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娱救世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华夏,明面上比顾诚有钱的就能数出10个来,隐形富豪还没算。

    但是全球的华人、华裔里面,三大奖轮着来的,只有李桉一个。

    说白了李桉还觉得顾诚有点暴发户,想法过于天马行空不靠谱。

    何况,这是顾诚的第一部电影,在此之前,他的三部资都是电视剧。如果仅凭这点资就请到李桉,外头肯定是人言可畏,把李桉当成一个阿附权贵、见钱眼开接烂片的家伙。

    而且顾诚不仅仅是投钱,以顾诚对这部片子的角度和思想、故事的限定,他最后肯定会是主要编剧人员之一。哪怕是拿了别人的半成品本子魔改、最后再由别人润色。

    “华人第一大导演李桉拍顾诚编剧的本子”,这种消息一传出去,李桉的名声就完了。

    “好吧,是我的邀请唐突了,等我证明自己的想法不是瞎搞,将来我想进军好莱坞的时候,再找桉叔合作。”顾诚拿得起放得下,也没有再纠缠。

    “谢谢理解。你的想法其实是很好的,就是风险也太大,我现在的处境,输不起的。这样吧,我给你介绍一个至交好友,他肯定愿意接,而且实力也够。将来如果你真成了,而且等你往好莱坞发展的时候还看得上我,我一定虚席以待。”

    这都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事儿,顾诚那么客气,李桉也不好意思再让顾诚继续在圈子里瞎撞,总算是直截了当给顾诚介绍了合适的人选。

    ……

    李桉介绍的那位朋友,自然也是湾湾的同期大导了。

    名叫蔡明量,是个常年混威尼斯电影节的。咖位比李桉自然是略低一些,但好歹拿过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狮奖,而且前后被入围金狮提名达三次。在湾湾电影圈子里,蔡导的水平也是可以挤进三甲的。

    尤其是李桉点拨顾诚去看了蔡导去年拍的新片《不散》,看得出那也是一个发掘传统文化价值时,不停留于“怀旧”层面上的有想法导演。

    满足这一点,至少是一个向前看的艺术片导演了。就算不如意大利大导朱塞佩。托纳多雷,至少是华人圈子里最得其神髓的。

    因为有李桉拿自个儿的交情打包票说合,顾诚倒是不怎么担心蔡导拒绝。当晚给蔡导打了个电话大致说明了一下情况,对方原则上应下了,让顾诚敲定剧本的故事梗概之后再亲自去谈。

    然后就是找本子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林志凌帮忙扫了市面上各大扶桑制作公司压在仓库里没被看中的本子,觉得还行的就低价买过来魔改。花了几天时间,顾诚竟然找到了一个挺合适的,在生活中向前看发掘美的好故事。

    而且也符合冯导当初说的“你这个剧本得明暗线结合,有升有降群像戏”的要求。

    五天之后,亲自操刀大致魔改了一下故事主体,顾诚带着剧本草稿飞去台北,只带了林志凌陪同,约见了蔡明量蔡导。

    “蔡导好,很高兴认识你。”一见面顾诚就很客气,一股书生涵养,没有暴发户的跋扈。

    蔡明量是个四十来岁的光头,戴个老派的金丝眼镜,看上去脸上略有横肉,不似斯文人,但谈吐却是让人惊讶地儒雅。

    “顾先生年轻有为啊,李哥跟我转述你的邀请时,我就觉得你是个有想法的。不过我是想不到什么样的故事,可以承载你那么宏大的构想能看看剧本么?”

    顾诚给林志凌一个眼色,林志凌直接从随身包包里抽出一个文件夹,递了过去。

    蔡明量一看封皮,眉头微微一皱:“《三丁目的夕阳》?这个剧本不好改啊,一听名字就是扶桑电影。”

    “我们可以魔幻现实主义一点么,尽量淡化故事的史背景。相信蔡导您也听过一句话:扶桑四十年前发生过的事情,湾湾二十年前就会再发生一遍,现在又会在大陆重演。当然了,不是全部,但总体规律是差不多的。

    我想拍一部预言大陆未来文化转型的片子,光靠大陆那些史素材往回看,那就没得拍了。只要故事有警示的寓意。何必在乎发生在哪里呢。《百年孤独》也没说就发生在哥伦比亚啊。”(未完待续。。)

第61章 三丁目的夕阳

    “茶川是一个扑街小说作家,家住三丁目。他曾经给一家文学杂志供稿,还不是那么扑街。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严肃文学市场越来越小,他供稿的那家杂志渐渐转向低龄化轻小说、改走低价跑量的发展路线。

    茶川却不愿意接受杂志社总编的劝说、将其主角人设改得更加面目模煳、以兼容更多新读者囫囵吞枣获得代入感。在茶川的小说多次收到读者来信抨击和市场调查冷遇后,总编不得不调低茶川的录稿率和稿酬标准。但茶川虽然贫苦,却不改初心,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

    三丁目上一个舞厅老板娘广美对茶川有好感,把一个孤儿淳之介托付给茶川收养。本来茶川不想答应,但听说孩子是自己的书迷粉丝,才勉为其难答应。后来却发现这个孩子稚嫩、不严厉的笔触,在仿照茶川的作品写作时,竟然比茶川还要更红,这让他更加觉得生命嘲讽。同时孩子和广美的出现,让曾经不必担心养女人孩子的茶川不得不面对人生的责任。”

    “与太郎是茶川在三丁目的邻居,曾经是一个还没出师的落语表演者。两年前,随着电视机的普及,nhk电视台来邀请与太郎的师傅到电视上表演落语,但是被与太郎的师傅拒绝了。

    与太郎不理解师傅为什么拒绝上电视这种让落语这一艺术形式被更多年轻人看见的终南捷径,于是离开师傅,自己选择接受nhk电视台的邀请,成为了一名目前来看表面光鲜的电视落语师。为了学习适合电视表演的新落语形式,他还远赴华夏学习了相声,让落语更适合在电视上演出。但是赚到钱的同时,他内心的隐忧却越来越大,总觉得这并不是师傅要教给他的落语。”

    “六子是一个从东北农村来京城打工的中学毕业生,住到了茶川对面的铃木修车厂当学徒工。社长铃木胸怀大志,想把车厂最终办成大型品牌车商。面对福特车为代表的大量粗放生产方式产出的米国车侵袭。

    铃木社长被六子启发,领悟到‘和福特/通用拼标准化、流水化、批量化是没有前途的,要想让扶桑人自己的车行销全世界,必须采取精益生产方式,尊重客户对车的定制要求,像量体裁衣一样根据让客户感受到尊重、先订车后造车,内设全部由客户自行挑选。从造啥卖啥、转变为卖啥造啥、造啥进啥’。最终,实现了民族汽车业的崛起,把米国人的烂车赶出了国门。”

    “这是一个发生在三丁目的衰落期作家、迷茫期落语师和上升期车厂技师之间的群像故事。以及他们身边不得不面对的拖累、羁绊、爱人。”

    蔡明量大致看了看顾诚魔改版《三丁目的夕阳》剧本梗概,顿时整个人都凝住了。

    他觉得去年拍《不散》时内心凝聚的那股力量,似乎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宣泄。

    虽然《不散》几个月前刚刚在威尼斯电影节拿了影评人奖。

    眼前顾诚魔改的这个剧本思想,简直比他的《不散》更加正面,而且为迷茫者指出出路的设想更加干净利落。

    史上的《三丁目的夕阳》,是扶桑导演山崎贵在今年下半年开始筹备、05年年初拍摄的,本意只是一部“发现生活之美”的小制作艺术片。

    但仅仅是“发现生活之美”,在05年的扶桑电影界也是一个很难得的风向标。在此之前,艺术片领域充斥着各种“让即将被淘汰的武士直面惨淡的人生冲向机关枪”的路数。到处只见礼崩乐坏,不见社会转型中的细节之美、细节暖心和正面挣扎。

    当然,因为原剧的故事背景放在了东京的五六十年代,那正是扶桑社会的蓬勃上升期,跟华夏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经济收入暴涨、下岗潮还未来临,做啥都赚钱。所以最后拍出来之后,还赚了扶桑观众好多眼泪,就跟后世华夏人觉得日子难过之后看那些穿越回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淘金的重生文一样。

    双重因素作用之下,这部《三丁目的夕阳》在2005年的扶桑电影学院奖评奖上,非常凶残的屠城了13项奖项、14个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最佳女主、最佳男配、最佳女配、最佳配乐、最佳摄影、最佳灯光、最佳美术、最佳录音、最佳剪辑、最佳新人。除了最佳女主仅被提名没获奖,其他全获奖)

    扶桑电影学院奖,虽然不是什么牛逼的国际电影节奖项,但毕竟是扶桑国内最高奖项了这个奖是模仿米国人的“米国电影学院奖”设置的;而“米国电影学院奖”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奥斯卡。

    也正因为这个片子屠城了这么多奖项,所以史上还算有名,尽管对于后世那个顾诚而言,这是一部“在他出生之前五六年拍出来的电影”,但他依然隐约记住了片子的名声。结果让林志凌去扶桑扫本子的时候,扫到这部顾诚就瞬间觉得豁然开朗,故事贴合,立意虽然不够高,但也顺承,比同期国内能找出来的故事好得多。

    值得魔改。

    被顾诚魔改之后,那些让扶桑人怀旧倒退赚眼泪的因素倒是少了不少,但是对一个时代的传媒技术升级带来的阵痛和转型,反映得比原版更加深刻。

    其中落语师与太郎的加入,更是一个完全全新的角色,原本的剧本初稿里根本没有这条线,但顾诚为了强化事业线的升降,天衣无缝地加入了这么一个在升降之间迷茫的纽带。最后还安排了一些扑街作家点拨他找回本心领悟艺术真谛的戏码。

    唯一的麻烦是,林志凌砸了1亿日元买本子之后,原作者山崎贵舍不得自己的创意,要求担任一个副导演、副编剧,林志凌请示了顾诚之后,也就答应了。

    站在山崎贵的立场上,有顾诚这个大金主介入,一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