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7、11旅。
在人数上,苏军与日方相若。但无论是装备上,还是装甲车、坦克、大炮的数量上,苏军都略占优势。
6月30日,第57军军事委员会在塔木察格布拉格召开了一场军事会议,商讨如何应对日军的进攻。
和以往一样,首先发言的人,还是作为军事委员主席的曼图洛夫。“各位,日本军队已经调集了大量兵力赶赴诺门罕前线。
根据可靠的情报(来自潜伏在日本的,以德国佬身份作掩护的苏联情报员佐尔格),日本已经出动了他们唯一一个坦克师团,并且调动了日军里,战斗力最为强悍的第七师团,兵力达到四万余人。
接下来,他们很有可能会对我军河东岸的阵地发起攻击。虽然我们兵力足够,但在日军的夹击下,我们可能要付出不少的代价才能保住东岸的阵地。
为了避免我军损失太多,同时达到削弱日军战力的目的,我认为我们应该适当的时候放弃部分阵地,不要做顽强抵抗,把日军引诱到哈拉哈河西岸的平原上,然后利用这平坦的地形,出动我们的装甲部队,在飞机的配合下从不同的方向发起反攻,围歼渡河的日军。
等渡河的日军被消灭后,敌方的兵力已经被削弱,到时我们再集中主力,向东岸发起进攻,从而击退,甚至是消灭部署在诺门罕地区的日军,迫使日军放弃进攻我国的北进计划。”
曼图洛夫的计划听上去不错,实际上也可行,但却没有得到其他委员的同意。
他们认为,曼图洛夫放弃部分阵地的想法并不可取,冒的风险太大。万一日本鬼子发现有异样,不渡河进攻,不踩进西岸的圈套,那整个计划就泡汤了,还赔上了东岸得来不易的阵地。
但曼图洛夫可是堂堂军事委员啊,掌握部队的最高权力,还是党派来的代表。除了朱可夫以外,几乎没人敢反对他的意见。
朱可夫听了曼图洛夫的计划后,眉头开始皱了起来。他想了一想,说:“曼图洛夫同志,我认为您的计划并不可取。如果日军发现有异样,没被我们引诱渡河,没踩进圈套,那怎么办?
我认为,我们既然有足够的兵力,那就应该增派兵力,尽全力守住全部的阵地。在适当的时候派装甲部队渡河,攻击日军。”
朱可夫的计划得到其他人的同意,但曼图洛夫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朱可夫同志,你的建议也可行,但日军现在集结了那么多兵力,还在东岸建立了稳固的阵地,非常熟悉那边的地形。
另外,他们还调动了不少炮兵部队,还占据了高地的位置,估计会居高临下地,对东岸的阵地发起猛烈的炮轰,到时我军可能要面对日本人的炮击。
在那边,日军不但有兵力上的优势,还有质量上的优势,他们训练有素,士气高昂,而我们在那边的空间却有限,在地形上还处于劣势,很难完全发挥装甲、机械化部队的作战优势。
到时我军要面对日本人最擅长的步兵冲锋,还有他们密集的炮击,估计我军将会遭受不小的损失,就算我们把全部的步兵都调到那边,也未必能守住阵地。就算守住了,也需要付出重大的代价。
而在西岸巴英查岗山以东,哈马尔山以北的哈拉哈河沿岸地区,这边的地形比较平坦,十分适合装甲部队和空军协同作战。能够充分发挥我军装甲、航空兵力上的优势。
如果把不熟悉装甲战,而且失去制空权的敌军引诱到这里,我们再出动装甲部队反击他们,估计可以再付出小代价的情况下,重创渡河的敌军,削弱他们的兵力。
所以,我们应该及时从东岸沙土高地和列米佐夫高地以西的阵地撤出来,不要作殊死抵抗,避免在敌人占优的情况下作战,减少伤亡。把他们引诱到我们熟悉的,适合我军作战的西岸,一举消灭。
另外,我也不排除日军从我军两翼渡河偷袭哈玛尔达巴山和巴音查岗山的可能性,所以我们要增强该处的兵力,并在山上建立稳固的炮兵阵地,炮轰袭击的敌军。”
作为装甲战专家的朱可夫听了,也觉得曼图洛夫的方案可行。他是装甲战专家,苏军的优势也是在于装甲部队身上。所以应该采纳曼图洛夫的方案,把日军坦克部队诱导到平坦的西岸,然后出动装甲部队和航空部队协同作战,消灭日军。
但他很快又想到另一个问题。“军事委员同志,您的想法很好,但问题是,我们怎样能确保日军能上钩,渡河踩我们的陷阱呢?”
曼图洛夫很快回答了朱可夫的问题:“我刚才都说了,东岸的部队只是在适当的时候撤离,不要勉强作战,他们先要和日军抵抗一段时间,如果真的抵抗不住就撤离,不要恋战。
当然,如果能抵挡得住的话,那就可以让利用西岸高地上的炮兵阵地,居高临下以炮轰进攻我军东岸阵地的日军。
另外,据我的判断,日军很有可能会渡河偷袭我们在西岸的部队,尤其是巴英查岗山上的蒙古人民军,还有我们在哈玛尔达巴山上的炮兵阵地。我们有必要增加这两处地方的兵力,以防万一。
等日军偷袭部队渡河后,我们就出动装甲部队,利用地形优势歼灭渡河的日军。”
“是啊,据我对日军的了解,他们大概也会这么做。为了保证不让敌军看出破绽,我们先不要把这个战略计划公布出去,先下令东岸的部队坚守阵地。等时机到了,再下令撤离。”
“我也是这么想。”
?
第八十二章 巴英查岗山的烽火()
1939年7月1日,日军发起了进攻,推进到哈拉哈河畔,开始准备渡河消灭西岸的苏蒙联军。
日军第23师团师团长小松原中将很快就制订了两岸夹击苏蒙军的作战方案,并得到了采纳。
他打算以日军第7师团的步兵第26、28联队为主力,从哈拉哈河上游渡河,进入西岸哈玛尔达巴山,抢占苏蒙军炮兵阵地,建立日军自己的炮兵阵地,接着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以炮轰附近的苏蒙军阵地。
第23师团和第1战车师团及满洲国兴安骑兵师(团编制),就从正面进攻哈拉哈河东岸的苏蒙军,形成夹击,以达到全歼苏蒙联军的目的。
7月3日凌晨,日军第26、28联队在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中将的亲自指挥下,顺利渡过了哈拉哈河,往巴英查岗山开去,准备偷袭巴英查岗山的苏蒙联军。
防守巴英查岗山的,是蒙古人民军第六骑兵师,还有苏联红军一个团,在兵力上和作战经验上均占劣势。
在我们熟知的历史上,防守巴英查岗山的兵力不足,加上准备不充分,一个上午就被日军攻占了。
但曼图洛夫的出现,改变了战局。
清晨,指挥日军偷袭的小松原道太郎正在用望远镜观察着巴英查岗山蒙军阵地的动静。
在前方的阵地上,蒙古人民革命军的战士们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每人都在阵地上,架着手中的AVS…36自动步枪或是DP轻机枪,还有一些守在迫击炮前,一副迎击进攻的态势。
往上面的高地看去,一连串的大炮已经被架设起来,苏军的炮兵都已经做好了随时炮击的准备。
看到这副情景,小松原道太郎并没有因为苏蒙联军准备充分而后退。对那些被武士道精神熏陶的日本鬼子来说,“撤退”这个词并没有被字典所收录。
再说了,他们之前已经花了不少时间行军,辛辛苦苦地来到苏蒙联军的阵地前。还没进攻,还没失败就撤退?怎么可能?
探明情况后,小松原道太郎指挥的日军排成了整齐的队列,准备强攻前方的苏蒙联军阵地。
做好了进攻的准备,小松原道太郎拔出了他的指挥刀,刀尖指着前方巴音查岗山上的战壕,势要夺下这处高地。
一旦成功,苏军的左翼将会面临重大的威胁,日军到时就可以从东、北两个方向,向苏蒙联军发起钳型攻击。
“杀噶击!”小松原道太郎用雄壮的,英武的语气,向全体日军发出了进攻的命令。
前方的日军接到命令后,发出了响亮的吼声。两个联队的步兵们,就像潮水那样往前方丧冲。
看见日军进攻了,巴英查岗山上的炮兵立马发炮阻击。
顿时,原本宁静的气氛被日军的吼声和猛烈的炮火声所破坏,原本依稀可闻的动物叫声,已经完全被枪炮声和日军的喊声所淹没。
在这片多年来荒无人烟的地区,多年来处于宁静之中的地区,就这样响起了炮火声,发生了一场千人与千人之间的混战。
虽然苏军的炮火很猛,但首轮炮击却没有达到多大的功效,首批冲锋的日军只倒下了几个人。
在这片广阔的草原里,为了减少苏军炮轰所造成的伤亡,日军的阵势排得很开,很分散。这样,就减少了苏军炮兵的命中率,一炮解决几个人的情况就很难发生。
幸存下来的日军避过了重重的炮击,冲到苏蒙联军阵前不远的地方。面对第二重的挑战——迫击炮。
这次,由于日军的距离比较近,苏蒙联军的瞄准难度有所降低,命中率也有所提高。苏蒙联军的迫击炮兵们,一人像机器那样,把炮弹放进迫击炮管里,另一人稍作瞄准,重重复复地拉线开火。
“轰!轰!轰!”迫击炮的轰鸣声比刚才炮轰的声音还要密集,被炮火击中的日军也比刚才的多了不少,但他们跑得有点快,而且排得比较分散,被炸中的人加起来也有几十个,但没有被迫击炮击退。
他们冲到苏蒙联军的阵地前,用手中的三八大杠瞄准敌军,不断地射击。
这些日军,都属于日军第7师团。之前提过,这支部队可是在日本军队里,被公认为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这个师团在日军中牌子很硬,名气很大,还是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双料王牌,士兵的作战素质还有作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