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过这些人,华夏文明在交州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交趾郡已然成为了南方的学术文化中心。
可惜,这样的情况没能一直保持下去,否则后世的越南中北部,早就被彻底汉化。
饶是如此,他在越南之地依旧很得后世之人的尊崇,一些越南史家甚至把他当作越南的君主,称之为“士王”。一千年后的越南陈朝,更是追封他为善感嘉应灵武大王。
对于此人的成就,马应是赞赏的,但却不认可,因为他所做的更偏向于文化传播,而非文化侵略,最大的败笔就是为越人创作‘喃’字,假借汉字形声演为越字。
要知道在此之前,越人用的一直都是汉字。可自此之后,就变成了汉字和喃字并用的局面。到了1945年越南才废除汉字和喃字,采用十七世纪由西方传教士设计出来的新越南文字。
如果换做马应,只会要求治下越人说汉语、学汉字,哪会特意迎合他们创造什么喃字。用的文字都有区别,怎么让他们对大汉产生归属感?在此不得不感叹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的雄才大略。如果印度也能出一个秦始皇这样的人物,早千八百年就成为中国的大敌了。
对于马应派去劝降的使者,士燮亲自接见了他,并奉为上宾。不过,暂时却没有同意归降马应,似乎还想要多考虑一阵。
对此,马应倒也不着急,不出意外的话,在与孙坚的大战中失利以后,士燮必然会倒向自己。他看得出来,此人并没有太大的野心。
如果此人真有野心的话,凭借他在交州的名望和势力,早就可以自领交州牧了!
马应没有记错的话,在历史上,士燮也是如此,交州刺史换了一茬又一茬,可他依旧老老实实当着自己的交趾太守,以致于连刘表这样的人都忍不住将手伸了进来,派赖恭出任交州刺史,同时派吴巨出任苍梧太守……
其实,如果不是孙坚太粗暴,直接攻打南海郡的话,士燮都不一定会跟他打起来。
不过,这却是给了马应机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两三个月后,凉公国说不定就能再多一州。
第261章 归降之心()
交州,南海郡,龙川县。
士燮亲率两万大军抵挡孙坚的进攻,如今已有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来,两军交战十数次,纵使占有地利,交州兵依旧出现了不小的损失。
好在,孙坚一直没能将龙川攻克,多少让他感到有些安慰。能够挡住江东猛虎的进攻,也可以算是一个难得的功绩了。
“兄长,再过一两个月,孙坚应该就会退兵。此次多亏了兄长及时出兵救援,否则南海郡只怕已经落入孙坚之手。”士武笑着对士燮说道。
士燮已经年过六十,但却精神抖擞,看上去只有五十岁。他没有士武那么乐观,忧心道:“虽然挡住了孙坚的进攻,但总感觉他没有尽全力,也不知是不是还有其他谋算……”
“兄长,你多心了,孙坚还能有什么谋算?他不过四郡之地,比我们强不了多少,勿要太过忧心。对了,马伯龙派过来的那个使者,也该让他回去了。马伯龙有问鼎天下之心,还是早点绝了他入主交州的念头为好。”
听了他的话,士燮叹息道:“你也说他有问鼎天下之心,又岂会轻易放弃交州?这几日我一直在考虑,是否该直接归降于他……”
“兄长,这是为何?交州已经快要成为我们士家的囊中之物,岂能白白送人?”士武明显有些激动。
士燮摇了摇头,“交州地处南越,文化不昌,兵卒不强,没有问鼎天下的可能。割据一方以对抗中原诸侯,最多也不过是一个赵佗。一个不慎,甚至会遭来灭族之祸。与其如此,还不如归附马应。马应已具有天下共主之相,以他的行事风格,若我等现在归降,必少不了一个县侯之位。”
“可凉公国之县侯,富贵不过三代……”士武皱眉道。
“大汉开过功勋,又有多少富贵超过三代的?算了,此事暂且不提,若能击退孙坚,再从长计议。”
见他松了口,士武立马高兴道:“该当如此!”
可就在这时,一名士卒忽然来报,“府君,大事不好,孙坚之子孙策,亲率两万水师,突袭揭阳县(广东揭阳市市),揭阳已被其攻克!”
“什么!”
士燮脸色顿时一变,赶忙下令道:“不能再逗留在龙川了,传令下去,准备退守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
继续留在龙川的话,孙策统领的那两万水师极有可能绕到后面,截断粮道。如此,三万交州兵必然保不住。所以,只能后撤。
士武知道这个道理,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赶忙下去准备。
五日之后,狼狈的交州兵终于抵达了番禺。只是,三万大军却只剩下了两万不到,而且士气低迷,也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毫无疑问,在撤退的时候遭到了孙坚的追击,若非士燮应对得当,恐怕已经直接被击溃。饶是如此,现在的形势依旧不乐观。四万多吴军就快抵达番禺,士燮已经没有多少信心能够挡住他们了。
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是他了,就连士武也生出了归降马应之心。归降马应后,马应必然会出兵救援,至少还能混到一个列侯之位。可若是不归降,却极有可能被孙坚吞并,变得一无所有。
当然,他们也可以考虑主动向孙坚投降。可一来孙坚势力不大,且偏局江东,难以问鼎中原,一艘无法登岸的船,没多少人愿意上去;二来,孙坚是直接导致他们陷入当前这种境地的罪魁祸首,别说还有更好的选择,就算没有更好的选择,也不一定会向他投降。
关中,长安城。
为了更快了解关东诸侯的动向,自从得知袁绍攻打高句骊以后,马应便来到了这里,并在长安城处理政务。为此,他甚至都在考虑,是不是该将凉公府从凉州迁过来了。
以前之所以将凉公府设立在凉州,一是因为那里是他的起家之地,是基本盘;二则是为了快速应对西域的战事。
可是现在,西域已经变成了大汉的商州和乌州,再加上四周都有险要可守,已经不会再发生什么大战。
至于基本盘什么的,也不是理由,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中州、并州甚至是湟州,都可以算作是他的基本盘。和凉州一样,在这几州,拥护他的民众都非常多。
况且,接下来的战略重心必然会放在关东,将凉公府迁往关中,已经是很必要的事情。
只是,长安城太杂乱了,里面的格局一点也不规范。马应很想效仿隋文帝,在现长安城东南方向的龙首原上,建立一座新的长安城,让它成为一座整齐的、宏伟的、能够容纳百万人口的大都市!然而……没钱。
其实,钱还是有的,丝绸之路上的商人越来越多,每天都能为他带来许多财富。可是,赚到的钱多,花钱的地方也多,除了军事费用外,还有修缮驰道、兴修水利、安置移民、教育经费等等,算都算不过来。在这个时候他如果说要建一座新长安城的话,估计荀攸、尹奉这些人都会极力劝谏,甚至被贴上贪图享乐、劳民伤财的标签。
所以,在没有统一天下之前,这种事他也就只能想想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大量财政用在地方发展上,许多州郡都大变了模样。凉州和商州依托丝绸之路,变得很是繁华,路上商旅往来不绝。
湟州也改变了不少,主要驰道都已经修好,向西可直接进入商州鄯善县,向南可进入唐州,向西南可进入蜀州和益州。尤其是刺史府所在的河湟郡,繁华程度不下中原各郡。
至于中州、蜀州和荆州,本就是富庶之地,没什么好说的。
并州发展的也还不错,因为这些年没有受到北方游牧民族骚扰的缘故,人口增长得非常快。
发展最快的其实还要属益州,短短数年时间,就有好几条驰道贯通,与大汉其他州郡的往来变得更加密切。尤其是在凿穿通往身毒(印度)的道路后,发展的更加迅猛,商旅渐渐多了起来。相信用不了几年,就能赶上凉州了……
第262章 兵进交州()
在凿穿通往身毒的商道时,掸国极力反对这件事情,因为他们一直在靠垄断这条商道获取利益。他们就如同是大汉和身毒之间的中间商,两头挣差价,已经持续了数百年。
不只是他们,原本益州的那些西南夷首领们也在做着这样的事情。不过现在益州已经没有西南夷了,只有接受编户的汉民。
不得不说,掸国也好、西南夷也好,都没有什么经商的头脑,坐拥黄金商路却不知道开发,数百年了,依旧在为赚到了一些微薄利润而沾沾自喜。
其实西南这条丝绸之路也被大汉开辟过,汉武帝征服西南夷后,商贾就开始使用这条商道了。然而因为道路没有修缮,哀牢(掸国)和西南夷又不怎么配合,致使一直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为了让掸国积极配合开辟这条商路,马应特意派遣使者与其国王谈判,不仅允许他对汉商征收百分之十的关税,而且承诺在其受到南边骠国的威胁时,会给予军事帮助。
对于一个小国而言,马应确实做出了极大的让步,尤其是百分之十的关税,完全可以说是从凉公国分出去的。毕竟,既然它征收了关税,凉公国这边的关税自然要降,否则税收太重,只会将商贾吓跑。
之所以对掸国这么优厚,主要还是怕他们暗中使绊子,阻碍这条商路的发展。当然,马应也可以考虑吞并他们。但是,他们那里森林太多,地形太复杂,根本没有一条正儿八经的驰道,并不好打。
故而,马应打算先跟他们展开友好的合作,然后以发展商路赚取更多的利益为借口,慷慨地为他们搭桥铺路、开辟驰道。最好能够将通往身毒的驰道也一并修好。
如此,数年之后,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