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督销局
清后期,在产盐、销盐的省份设立督销局。辛亥革命后改设榷运使,掌地区的食盐运销。
虞
古代掌管山泽之官。《周礼。地官司徒》有“山虞”掌山林之政令,又有“泽虞”掌国泽之禁令。
虞侯
官名。掌水泽出产之官。《左传。昭公二十年》:“薮泽之薪蒸,虞侯守之。”宇文泰相西魏时,置虞侯都督,后世沿袭。隋为东宫禁卫官,掌侦察、巡逻。唐代后期,藩镇以亲信武官为“都虞侯”、“虞侯”,为军中执法的长官。五代时都虞侯为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宋代沿置,于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均置都虞侯,位次于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此外又有将虞侯,院虞侯等低级武职。
詹事
官名。秦始置,掌皇后、太子家中之事。西汉相沿,皇后之官属及太子之官属均有詹事。东汉废。魏晋复置,历代相沿,为太子官属之长。辽金置詹事院,元亦置詹事院,或名储政院、储庆使司,变革不定。明清皆置詹事府,设詹事及少詹事,为三、四品官,其下有左、右春坊及司经局等。事实上只预备翰林官的升迁,并无实职,清末废。
锦衣卫
官署名。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设置。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仪仗。明成祖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兼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权力。其长官为“指挥使”,常由功臣、外戚充任。下设同知、佥事,又设经历司、镇抚司镇抚等官,其下有“官校”,专司侦察。镇抚司分南北两部,北镇抚司专理诏狱,直接取旨行事,用刑惨酷。南镇抚司专管军匠。中叶后与“东厂”、“西厂”并列,称为“厂卫”。
签帅
南朝以诸王出使,由朝廷派典签佐之,名为典领文书,实则监视诸王行动,因其权力甚大,遂有签帅之称。
粮长
职役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于江苏、安徽、浙江等省设立,其后又施行于湖广、江西、福建等省。凡纳粮一万石或数千石的地方划为一区,由官府指派大户充当粮长,世代相传,督征和解运该区的田粮。粮长借此超额征收,鱼肉乡民。中叶以后名额增多,职权减轻,并改为轮充制。因受益日减,大户多不愿充任,于是强迫贫穷下户担任,始正式成为人民对政府的职役之一,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清初仍在个别地区存留此职。
粮台
清代经理行军时粮饷的机构。
粮料院
官署名。宋初以武臣为都粮料使,后改以文臣主其事。有诸司粮料院和诸军粮料院之别,分掌官俸及军响。南宋后有分差各处的粮料院。与检院、登闻鼓院、进奏院、官诰院、审计院合称六大院。
廉访
清代对按察使的尊称。因元代有肃政廉访使,与按察使职掌略同,故称。
殿中省
魏晋以后,在门下省设殿中监一官。隋代始设立殿内省,唐代改称殿中省。所属有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局。殿中省有监1人(从三品)、少监2人(从四品)。殿中监多以皇帝之亲戚、贵臣担任,掌管皇帝生活起居之事。
殿前司
五代之帝王多由节度使起家,拥兵自重,以亲信军队置于殿前,设殿前司。宋代相沿,为统率军队的机构,和侍卫司分领禁军。置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各1人。南宋时或以资浅者充主管殿前司。所辖有殿前指挥使、御龙直、内殿直、捧日左右四厢等骑兵、步军。
殿中侍御史
官名。自魏晋以后均为监察官之一。唐代殿中侍御史属殿院,掌殿廷仪卫及京城的纠察。宋代沿置,掌弹劾百官朝会时失仪者。明清不置。
十四画
僧录司
官署名。明置,清代沿设,掌有关佛教徒事务。主官称正印、副印,下设左右善世、阐教、讲经、觉义等。在各省均设分支机构,如府设僧纲司,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
管带
清末军制,统辖一营的长官称为管带。海军的舰长亦用此称。
旗牌
即王命旗牌。明清制度,以上面属有“令”字的蓝旗和圆牌,由政府颁给地方大员(如总督、巡抚或钦差大臣),作为具有便宜行事特权的标志,此种标志通称为王命旗牌。掌旗牌的官称为旗牌官,也简称旗牌。
漕运总督
官名。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始设,驻淮安(今江苏淮安),管理漕粮的征收、上缴和监押运输,兼巡抚淮(淮安)、扬(扬州)、凤(凤阳)、庐(庐州)等处。清代相沿不革。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裁撤。
察院
唐宋御史台的成员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三种,务属一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又明代的都察院简称察院。御史出差在外,其衙署也叫察院。
十五画
镇台
清代总兵的别称。
镇标
清代称各省总兵所直辖的绿营兵为镇标。
镇守使
官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设置,为地方军事长官,所辖军队有一混成旅或一师。
镇将
北魏在北方边区设置六个军镇,以防御柔然族的南下。六镇为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各镇统辖军民者称“镇将”,又有副将等。唐代于边防要地亦设镇,分三等(上镇,中镇,下镇),各设镇将,镇副录事、参军等。
额驸
清代制度,固伦公主(满语,天下之意,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的丈夫称“固伦额驸”、和硕公主(妃嫔的女儿)的丈夫称“和硕额驸”。其下又有“郡主额驸”、“乡君额驸”等,为亲王和镇国公、辅国公女儿的丈夫,均泛称“额驸”,相当于前代的“驸马”。
稿案
清代地方官署中管理收发公文的杂役。
翰林院
官署名。唐始置。玄宗时,用文人为翰林待诏,撰拟文词。开元末另设“学士院”,供职者称翰林学士,为亲近皇帝的顾问官。宋代设“翰林学士院”,负责在内朝起草诏旨。翰林院勾当官总领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以至御厨茶酒亦有翰林之称,辽于南面官中置翰林院。元代称翰林兼国史院。明代始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清沿明制,设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所属职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翰林。其在南书房行走者,称南书房翰林,一般皆由翰林出身者担任。
翰林学士
唐玄宗时始以文学侍从官选充,专草拟内命诏诰(如起草任免宰相,宣布征伐命令等)。德宗以后,翰林学士进一步成为皇帝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内廷,参预机务,被称为“内相”。唐后期,常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北宋翰林学士仍掌制诰。明代为翰林院长官,掌管文翰,并备皇帝顾问。清代废翰林学士,但以大臣充“翰林院掌学士”。其下设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为翰林院高级官职,与唐、宋翰林学士之职掌不同。清末复置翰林院学士,位在侍读学士之上。
膳夫
古代官名。《周礼。天官冢宰》说:“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是一种管理国王、王后、世子饮食之官。
黜陟使
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派李靖等13人为“黜陟大使”,巡察全国各地,举察官吏的廉贫以行赏罚;并询访民间疾苦,赈济穷乏。玄宗、肃宗时,亦曾遣使出巡。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为推行“两税法”,又在各道设黜陟使,以统一税制,同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后废此官。
钟官
官名。汉武帝时置,为水衡都尉的属官,职掌铸钱。
藩司
即“布政司”之简称。
藩台
明、清对布政使的俗称。
麟台
官署名。武则天天授年间曾改秘书省为麟台,旋复旧称。
写作资料:将军之分
更新时间2010…8…31 18:25:24 字数:2759
将军
东汉的将军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将军:
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祖下”。属官有长史、司马。
骠骑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比三公。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车骑将军:
位在骠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卫将军:
位在车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中郎将: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八校尉:
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四军将军:
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汉末群雄迭起,四军将军才以重号将军(即高级军官)的名号屡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