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政治文明的传承。当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同志紧握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新的国家领导人双手,表示祝贺时,全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这掌声,既是对上届国家领导人的感谢与祝福,也是对新的国家领导人的信任与期望,更是对我国民主政治不断成熟、政治文明得以传承的赞许与欣慰。
回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不仅实行改革开放,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经济成就相映成辉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民主进步首先体现在我国基层的政治生活中。八十年代末我国开始在农村试行直接选举,广大农民通过一人一票的方式选出了自己信赖的带头人,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也不断完善,广大人民参与﹐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渠道越来越广,国家活动也越来越反映更广泛的民意。江泽民在去年的「五·三一」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六大召开,完成了执政党新老领导的交替,为国家的民主生活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在「两会」的选举中,全部按照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国家领导人。人代会在选举时﹐主席团可以提出候选人﹐代表联名也可以提出候选人。在本次「两会」的一系列选举,不少代表委员自己提出了另外的候选人﹐充分行使了法律赋予他们的民主权力。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着82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执政时期,都能永葆青春的重要原因就是能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次“两会”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政治文明的关键是法治。新当选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大会闭幕式上说:“我一定忠诚地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竭诚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他代表新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向人民庄严承诺的第一点就是:“发扬民主、依法办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和原则,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而在此之前,作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的胡锦涛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行二十周年的大会上强调说﹐“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我们在短短十几天采访中,代表和委员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法治”。无论是谈到科教兴国,政府职能转变,对困难人群的关心,还是“三农问题”的解决,抑或是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其他事业,代表委员们的共识是,法治是这一切的保障。政治文明实质上是一种制度文明,制度的保障首先是法律的保障,建设政治文明的前提是必须在一切社会生活中真正做到依法办事。
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新的国家领导人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胡锦涛讲到,要“忠于祖国、一心为民,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做人民的公仆。”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引用了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些生长在普通平民家庭、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国家领导人,有着浓厚的平民情怀。作为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领导人,百姓疾苦,必须常系心中。我们清晰地记得,十六大召开后,胡锦涛在严冬中的蒙古包里,向牧民嘘寒问暖;在辽宁矿区百米深的矿井里,温家宝和矿工们一起吃除夕的饺子。
“三个代表”最重要的落脚点应当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只有属于人民,才有存在的意义。为人民某利益,才有执政的基础,接受人民的监督,才能长期保持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本色。
胡锦涛说:“我和新一届国家机构工作人员诚心诚意地接受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监督。”我们更愿意把这种承诺看成:接受人民的监督,体现了我国的政治文明日益进步;接受人民的监督,体现了对宪法和法律的尊重;接受人民的监督,也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应有之意。
(指定的作业;肯定会挨板砖)
好书尽在cmfu
关天茶舍 温润如玉国家之宝
(起6H点6H中6H文6H网更新时间:2004…3…21 19:28:00 本章字数:1736)
对于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该说人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多。虽然他走上政坛已近20年,进入核心部门也有十几年了。但也许因为他行事低调,不喜张扬,人们只能从他偶尔的出镜中,窥见片羽麟爪。
不过他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的表现,给了很多人一个惊喜。看来能当内阁总理,作一个13亿人大国的管家,没有过人之处确实不行。如他动情地引用于右任的《哀歌》:“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比如他感慨:“当中国的总理,不容易呀,我觉得肩上有千钧的担子”;如他那电脑般储存许多数字的记忆力。犹令人玩味地是美联社记者的提问,我想熟悉80年代末的人一定会浮现一个镜头,他扶着麦克风陪伴某人出现在公众面前的那个镜头。他很巧妙地触及了这个还是禁区的问题,使我想到了朱镕基总理五年前的记者招待会上,当人问起朱镕基文革的经历,他说:那段不愉快的经历,我不愿意回忆。两人异曲同工的回答,不能仅仅视作外交辞令。十几年的政坛风云,温家宝都处在风口浪尖,但他能平稳地度过,也使我想起他1998年在抗洪一线的激情出演,他的从政艺术,可能只能用“炉火纯青”几个字来形容。
古代宰辅是干什么呢?有人形容为:调和鼎镬,折冲樽俎。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看来宰辅和厨师确有很多相同之处,这是饮食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国对治国之术的准确概括。调和矛盾,在今天的中国委实不易。比起霹雳手段、雷霆性格的前任朱镕基,温家宝显得温润平和,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大家觉得我很温和,但是我认为自己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任。”这种性格,和他的南开中学校友周恩来倒是很相似。作总理,这样性格也许更合适。
和朱镕基相比,两人的性格相差极大,但为什么朱镕基一直十分欣赏温家宝呢?除了温出众的协调能力外,外人实在不好有太多的猜测。但历史上伟人将衣钵传给和自己性格、行事方式迥异者的例子屡屡可见。康熙当年以仁慈宽厚治国,但自己已看到这种治国之策带来的种种弊病,选中了不怕麻烦,刚硬严苛的雍正;曾国藩有着传统儒家的拙直,但看到当时中国洋务运动需要通融善变的人,李鸿章成了他着力培养的高足。
中国过去的十三年,是劈山开路的十三年,非得有大手笔不可。到今天,我们已经走上了改革开放的不归路,既然加入了WTO,我们照着规则办事就行了。在大的政策方针上萧规曹随并无不当,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改革遗留下来的各种矛盾,二十年来,各种矛盾积蓄到今天,已是千头万绪,此时更需要一个剥茧抽丝、协调平衡的高手。这也许是时代选择温家宝的原因吧。
对照温家宝和胡锦涛主席的履历,觉得两人身上都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宽厚质朴的气质,而且两人的经历那样相似:都是1942年出生,都是在文革前读的大学,而且都是在1968年从北京远赴艰苦偏僻的甘肃,两人从事的职业也都是辛苦奔波的,一个人搞水利,一个人搞地质。温家宝在甘肃地质部门时,全省的沟沟坎坎据说他都踏遍了。而且两人都是1982年调回北京,真正地步入政坛。
从24岁到40岁,人生中最美好的16年,他们都扔在了黄河之滨,丝绸路上,这一段经历对他们日后的从政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呢?他们相似的经历仅仅是巧合吗?也许他们的经历是对《孟子》中的几句话最好的解释:“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腹。”今天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引用了同一篇文章的警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比起新中国前几人领导人,他们没有叱咤风云、战功累累的经历,也没有长于革命家庭的先天优势,他们出自真正的老百姓家庭。是否预示着中国平民政治时代的到来?只有彻底地告别英雄时代,——虽然英雄给我们以人格的美,迎来用制度治国的公民时代,中国才能平稳地往前走。
一个温和的、平静的、殷实的中国新时代即将到来,这个时代应该是宪政的时代,是规则的时代。让流血、冲突、暴戾的噩梦远离多灾多难的中国吧,中国的老百姓的期望并不高,小康无非是无衣食之忧,有公民的尊严与权利。
我们正在从温饱行走在小康的路上,温家宝,一个平常的名字,当年他作教师的父母给他起这个名字时,和中国大多数老百姓一样,都怀着这样朴素而实在的希望。
祝福我们的总理,祝福我们的祖国。
好书尽在cmfu
关天茶舍 致王怡兄:安能有“徒劳恨费声”之感
(起5M点5M中5M文5M网更新时间:2004…3…21 19:29:00 本章字数:1833)
昨天晚上,读《李商隐诗选》至深夜,读到他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心感千年前义山孤傲萧索的情怀,不由得觉得一种酸楚。今天上网,读到了王怡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