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年砍柴个人文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酿酒房、织染作坊、工艺品展览,还有一些穿着清代衣服的人在表演。——作秀的痕迹太浓,反而使游客兴味索然。

  江南小镇决不仅仅是小桥、流水、黛瓦、粉墙,江南小镇吸引人的更重要的是其人文价值。人文价值的体现不是把过去类似花轿、弓鞋之类的古董挖出来,让人看。而是自然地呈现出江南水乡人家的生活状态。

  西塘的宅子,处处体现了江南人家殷实、崇文、内敛、不张扬的特点。像镇上有名的种福堂、薛宅都是商人修建的,但外表很普通,多是两扇乌漆漆成的大门,越到里面越豪华。这些商人,家里反而多书香少铜臭味。悬挂的字画、写的楹联,多是激励子孙发愤读书、博取功名的内容。对中国人尤其是文化昌明的江南人来说,挣钱从来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人生最终的目的是有学问、受尊重。

  镇上的年轻人很少,我们问一些老人,这是什么原因。他们说,都进城了。想一想这很正常,现在江浙的经济高速发展,古老的小镇是留不住年轻人的,这些小镇的城镇功能正在慢慢丧失,变得越来越“文物化”,喜欢怀旧的人难免会伤感,其实江南小镇早在上世纪20年代已结束了它最后一次繁华时期。

  茅盾、徐志摩、张元济、金庸等大家就在小镇还算繁荣时生长在嘉兴的不同的镇上。为什么这里的大多文人出自小镇,而不是陋村或大城市?这现象正好证明小镇很长时间在江南一带社会中所处的支柱作用。小镇交通发达,商业繁荣。镇上人家可以亦农亦商,乡村买一些地,城里做买卖,而小镇就是连通城乡的中间枢纽。更重要的是在镇上,可以聚族而居,中国人以前培养子弟绝对离不开家族,封建时代许多宦游多年的高官,他们的子弟总在原籍受教育。而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往往是家族内部的薪火相传。城里太奢华浮躁,乡村条件过于简陋。这大概是此处文人多出自小镇的原因吧。

  上个世纪20年代,这种小镇其经济功能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鲁迅的《闰土》、茅盾的《春蚕》、叶圣陶的《粜米》等文学作品都写到了国外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对小镇经济的冲击。小镇的繁荣是建立在农村小农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的,所以当时的小镇商人多经营稻米、蚕丝、手工艺品。小镇的繁荣在所谓的“康乾盛世”达到了高峰。然而,当时西方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而古老的中国还是在推崇、倡导小农式的简单再生产。一旦这两种经济模式交手,胜负自然很快就见分晓。所以说,当时的小镇繁华只是一种回光返照而已。

  西塘,就象一个静止几百年的梦,让人来寻觅。我们来寻到的究竟是什么呢?不过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田园梦。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这样的梦,还能找到吗? 

  好书尽在cmfu





  闲闲书话 从《边城》老船夫死谈当地丧俗

  (起3I点3I中3I文3I网更新时间:2004…3…21 18:58:00  本章字数:2237)

  沈从文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而且其中对湘西各种风土人情的描述,对民俗学的研究也很有参考价值。当地的嫁娶、丧葬、过年过节、船工出门、酬神建庙,。。。等等,这些有关湘西人生活中重要的事件,沈从文笔下都有生动的描写。

  丧葬习俗,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民众心理最集中的表现。沈从文关于湘西丧葬的描写,很能反映当地人的生死观。本人就自己所了解的,结合《边城》中对老船夫死后丧礼的描写,谈谈湘西、湘南一带的丧葬习俗。

  因为老船夫一生孤苦贫穷,他死后的丧礼可谓是简单之际,殷实之家的老人死后,其繁文缛节复杂得多。

  《边城》中写道老船夫死后,“到后帮忙的人来了,从大河船上运来棺木也来了,住在城中的老道士,还带了法宝,提了一只公鸡,来尽义务办理念经起水诸事,也从筏上渡过来了。”

  “黄昏以前老道士用红绿纸剪了一些花朵,用黄泥作了一些烛台。天断黑后,棺木前小桌上点起黄色九品蜡,燃了香,棺木周围也点了小蜡烛,老道士披上那件蓝麻布道服,开始丧事中的绕棺仪式。老道士在前拿着纸幡引路,孝子第二,马兵殿后,绕着那寂寞棺木慢慢转圈子,两个长年则站在灶边空处,胡乱的打着锣钵。老道士一面闭了眼睛走去,一面且唱且哼,安慰亡灵。提到关于亡灵所到西方极乐世界花香四季时,老马兵就把木盘里的纸花,向棺上高高撒去,”

  “剩下的几个人还得照规矩在棺木前守夜,老马兵为大家唱丧堂歌取乐,用个空的量米木升子,当着小鼓,把手剥剥剥的一面敲着一面唱下去——唱‘王祥卧冰’的事情,唱‘黄香扇枕’的事情。”

  沈从文的文中提到了“念经”、“起水”、“散花”“丧堂歌”几个程序,实际上湘西一带的丧礼比这繁琐得多。我略为介绍。

  一、“烧落气纸”和“买井水”。湘西湘南,老人躺在床上,一旦咽气,孝子贤孙们必定马上同哭,哭声告诉四邻,家里有了丧事。然后烧事先准备的纸钱。这叫烧“落气纸”,因为魂被黑白无常勾了后,子孙害怕死者灵魂路上遇见麻烦,马上烧些纸钱给他带上,好在路上救急,打发小鬼什么的。这也是中国社会种种习惯的反映而已。然后儿孙们再拿着纸钱,走到死者生前常常喝的那口水井面前(一般在村子旁边),烧纸钱酬谢井神在死者生前供应他一生的井水,告诉井神,现在死者不再喝这口井的井水了,伴以大哭。井是农村重要的公共工程。实际上进一步向全村公示:家里有老人走了。村里听到谁家在买井水,就会主动地走到他们家去帮忙,听候派活。

  二、请道士师公或和尚来念经超度。全村劳力主动聚集到死者家里后,必选一德高望重的人作主事。主事人开始派遣人去请念经的道士和尚,去请扎纸屋的纸匠,去借办丧事的种种器具,去告诉死者生前的亲朋好友。湘西湘南一带,几乎道士、和尚、师公同等视之,可以说佛道巫不分。请道士的最多,和尚一般只管念经超度,其他的种种丧事礼仪还需道士主持。道士必提一只公鸡来,这只公鸡一只将伴随死者的灵柩上坟山,才被宰杀。道士在村外一里路的地方,开始吹唢呐。看道士道行深不深,首先就听道士能否不换气把唢呐吹到死者的堂屋。——这好像是对民间乐手的要求。

  三、念经拜祭闭棺。只有道士师公来了后,才能做主将死者换衣理发,从床上挪动到堂屋中间,供亲友来凭吊。道士会布置堂屋,就象《边城》所写的那样,剪纸花、点香蜡。但稍微家境好的,道士会挂带来的“宫灯”(如此发音,我怀疑不是这么写的)。就是民间工匠绘制的精美挂图,类似藏族的唐卡。堂屋正面三幅挂图竟然是如来佛、太阳老君和孔夫子。真是典型的三教合一,如来佛往往在中间。两侧挂满十二阎罗的画像,如泰山王、转轮王等等。图画内容多是地狱中惩罚生前作恶的,如下油锅,六道轮回等等。堂屋外面的走廊。挂的往往是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等故事,宣传的无非是忠孝仁义。亲朋好友拜祭完(拜祭仪式其繁琐,用专文才能介绍),然后装殓入棺,装殓讲究也很多,如死者的穿着,棺材内的摆设。装殓完毕,道士就会选时辰“闭棺”。“闭棺”根据死者的生卒时辰决定,家中出生时辰与死者“犯冲”的,一律不许参加“闭棺”仪式,“闭棺”时,孝子贤孙极其悲伤,因为从此再不可能见到死者的面容了。

  四、散花转棺唱丧堂歌。《边城》里提到的“绕棺散花”。就是闭棺后,出葬前的晚上。死者的子孙在主事道士的带领下,从长子开始排成圈,绕棺慢慢走。走得特别慢,绕一圈大概要十分钟左右,一共绕24圈,合“二十四孝”之意。《边城》中提到了“杨马兵”也参与了散花绕棺,实际上隐含的意思,就是杨马兵对老船夫执“子侄之礼”,他追求过翠翠的妈妈,也许自己甘愿以“子侄”身份待老船夫。正如文中描写那样,死者子孙绕棺时不做声,散花时,道士念经描述西方美丽的极乐世界。——这又是佛教对道教的影响。绕棺完毕,《边城》里描写了马兵唱丧堂歌,当地也叫“散花歌”,如文中提到的“王祥卧冰”,唱的许多是有关“二十四孝”的歌曲,全村人不拘老小,都可以参加。和苗区对歌有些相似,其他人也可以唱散花歌,唱对死者的缅怀,唱死者生前的功业和品德。每唱完一曲,死者家属照例要给唱歌的一个小红包,表示感谢。

  五、送葬、埋葬、烧纸屋、应七。当地这些丧礼程序又更繁琐,沈从文在《边城》中没有提到。本人作专文介绍,在此不赘述。

  总之,《边城》中描写的是一个非常简略的丧葬过程,但内容非常真实,从此可以窥见当地人对生命的某些认识。

  2002年11月10日 

  好书尽在cmfu





  闲闲书话 柔弱下的坚韧与侠义——再谈沈从文性格

  (起7M点7M中7M文7M网更新时间:2004…3…21 18:58:00  本章字数:3424)

  一位网友在我一篇关于沈从文的小文的跟贴里谈到,想了解沈从文的为人怎样。另一位网友推荐了金介甫的《沈从文传》,这本书基本上准确写出沈先生一生的风骨。

  沈从文看起来是谦和的,是柔弱的。但是在柔弱之下,有着不随波逐流的刚直,有着对亲友和后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侠义。这一点确实有湘西人的性格特征,决非溢美之词。

  瑞典的汉学家马悦然说:“这种乡下人的固执给了沈从文——作家和人——一种道德力量,一种知识分子的廉洁,它们与他很多作家同行所接受的受西方影响的时髦意识形态形成强烈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