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月溪禅师问答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上级社会谋生,但接引无人,发展无路,因而赋闲,惟上有父母,下有妻
  子,仰事抚蓄,全无依靠,于是为环境所迫,挺而走险,斯文作贼,无奈为
  人所执,送诸有司,审问之下,得悉来由,苟有司善为之谋,则告诫一番,
  后当代觅一枝栖,以解决其生活问题,则他不但不再为盗,从此上进,造
  福社会;盖推其为盗之由,存于衣食无着,今得其所,已除为盗之因,则何
  来犯罪之果?若有司不揣其本,而齐其未,惟其犯罪之果是治,而不究其犯
  罪之因,将其监禁,殆至期满,释放出狱,岂知他从此胆气加壮,由小贼而
  变为大盗矣;此有司之不善处理也。是喻何解?留学生喻脑筋,境遇困窘喻
  根本无明,为盗披囚喻造业受苦,善处置之有司代寻职业喻大乘人断根本无
  明(即无始无明)。
问:佛性与见闻觉知如何分别?
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无生无灭的、是无漏的,人人的是一样,本来不可以用
  名字代表,因教化众生,乃不得不强名之曰本来面目、一真法界、自性弥陀、
  常住真心、无余涅槃,不受薰染,本不动念,不被万物所支配,遍满虚空,
  充塞宇宙。见闻觉知之性,乃一念无明之所由起,分两方面,一面是净缘,
  一面是染缘,净缘乃见闻觉知心中起一清清净净思想,无烦恼、无是非觉
  悟的思想,染缘乃见闻觉知心中起善恶是非种种思想。佛性之觉乃大觉,见
  闻觉知乃识觉,大觉者本来之佛性也,识觉者无始以来迷昧,今日乃知有佛
  性,方始觉也。
间:照法师所讲,通已明白,与法师会面时少,请法师奠嫌麻烦,将小乘、中乘、
  大乘、最上乘,慈悲慢慢的说说。
答:照佛法说只有一乘,小乘中乘乃是方便引导的,经云:“十方佛土中,惟有
  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
  佛说方便法门,以化城引入宝所。
  小乘的修法,苦集灭道叫做四谛,是小乘佛教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声闻,
  苦是受报的苦,集是招果的因,灭是寂灭的乐,道是修持的法,就是知苦、
  断集、慕灭、修道的意思,谛是审实不错的意思,修的方法,将六根断倒,
  澄心静虑,清清静静的,静到只有一点净念,这就是小乘所达的境界,就是
  老子清净无为的道理,就是方才所问的如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以妄除妄、
  舍妄取真、历历孤明、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境界;
  中乘的修法,十二因缘就是中乘所修的修法,修行的人叫缘觉,修的方法,
  将一念无明断倒,连刚才所讲的那一点清净的思想都不要,打扫得干干净净,
  至到一点无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这就是前念巳灭,后念未起、空无所有、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先天道无极之说、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境界,所
  谓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
  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今一念不起,则十
  二缘当下已断也。小乘中乘皆是暂时权乘,方才所言,一念无明本不可断,
  言断,不过一时权巧方便之乘也。
  大乘的修法,乃菩萨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而度他。至于小乘
  与大乘用功的分别,小乘断六根,中乘断一念无明,大乘断无始无明,但六
  根及一念无明本为不可断的,故古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
  属假名,亦是中道义。”中道者,乃将一念断了,盖中因边有,因缘所生,
  故二乘之法乃为方便设,此乘为暂修之法;假如将一念妄念断了,更有何可
  修的?一念分为二种,用功修行是正念,不用功修行是不正念,正念不正念
  皆一念也;大乘的用功,用六根的随便的哪一根,但我们南赡部洲的人(即
  是这个地球)以眼耳意三根为敏利,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而向内看,
  看到清清净净的,向见闻觉知里面来看,看来看去,看到山穷水尽时间,达
  到黑黑暗暗、一无所有的无明窠臼境界,这时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
  囫的一声,无明窠臼就会打破,无明一破,豁然贯通,柳暗花明又一村,
  彻天彻地的看见本来面目佛性了,古人云:佛性从内求,千万无从外求;或
  者我们没有时间来内照,眼由他看,耳由他听,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执
  持一个念头下疑情,我们的佛性究竟在什么地方?被无始无明遮障,向无始
  无明还本来佛性,不论何时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宝珠,必定要将他获
  着一样,如是观照,机缘一到,囫的一声,也可以见佛性;如能照此修行,
  豁然贯通,见本来佛性后,遇明眼人就将所证拿来印证,假如不遇明眼人,
  将指月录、五灯会元、传灯录随一部,皆可看看祖师公案亦可印证。

     本来面目
     无始无终
     
     无始无明
     无知无觉
     无始有终
     可以打破

     见闻觉知
        净缘
        染缘
     无始无终

     一念无明
     无始无终
     不可破

     眼耳鼻舌身意
     无始无终

     用功——以眼耳鼻舌身意之随便一根打破无始无明

  禅宗的宗旨,佛性如如不动,遍满虚空,充塞宇宙,叫做常寂光净土,将来
  世界坏,佛性常寂光净土都不坏。最要紧的,佛性是离四句、绝百非,四句
  者,即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假如见佛性,佛性是如如不动,“有”
  是脑筋见闻觉知染缘,或者认无始无明空空洞洞是有,与佛性了不相干,
  头上不用再安头,“无”是净缘,或者认无始无明空空洞洞是无,与佛性了
  不相干,无又叫做空,佛性是如如不动,不是空的,“亦有亦无”是见闻觉
  知脑筋染缘净缘的作用,忽有忽无,佛性是常常如如不动,与忽有忽无了不
  相干,“非有非无”是无始无明空无所有的境界,佛性是永久无成坏,不受
  薰染,与非有非无了不相干;佛性要离开以上四句,才是佛性的本来面目;
  这四句是小乘二乘外道的境界,假如未见佛性的人,就是认此四句的,四句
  是从认见问觉知脑筋的“有”是佛性,或认见闻觉知脑筋的“无”是佛性,
  或认见闻觉知脑筋的“亦有亦无”是佛性,或认见闻觉知脑筋的“非有非无”
  是佛性,经云“佛性离见闻觉知”,若认见闻觉知是佛性,是大错的,
  是见闻觉知的脑筋,不是佛性,佛性离见闻觉知。
  (离四句绝百非的表列于上。)
问:常言离四句绝百非,且四句者何?
答:但举一对,或举一字,便成四句,且如有无一对,作四句者,有、无、亦有
  亦无、非有非无,便是四句也,
问:如何是百非?
答: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积成百句,皆非得真,故云百非也。请示
  法之答其真实理,若云有,是增益谤,若云无,是损减谤,若云亦有亦无,
  是相违谤,若云非有非无,是戏论谤,此是本四句也。复此四句,每句有四:
  且有中四句者,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无中四句者,无
  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中四句者,亦有亦无有、亦
  有亦无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中四句者,非
  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以上四句,
  每一句成四句,则成四四十六句也,三世皆有此十六句,成四十八,此四
  十八句,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句,搭上本四句,则成百句也。余法四句,
  皆仿此。
问:悟后的光景如何?
答:悟后无量的生死种子和盘托出,此时根尘识俱变为佛性,见性后在本体上看,
  是一律平等的,无所谓佛,无所谓众生,无所谓众生成佛,生死涅槃犹如
  做梦,菩提烦恼同是空花,未见性前,一假皆假,妄识所支配故,既见性后,
  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时郁郁黄花无非
  般若,青青翠竹总是真如,大地山河皆为佛性,石头瓦块概属菩提,嬉笑言
  谈真心妙用,扬眉瞬目佛法宣流,盖即体起用,即用归体,即体即用,即用
  即体,体用不二故,所以左右逢源,无不自得,前时怎样也不得,现在怎样
  也得,佛性是定,起念是慧。
问:法师所讲大乘用功,与参话头有何差别?
答:本无差别,如参念佛是谁,就先明白,念佛的念是从见闻觉知起来的,假如
  不起念,亦是见闻觉知,非是佛性,识取自己本来面目本来不起念,如如
  不动,念佛不念佛与此人了不相干,二六时中,向身内识取本来佛性,识来
  识去,因缘时至,囫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
  如参本来面目在那里,宜先明白,起念是见闻觉知,不起念亦是见闻觉知,
  空无所有是无始无明,本来面目如如不动,向无始无明识取,识来识去,因
  缘时至,囫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
  如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宜先明白,所谓万念从见闻觉知起,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心指见闻觉知,识指认识;本来面目如如不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