之中,不停地流转于六道,如大锅沸水中翻转的米粒般,急速升降。此如苏东坡所云:“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对现实世界稍作观察,不难发现许多小生命寿命只有几天,甚至朝生暮死,而人生几十年,转瞬即逝,人在天地间与蜉蝣一样,也是如此的渺小。在无量无边的转世过程中,我等生生世世都从母亲受生。佛经中说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只因众生转世昏迷而不相识。因此,不仅是人类众生,就连披毛戴角者,乃至蜎飞蠕动之类无不都是我们过去恩深似海之慈母。或许有人不信,试想若今生的亲人从幼小时离别,二三十年后,其音容便会全部忘记,相见时就好象陌生路人,何况隔世或经过多生累劫呢?《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如此抉择之后,当闭目静坐,深深思维: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他们对待我象今生的母亲一样。坚定地树立起这一观点时,就是知母。
  丁二、念恩
  于己前明观现世母亲之相,心中作念:此慈母非但今生为我老母,彼从无始以来作我母亲的次数也无量无边,她在无数的生生世世中对我倍加慈愍爱怜,恩德无法估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以后略为《心地观经》)云:“慈念之恩实难比,鞠育之德亦难量,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母亲之恩德实难具述,于此处摄略五点以便忆念观想:
  一者中阴托胎恩。我们知道众生前世的肉身无法带到后世,中阴时没有可依靠的身体,只有一个意生身。此意生身无依无靠,毫无目的地到处漂泊,随时随处可见到种种凶光及怖畏之相,听到种种可怕的恶声等。我等中阴身恐惧怖畏惊惶不安,真是逃之无地,避之无门,直至遇到母亲才能再度获得一个肉身,如果没有母亲,要想得到这个身体,绝对不可能。因此,赐给躯体是母亲对我们的第一大恩德。
  二者怀胎守护恩。于胎儿时,母亲时常小心守护。在十个月之中母体沉重,如负重担。坐立不安,不思饮食,如久病之人。胎儿饮食由母血提供。满月生产时,不孝之子破损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胯骨,此时母亲的痛苦如千刀搅腹,血流遍地。初生须臾,闻儿哭声,母大欢喜,抱入怀中,抚爱瞻视,亲爱之情过于己身。
  三者哺乳养育恩。婴儿之时,母亲以种种方便精心护养,无有厌倦。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善为哺育,并以手揩其不净。《心地观经》云:“一个幼儿所饮母乳一百八十斛。”我等于多生累劫中所饮母乳多如大海之水。稍大,母亲必然把好的饮食先给我吃,若食物冷硬,母以口含咀嚼令暖细;若是热烫,母则吹凉后喂于我口。我时常将床褥尿湿,母亲则将干处让我躺卧,她自己却睡在湿的地方。当我饥饿时给予饮食,寒冷时给予衣服,贫困时给予她自己都舍不得用的资财。然而,诸资财也不易得,为此母亲常常造作种种罪苦恶业,倍受艰辛,致使现世劳苦,来世感受痛苦的果报。
  有一种鸟,当母鸟衰老飞不动时,它知道小鸟尚不能自己寻食,母鸟便咬住巢上方的一根树枝,将身体悬在鸟巢中,小鸟饿极,便啄母鸟的身体,先将体毛拔掉,而后便将母体吃掉。母鸟将自己的身体喂养了小鸟。旁生尚如此,人类的母爱更可想而知。
  当我生病时,母亲心中思维:子病不如己病,子死宁可己死。莲池大师《放生文》云:“怜儿之鹿,舐疮痕而寸断柔肠。”此公案讲:晋朝时,河南有位叫许真的猎人去打猎,射中一只小鹿,母鹿痛怜爱子,奋不顾身冲向小鹿,以舌舔抚伤痕,因箭深伤重,小鹿无救而死,母鹿惨痛徘徊悲鸣,也当场死去。许真见此情景,非常惊奇,当剖开母鹿腹部时,发现柔肠寸寸断裂。母对子的情深至此,母之恩德真是不可思议的。
  四者教育成人恩。我等儿时连穿衣走路都不会,母亲教我们怎样走路,怎样说话,怎样吃饭等等。母亲是我们来到人间的第一位老师。少年时,母亲教我们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并常为我的学业担忧,乃至为我奔走求人,历尽艰辛。
  五者远行忆念恩。我若离家远行,母则“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如猿泣爱子,寸寸断肝肠”(引自《父母恩重难报经》)。她不仅挂念我的饮食,还担心我的衣着与卧具。乃至成年和衰老,母亲亦是念念不舍,所谓“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我为人子,常不孝顺,母亲因我而常流眼泪。母因流泪过多而老眼昏花,皱纹遍布。了知母亲恩深如海,而今见其老病无依,我该怎么办呢?
  丁三、报恩
  诸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母亲对我有大恩德,而我却将那些正受诸苦无有救护的如母有情弃舍不顾,仅谋自己之解脱与安乐,对此岂能心安?《致弟子书》云:“亲人生死大海中,分明如堕深流内,生死不识而弃彼,但自解脱无此耻。”舍弃有恩者而不知报恩,下等人也不应为。譬如母亲处在监狱之中,子却在花园中逍遥自在地游玩,此子实为大不孝。如母有情不住正念,疯狂目盲而缺乏引导,步步趣于可怖之险境。尔时母亲期望子来救助,子若不救母出险难,谁来救脱?如母有情为烦恼所缠,心不正住,既无有善道眼,也无引导之师,时常行于生死恶趣之险道。母需子相救,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