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吻阆颉�
涉黄涉正涉暴,没有网络的时候扶桑人也是想看就看。所以,有没有互联网,对于扶桑人能够开拓多少眼界、多看多少内容,根本没有影响。互联网一来,对他们而言只是多了一种媒介,就跟报纸时代多了一台收音机差不多。内容上新旧媒体是平等的,差的只是传播方式。
但是,互联网在华夏承载的东西就太多太多了。华夏的互联网之所以蓬勃发展,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华夏十几亿国民的人性是被极度压抑扭曲的。夫妻俩自己买个小黄cd回家看,派出所都能冲进来抓走罚款,说是传播隐晦物品。摄政就更别说了所有名义上的扫黄内容审查,本质上都是为了查摄政。
所以,网络一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纸质书统统被冲击得七零八落你换个米国人或者扶桑人,他们能想象么?米国人看美剧,扶桑人看日剧,那就直接上电视机看啊。电视和互联网的竞争,是在‘可以放的内容尺度完全一样’的前提下竞争的,互联网的优势仅仅是随时随地、方便一些。
哪像在国内,互联网的内容丰富度在吊打平面媒体时,简直是高次元的天顶星人或者三体星人在吊打地球人一样,传统媒体能不败落么?其实电视台也冤呐,他说‘老子既不给放《纸牌屋》,也不让放《哥斯拉》,还不能放《***》,老子怎么跟这些内容都能放的视频网站竞争?’”
niconico在吊打ntk时,双方在内容上是平等的,niconico只靠渠道便利性去吊打。
优酷在吊打央视时,不仅渠道有优势,内容也有优势,那是内容/渠道组合拳双重吊打。
“这个国家,有太多一辈子只能以网络文学模式存在、永远不可能卖ip的内容了。我相信随着民智的开化,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直接付费长见识看这些东西的。这是一个精品长尾的市场,直达每一个消费者最精确的需求。
要有耐心,慢慢做,迟早会出头的。李老板的人剑走偏锋炒改编,马腾短平快玩无限,都不是正道。这些小钱,被抢了也没什么可羡慕的。
何况,无限流这种东西,我觉得也没啥好存在的意义,那只是一个利用了人类内心恐惧的短暂热门类型。最终,会随着内容推送技术和内容质量鉴定技术的进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的。”
这个课题太复杂,顾诚铁口直断地只告诉了潘洁颖结论。
他不打算和
第57章 人工智能的正确打开方式
“顾总,您找我?”
几天之后,比顾诚还大一岁、目前才工作了三年多的张一鸣,被顾诚喊到面前亲自训话提点。
经过三年历练,这个闽省青年已经通过他的天赋和实打实的努力,爬到了中高层管理的位置上,目前是yy网络科技下属的推送智能研究所的一名副所长,而且如果再拿出点大成绩,就很有希望升到所长,得到更多股权激励。
顾诚对于张一鸣还是挺看好的。他一直认为,如果没有他的穿越,让历史沿着本来的轨迹发展,张一鸣才是华夏最有资格对标扎克伯格的豪杰,而马腾根本没资格。
至少他的技术路线,好歹还透着几分为自由意志而战的不屈。
顾诚亲自给张一鸣拉了一张椅子,鼓励道:“你给爱米手机的虚拟助手‘爱酱’提供的‘主人偏好分析’,做得还可以。不过,人工智能推送这种东西,是没有尽头的。只要她不如一个真的听从朋友娓娓诉苦的解语花一样善解人意,你就还需要努力。”
他知道,张一鸣这种技术宅还是比较胆小拘谨的,不太可能敢在大老板面前金刀大马地坐沙发。
张一鸣坐下,对领导的肯定深感激动,忙不迭地想解释:“我……我会努力的。我可以给您解释一下目前的算法机制大概已经达到哪一步了……”
顾诚却摆摆手,制止了对方先谈细节:“技术细节你先慢慢说,我先跟你聊一下后面我要你实施这项工作的意义。”
张一鸣讪讪地坐回椅子上:“呃……好,您的时间太宝贵了,确实不适合听我聊原因……”
“你这几年钻研深度学习算法在内容推送上的应用,方向是对的。但是我觉得你对内容产业本身的传媒逻辑不够清晰,做到今天这一步,已经限制了你的进一步发展。你应该开拓一下跨圈的眼界了。”
顾诚和蔼地指出了对方的不足,确认张一鸣很谦虚很专注,然后他才抛出了问题:“你看网络小说么?”
“呃……现在哪有时间看。大二以前,大概03年的时候,看过一些。听同事说,现在的书比前些年好看多了。”张一鸣回答得有些腼腆,似乎在为自己看网络小说少而羞赧。
顾诚鼓励地说:“以后要多挑一些类型的,以审视的眼光去看。一个搞推送算法的人,对内容本身的优劣缺乏基本逻辑,是不行的,那样设计出来的算法,数据的标识效率会低得多。”
“好,一定抽时间多看。”张一鸣并不是不爱玩,他只是太忙了。
“今天,我就跟你聊点儿轻松的——我听yy文学的人说,去年开始,出现了一类新的网络小说,叫做‘无限流’。你听说过么?”
张一鸣当然没听说过,于是顾诚就简明扼要把无限流是个什么鬼,给张一鸣解释了一下。
“原来就是把十几本三四十万字的中篇小说拼凑起来,拼成一本又臭又长的啊。”张一鸣听完之后,如是感慨了一句。
虽然不是很准确,但顾诚解释得本来就不清晰,也就随他去了。
“你要这么理解也行,但细节上还是有所不同的。无限流在换地图的时候,可以继承前一个地图的等级、装备、技能、队友。多多少少升级成长的延续性会比n本独立小说好很多——但这些不重要。我现在希望你思考的是,这类型的书之所以有越来越火的趋势,甚至比传统网络小说更火,原因在哪里?”
“原因在哪里?我不看网络小说,这个问题有些强人所难了。难道是因为可以打怪升级到更高的等级?”
即使刻意站在一个推送技术专家的角度,张一鸣思之再三,依然没能理解这种情况为什么会产生。
顾诚知道自己有些强人所难,于是他换了个角度试图启发对方。
“那每年的好莱坞大片,你总有大致看过吧?你难道没有发现,最近这几年,好莱坞的续集病也越来越严重了——每年票房最好的电影,大量充斥着《速度与激情4》就是《变形金刚2》,要不就是《蝙蝠侠3》这样的续集。而有抱负的名导演苦心孤诣安排的良心之作,反而相对票房扑街。
其实这种现象,跟网络小说界无限流的崛起,其背后的原理是相通的——那就是因为消费者的分辨时间成本越来越值钱了,而市面上的垃圾信息越来越多,渐渐消磨了消费者的耐性——”
顾诚说到这儿,张一鸣终于反应过来。
“我懂了,因为垃圾太多,所以消费者在走进电影院之前会变得更加慎重。深怕万一不仅白花了几十块上百块的金钱,还白白砸进去几个小时的时间成本,结果看了一部毫无新意也不合口味的烂片。
这种情况下,因为垃圾的轰炸,有诚意的新作很难被大浪淘沙地分拣出来,发行商也只能把资源集中到那些已经被消费者验证过的、靠谱的热门大ip题材上去。然后续集病也越来越严重。
而这种情况挪到网络文学领域,则是因为烂书太多,吃老本的‘大神’也太多。加上无线阅读时代的碎片化feed展示模式,导致用户都是被推荐推着走,主动找书的能力渐渐退化,最后也就失去了作者忠诚度——
这点行情,我倒是素有所知的。我偶尔也听站那边的负责人聊起,说pc时代是可以造神的,读者容易对作者形成黏性。而手机阅读时代就只能造神作,不能造神。如此一来,很多人就选择了一旦进入精品,一本书就‘永不完本’,尽量借用这个已经被读者认可的壳子写得尽可能地长,再水也要躺着继续赚。
这种情况下,无限流的崛起就很好理解了——同样写500万字的书,一本无限流只需要读者付出一次鉴别垃圾的鉴定成本。而如果选择写5本每个篇幅在100万字的紧凑的、高c迭起的中长篇,就有可能导致读者因为对后面4本缺乏鉴定耐心而流失。这里面的道理就跟克里斯托弗诺兰拍《蝙蝠侠3:黑暗骑士》会有人看,但如果直接拍《黑暗骑士》,看的人数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顾诚全程没有插话,欣慰地看着张一鸣自己寻找其中的规律。
张一鸣说着说着,终于渐渐停了下来,似乎觉察到了什么捉摸不透的奇怪症结。
“可是,原先的网络小说,在无限流出现之前,也可以写到几百万字的,为什么那些希望把书写长的人不继续选择传统模式创作呢?那样不是可以把无限流带来的版权和设定同人问题都回避过去了么?这样一来,还是没法解释无限流为什么就火了。”
“你能看到这一点,说明还是动了脑子的。你不懂内容产业,看不透这一点也没什么。”顾诚抿了一口咖啡,欣慰地解答道,
“其实背后的原因很好理解:因为纯粹为了爽而看小说的读者,是会产生精神上的‘成瘾抗药性’的。一个人第一次读一本‘江南七怪大战黑风双煞,并且意外开挂取胜’这种桥段都水上三五万字的小说时,是会觉得爽的。甚至连‘黑风寨大战五虎断门刀’都能让读者觉得牛逼。
但是,看过三本,五本之后呢?读者会对情节的紧凑性、升级的频繁性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他们或许依然允许小说的主角在开篇时很弱很废柴,但是会希望他‘仅仅用两万字就从被五虎断门刀吊打升级到可以抗衡江南七怪,再用三万字就灭了梅超风,十万字干挺五绝,二十万字达到先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