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号母亲、3号母亲时,他才会看出别的母亲和他自己的母亲并不一样。另外,即使自己的母亲,也不是他童年时的那个母亲了。而是1910年的母亲、1911年的母亲、1912年的母亲,等等。懂得了这一切,那个神经病患者对母亲们的憎恨情绪就会大大减弱。
当然,非亚里士多德派的取向,不仅限于编制索引和标注日期。例如,为了理解抽象的程度,伯爵发明了一种教具.叫做“结构差异器”。这是一组上面打了孔的小盘子,用绳于和木钉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把孔连系在一起。《时代》杂志把它叫做“语义学念珠”。
显然,为了教授良好思维习惯而设置的各种普通语义学设备,本身没有什么“神志不健全”之处。在精神病学方面,这些设备对于各种学派的医生在和病人交谈或给予指导时,都可能是有用的。不过科尔兹布斯基和他的追随者们把它们的治疗价值夸大到了异乎寻常的程度了。在各种会议上,普通语义学家们都要证明一番语义学的治疗方法可用于酒精中毒、同性恋、盗窃癖、坏的读书习惯、口吃、周期性偏头痛、慕男狂、阳萎以及无数其它神经机能病和心身性病症。在一次会议上,一位牙科医生报告说,他向病人讲普通语义学,使患者情绪更加稳定,从而减少了他们口腔里的酸液。结果,填料在牙齿里保持的时间更长了。
科尔兹布斯基关于非亚里士多德思考方法对身体有治疗效果的解释,本是有理论根据的,不过这一理论被他的追随者们认为在神经病学上不可靠而摒弃了。这种理论与皮质和丘脑有关,认为皮质在合理思考时才起作用,而丘脑则在发生情绪反射时才起作用。在情绪反应的冲动下采取行动之前,科尔兹布斯基推荐一种“语义停顿”法,即从1数到10,使皮质有时间作出和谐的正常决定。一个养成这种自我控制习惯的人,他的神经系统就会产生“神经—语义的松弛”,从而达到血压正常,增进健康。
在这方面有一个事例挺有意思。这位伯爵注意到只要友好地拉一拉学生的胳臂,就能使学生的紧张情绪得到缓和,于是他就发明出一种特殊的肌肉松弛法。这就是普通语义学研究所1943年出版的夏洛特·舒恰尔特的《语义学的松弛法》所提出的方法,即抓住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并摇动它们。
现代科学哲学和神经病学的著作,都没有提及伯爵的这些理论。例如,罗素的专著本来论及一些科尔兹布斯基自以为是大权威的课题,但专著中连顺便提到这位伯爵的地方也找不到。这倒不是因为顽固的偏见和正统观念。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科尔兹布斯基貌似博学地写出的著作,对于所涉及的任何领域都没有作出有意义的贡献。伯爵的大多数追随者也承认这一点,但是他们坚持认为,他的著作的价值在于对现代科学哲学和神经病学首次作了伟大的综合研究。
果真如此吗?几乎没有哪位哲学家或职业的神经病学家会这样认为。在有关逻辑学、数学、科学和认识论的问题上,《科学与神志健全》与其说是作了成功的综合研究,还不如说是对大量近代著作的剽窃。伯爵的著作倒更象是从当时所能见到的各种资料中抄来的一些概念集成的大杂烩。伯爵的许多想法之所以给人一种新鲜的假象,仅仅是因为他给它们发明了新的名称。例如,他的早期著作、1921年出版的《人类的成年期》,把植物说成“能量结合器”,把动物说成“空间结合器”,把人说成“时间的结合器”。翻译一下,意思就是植物靠能量生长;动物与植物不同,能在空间到处活动以满足它们的需要;而人则靠过去的经验得到进步。这一切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过是些陈词滥调罢了。
诚然,科尔兹布斯基也作了一次勇敢的尝试,想把科学哲学与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合而为一。不过,恰恰是因为这个,他的研究才滑进了迷信与伪科学王国去了。根据大多数精神病学者的看法,教病人普通语义学,根本没有伯爵的追随者们所认为的那种治疗价值。伯爵讲对了的东西,都是他抄袭来的,而他所独创的东西,有充分理由可以认为是“神志不清”的产物。
在许多方面神志都比伯爵更为正常、更为健全的早川一荣,仍然在芝加哥挥舞着普通语义学的旗帜。1946年科尔兹布斯基把他的总部迁到康涅狄格州的莱克维尔。在这之前不久,早川一荣就和这位伯爵分道扬镳了。早川继续编他的生动活泼的小型杂志,和“国际普通语义学协会”一道工作。这个协会是1942年在芝加哥创建的,和莱克维尔一伙没有关系。他在1941年出版的《行动中的语言》(1949年改名为《思想和行动中的语言》)仍然是介绍科尔兹布斯基观点的通俗著作中最好的一本。一天晚上,在芝加哥一处爵士乐演奏会上(早川一荣是狂热的爵士乐方面权威),有人问他跟伯爵的分歧在哪里。早川沉吟片刻(可能是为了让理智与情感在神经上集中起来)之后答道:“是用词”。
伯爵于1950年逝世后,他的迷信影响似乎正在减弱。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早川一荣,都发现科尔兹布斯基自命不凡的著作,几乎每一种有价值的观点都可以在别人的著作中找到更为详细的阐述。正因为如此,他从科学幻想小说迷队伍中争夺来的许多读者(特别是在加利福尼亚),也抛弃了普通语义学而迷恋上更为诱人的意念说。
洛杉矾的范·沃格特的情况,是这种新动向的一例。范·沃格特是通俗科学幻想小说的作者。他的许多小说都是描写超人一类人物的。其中有一部名为《A的世界》,讲的是一个A社会,或者说,科尔兹布斯基的非亚里士多德式未来社会的故事。几年前,范·沃格特提出普通语义学应以支部为单位转入秘密活动。他担心美国可能会发生另一次大萧条,从而落入反对科尔兹布斯基观点的共产党人的手中。他甚至提出成立普通语义学教会和建立普通语言学圣书的主张。但这个想法后来证明是失败的,一无结果。这时,范·沃格特失去了原来对语义学和贝茨医生的目力训练的热心。他是意念学运动加利福尼亚分会的领袖。
雅各布·莫雷诺的心理剧运动似乎也已度过了极盛时期。不过,对心理剧的迷信从来也不十分热烈。心理剧是一种治疗形式,把病人置于同他神经症或精神变态有关的即兴式戏剧情节中。它与广泛用于对儿童神经病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戏剧疗法”方法有密切关系。
心理剧是在一个比较空荡的圆形舞台上演出,舞台按同心圆分为三层,每层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既没有布景,也没有幕布,背景只有两根柱子,台上有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乐队约80人。为富有辉煌幻想的病人设有高高的包厢。第一个这样的剧院是莫雷诺医生1922年在维也纳创办的。心理剧研究所的总部在纽约,在曼哈顿的贝尔维尤医院和华盛顿的圣·伊丽莎白医院也有类似的剧场。
病人可以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自己的父亲、母亲、自己的童年、哈姆雷特、上帝,等等。如果患者的病情涉及一场三角恋爱,也可以设法使三个真正的当事人同时出现在舞台上。人们不难想象,他们亲自现身的反应常常是戏剧性的。有时也使用彩色灯光,以烘托感情气氛。因此,如果一个病人想要扮演魔鬼,就向舞台上单单投射深红色的灯光。这会给他一种在地狱中被血红火焰包围的感觉,从而增进治疗效果。
通常,病人参加演出,其他角色或者由别的病人扮演,或者由受过训练的男女演员扮演。在心理剧的行话中,担任扮演其他角色的人物叫做“辅助配角”。如果病人由于某种原因不好意思演出或拒绝参加演出,可以由一个辅助配角代替他,病人则在观众席上观看演出,这叫做“反映法”。
戏剧情节既用于诊断,也用于治疗。有时病人在表演时会达到弗洛伊德的感情净化状态(涤除了神经病的倾向)。有的时候,这种感情净化作用来得迟些,要在治疗者评论和分析了剧情时才产生。为了能够更准确地评论剧情,还常常进行录音和录像。观众从观看演出中也会体验到治疗的好处,这就可能成为一种廉价的集体治疗方式。
当然,要充分探索心理剧的理论,这一点描写未兔太简略了,因为这种疗法几乎和意念说一样的复杂。这里有许多新词汇,象远视、准备动作过程、社会剧、观众群、心理音乐、自然剧等,但本书限于篇幅无法—一探讨。
莫雷诺已出版的著作,再没有比灯塔出版社1941年出版的《天父的话》更令人莫明其妙了。这本书号称是来自上帝的新的启示。莫雷诺在前言和注释中声明,以前的一切启示仅是神的真理的局部表达。这一本书才是“最后的和完全的表达”。有史以来,上帝第一次用“第一人称”讲话。当然,这些话是通过人,通过“本大陆某地一位与人隔离的、不知名的人”说出来的。莫雷诺写道,他的名子没有出现在封面上,正如一棵树不在它的树干上留下园丁的名子一样。原因就是这个启示和大树一样,都是来自上帝的。
听了这样的宣传,人们就会以战栗的丰指一页页翻去,期待着不朽的思想。天哪,原来不过是一些宗教上的陈同滥调!每一页的上端用大写字母印着几个短句,周围全是空白。上帝的开场白是:
我是上帝
天上的父
世界的创造者
这是我的话
天父的话
下面就是天父的话,印在原书第128页的全部内容是:
你们不能侍奉
两个主
要侍奉我
莫雷诺的方法大体上很象赖希疗法,属于一种新的趋势,不是让病人消极地躺在沙发上,而是让病人扮演积极的、能动的角色。在粗知弗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