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领导你放心,肯定让你拿个彩头。”赵泽君微微一笑,两三万是不多,可他很知足了,街道本来就是不是有钱的单位,三言两语能从对方身上拿下两三万,除了媒体起到了威慑力,还要感谢这位李主任中午喝了不少酒,他如果在脑子完全清醒的状态下,自己还得多费很大功夫……
至于未来的合作机会,赵泽君如果没记错的话,一定是有的,大机会。
离开街道办,暂时解决了一部分资金问题,姜萱又骑车带着赵泽君去找于哲。
想要当好人,想要济天下,凭着一腔热血和善良是远远不够的,赵泽君一个人累到吐血也没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更何况,他要的远远不仅是解决高岗村房屋漏水倒塌的问题,每当危机到来的时候,一定伴随着等值甚至更大的机遇。
于哲的第二部‘风云再起’已经发表了大半,反响热烈,和第一部在一起,并称流氓两部曲,为网络界带来有一股势不可挡的泥石流,跟风模仿之作频出,浣剑的编辑照日甚至开玩笑,再这么下去,浣剑就要成为流氓之家了。
血云之笔名,响彻网络界,俨然成为一块丰碑,在组建的血云专属群里,不但有大批的读者,还众星拱月一般聚集着一群写手。
至于高考,大学,那是什么东西?能吃吗?
“得了,牛逼吹完了,帮我办几件事。”
赵泽君风尘仆仆的擦干脸上雨水,说:“先给我找个照相机,最好是能防水的。”
“照相机我家就有,没问题。可能防水的,老大,我真没听说过。”于哲一本正经的说。
“额……”赵泽君也是脑子一热,好像还真没能防水的照相机。
无所谓,照相机就行。
“你现在发一篇东西,大概有多少人能看到?”赵泽君又问。
“网站里有几万人吧,要是算上整个网络上的,那不好说。”于哲道。
“交给你一个宣传任务,从今天开始,每天更新完一章……”
赵泽君大致的给于哲交代了任务。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赵泽君即不假,更不傻。他要用这个培养起来的网络大神,把高岗村救灾的影响范围最大化传播。
“老大你放心,这是好事!我绝对支持!再说了,党国培养我这么久,我报效的时候终于到了!”
人人骨子里都有份善心,有一腔热血,只是因为各种现实原因,绝大多数人只能假装看不见自己的这份善心和热血,极端的甚至会通过嘲笑他人的善举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于哲摩拳擦掌:“不光我来写,我还认识好多网络写手,我在群里号召他们和我一起宣传!对了,要不要捐款?”
“捐款不用。”赵泽君太清楚做慈善的难处,如果发动捐款涉及现金,最后的味道很可能会变,也可能被其他某些王八蛋组织夺走果实。
想了想,叮嘱说:“记住,宣传要有技巧有重点,我会把照片和高岗村五保户孤寡老人的资料传给你。记住,三个重点要突出,高岗村的老弱惨,抢险行动的难苦险,还有救援队的自发义务性质,可以适当夸大。只要阳光面,不要阴暗面,更别扯什么有关部门的不作为。”
“明白,老大你这是要造势嘛,跟写一个套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懂得。不过有个问题,我的书友遍布全国,总人数虽然多,可是宜江市本地的数量很有限,未必能起到太大的作用啊。”
“没关系,你做好你的全局宣传,本地宣传,我来想办法。”
临走的时候,赵泽君忽然停住脚步,拍拍于哲肩膀,说:“差点忘了,你要是不介意,这次不妨用你自己的实名。”
“实名没问题,为什么呢?”于哲不解。
“你爸,最近不是在提拔考察期嘛,你要是做善事出名了,对你爸多多少少也是有帮助的。就算帮不上他,至少可以向父母证明,你在网上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第五十七章 唱念做打()
这几天赵泽君忙得脚不沾地,白天要上课,偶尔抽个空翘半天课,总算把各方面都处理妥当。
就这几天时间,高岗村的又塌了三栋房子,一个孤老头,两对老夫妻,住进了二层小楼。
年轻人有力气和精力去加固房屋,这些老年人在天灾面前几乎没有任何反抗的力量,只能听天由命。
高岗村的民风有纯朴的一面,同时也有让赵泽君很厌恶的一面,贫穷无知是这里的主旋律,在暴雨到来的第一时间,很大一部分高岗村年轻人想到的是加固自己家的房屋,而至父母于不顾。
这种现象在已经结婚的年轻人当中尤为突出,住在小楼里的一对老夫妻,两个儿子的住处距离他们的房子不到一百米,大雨到来的时候,却一个都没来管他们,直到他们的房子塌了,住进小楼后,两个人才露面,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带了床被褥,留了五分钟就先后闪人。
赵泽君来二层小楼的时候,两个组的人几乎都出去帮忙了,几个老太太在二楼走廊上洗衣服,这几天只要出门,回来肯定就是一身泥。
老人年纪大,没什么文化,也不会说太感人的话,见到赵泽君,就拉着他的手一个劲地说谢谢。
“还有人在家没?赶快来一个!前面小脚老太太家都快成海了!”
听到楼下有人叫,赵泽君拿这个脸盆就冲下去,“我在我在……”
就在赵泽君忙于救灾的时候,高岗村受灾事件,在网络上也开始飞快的发酵。
2002年网络的传播力量远远不如后世,正常情况下,一条新闻一夜间举国皆知的情况很罕见。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各地,主要是大城市里的网民的,或多或少的都从网络上,从朋友、自家的孩子那里,听说了宜江市的高岗村。
“这倒霉天,整天下雨烦死了……喂,隔壁宜江市发大水了,好多房子都倒了,听说没?”
“不会吧,城市里怎么会发大水,有排水系统的啊,又不是农村。”
“是宜江市里的一个城中村,好像叫什么岗村?”
“你们再说高岗村吧。”有人插话说:“我在网上看到了,那地方是城中村,哪有什么排水系统,生活条件还不如农村呢,下大雨好多房子都塌了,其中还有些退伍老兵、五保户孤寡老人,连房子都没了,可怜哦……”
“对对对,就是高岗村,我听我儿子讲,宜江市当地民间自发组成了一个救灾抢险队。网上还有照片呢,我找给你们看……”
……
“老公你听说没,苏南省有个贫民窟给水淹了,其中还有不少老兵呢,你不是才退伍吗,要不要捐点款啊?”
“我知道!当地有个工程队在救援,我问了,人家不要捐款。”
“啊?还有这种好人,自己掏腰包?”
“应该说现在坏人太多,反而显得好人珍贵了。可惜单位最近离不开人,不然我都想去当志愿者。”
……
外地老百姓开始关注到高岗村、退伍老兵、五保户、救援队这些关键词汇,宜江市本地居民也没闲着。
宜江论坛上,一个新注册的账号,用大篇幅连载的方式,配以照片,以救援队其中一位当事人的观点,记录了整个高岗村事件。
“今天忽然下大暴雨,队长召集我们开会,半路上,忽然隔壁一间房子倒了,队长吼了一嗓子扎进废墟救人,救出来个老头,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在抗美援朝战争残疾的退伍老兵……”
下面是一张模糊的照片,一个年轻的背影在风雨中顶着一堵墙。
“今天是第三天,陈大爷家房顶漏雨,我爬上去贴羽毛毡,脚下打滑从房顶摔下来了,还好没大事,腿青了一块,脑袋破了皮,队长让我歇两天,我想了想,还是和老梁一起出门了,人手不够,连老梁这个读书人都要干体力活,我在家闲着实在脸皮发烫……”
“一周过去了,终于有了个晴天,不过我们心情却没那么好,队长的二层楼已经住了十几个无家可归的老人,还有一个小男孩。二楼早就满了,一楼只剩下两个空房间,可是村里出问题的房子越来越多,原来高岗村住了这么多老弱病残……”
“今天老梁偷偷告诉我们,队长一直在用自己的钱补贴,再这么下去,我们快要贴不起了,我劝队长别干了,这么多人,你救不过来。队长跟我说了个故事,海浪退去,大海上搁浅了很多小鱼,很快就会干涸而死,有个执着的年轻人一条条把鱼丢回海中,饱经沧桑的老人笑话他,这么多鱼,你能救几条呢?难道你想当救世主,拯救整个世界?年轻人说,我救不了全世界,但是我每救一条鱼,就挽救了它的整个世界。队长说,我们能多帮一个,就帮一个,真到帮不了的那一天,至少心安……”
“十天过去,气流终于要结束了,大伙都累得不行,可精神头还不错,但是队长发烧了,小脸整天都红彤彤的,几个住在这里的老太太在求神念佛,老杨头在院子里指着天空破口大骂,说老天爷不长眼,祸害好人……”
赵泽君之前让军子在网络上炒作网吧证的红组、蓝组,再次发挥了作用。
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从2016年来的赵泽君很清楚怎么样宣传能达到最感人的效果,之后十几年,国内发生的几次大型灾难,国内媒体报道的方式花样繁出,直指人心,每次都能煽动海量的眼泪,这一套,全部被赵泽君借鉴而来,用在这次高岗村‘抗洪抢险’的宣传中。
随着连载的进行,宜江论坛彻底炸锅了,后面的跟帖留言,以几何式的疯狂速度增长着,几万双本地的眼睛,时刻关注着事态的进行发展,注册人数还在不断增长,到了晚上七八点,论坛甚至出现过负载过大,登陆不上的情况。
有一些网友干脆带着简单的物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