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不给德国人留下对我们采取军事行动的借口至关重要”,要求被拒绝。6月
13日,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要求下令让边境军区部队进入战斗准备,并根据掩
护计划展开第一梯队,但斯大林拒绝了。他说:“你们要进行全国动员,立即把部
队调往西部边境吗?这就是战争!你们懂不懂?”
希特勒在开战前会寻找战争借口,然后逐步扩大战争?这明远是不切合实际的
幻想。事实证明,希特勒崇尚的是突然袭击,他的理论基础是总体战和闪击战,事
无根本不加警告。只有在发动波兰战役前,为了寻找借口,他才演出一幕“贼喊捉
贼”的把戏,其他几次战役,他均未加任何警告。对于他来说,消灭苏联是他争霸
世界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不管苏联能否满足他的要求,他都要发动对苏战争,
根本不要找什么借口。斯大林满足希特勒的欲望,其实是与虎谋皮而已。可叹的是,
直到6月21日下午9点半,战争即将爆发了,斯大林还是执迷不悟。他派出自己
的得力助手、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与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接洽,说:“有很多迹象表
明德国政府对苏联政府不满,德苏之间即将发生战争的流言更加流行……苏联政府
不了解德国政府对它不满的原因,如果大使先生能告诉我造成德苏关系目前状况的
原因,我将十分感激。”舒伦堡虽然反对希特勒发动侵苏战争,但是,他毕竟是德
国驻苏联大使,尽管他知道希特勒为何对斯大林不满,也知道“巴巴罗萨”行动就
要开始,但是,面对莫洛托夫的洁问,他只能说:“我不能答复这个问题,因为我
没有有关的情报。”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使斯大林大权独揽,听
不进不同意见,从而把自己与客观世界隔绝开来。
西方学者分析苏军失利的原因,大都把它归咎于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
种指责不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希特勒曾经说过:“‘巴巴罗萨’行动实施之日,
全世界将会为之大惊失色,难置一词!”希特勒这句话绝没有夸大。当德国进攻苏
联的消息传开后,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对此感到吃惊。换句话说,遭到突然袭击的,
绝对不是斯大林一个人,也不是苏联一个国家。德国侵略苏联的消息,对其他国家
一样产生了强劲的震撼,只不过,苏联的损失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而其他国家
的震撼则主要是心理方面的。“巴巴罗萨”行动,几乎在一切方面都达到了突然袭
击的效果,这就说明,苏联在战争初期的失利,不是仅仅由于政治体制而造成的,
它一定有其他方面的因素。
不过,我们也必须看到苏联的国家体制和情报体制的影响。30年代,苏联在
紧张的政治气氛中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的专权和对他的个人崇拜都
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切反对或怀疑斯大林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的人都被视为
“人民的敌人”,对这些人,斯大林操有生杀大权。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堵塞
了斯大林了解外界真实情况的渠道。在这种体制下,人们不敢向斯大林陈述不同意
见,只能唯命是从。斯大林听到的只是一片阿泱之词,而不可能听到反映真实情况
的客观看法。1940年11月莫洛托夫率团访问柏林,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
点。
1940年的德苏关系,远不像苏联报纸上所表述的那样,是友好的、和睦的。
实际上,德苏两国的决策层都意识到,在德国和苏联之间有一股暗流在涌动,这股
暗流可能毁掉德国与苏联之间的友谊。德国在西线的进攻极为顺手,苏联在东线的
行动同样令人刮目相看。当德军粉碎了波兰的主力部队后,苏联军队也如期越过国
境,在波兰与德军会师。然后,苏联出兵芬兰,夺取了芬兰靠近列宁格勒的一块土
地,又迫使波罗的海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随后又在三国进行“选举”,
由三国公民‘咱主”决定“加入”苏联,这种做法是违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的。更有甚者,当德军征服法国后,苏联又以武力为后盾,迫使罗马尼亚把比萨拉
比亚和北布科维纳“还给”苏联,而这两块土地并不是苏联固有的领土。罗马尼亚
是德国的石油供应基地,苏联此举实际上已经威胁到德国的利益,希特勒对苏联的
举动虽然如芒刺在背,但是,希特勒觉得时机没有成熟,因此,他忍住了。不过,
他还是作出了一些反应,比方说强迫罗马尼亚把特兰西瓦尼亚交给匈牙利,又把另
一块土地划给保加利亚,并向罗马尼亚保证,罗马尼亚的新国界得到德国的保护。
对此,苏联提出了严正抗议,认为它违反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两天后德国
则反唇相机。苏联出兵波罗的海三国,难道与德国商量了?显然,是苏联违约在先,
莫斯科莫怪柏林不讲义气。不过,希特勒毕竟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在没有作好战争
准备之前,他并不想得罪斯大林,他还邀请莫洛托夫访问柏林,以抚慰斯大林那颗
多疑的心,顺便摸一下苏联的底细。斯大林答应了。
莫洛托夫是苏联著名的外交家,他素来以顽固、不妥协而闻名于世。他抵达柏
林后,尽管德国人对这位来自“赤色国家”的共产党领袖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可是
莫洛托夫始终紧绷着脸,静静地听主人发言,而从他嘴里时不时冒出的提问,则往
往使主人面红耳赤。
在柏林,莫洛托夫会见了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也同希特勒有过一段唇枪舌剑
的交锋。希特勒在会谈时说,英国已经失败,最后投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轴心国
的胜利指日可待,现在该是考虑胜利后世界的安排问题了。他邀请苏联一起参与瓜
分大英帝国遍布全球的遗产问题。可是莫洛托夫对此根本不感兴趣,他只对德国与
苏联之间的一些问题感兴趣,对大英帝国是否已经失败并不关心。显而易见,就在
会谈时,已经“最后失败的”英国皇家空军在柏林上空投下了炸弹,元首所言,显
然不实。他劈头盖脸地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德国军事代表团在罗马尼亚干什么?
德国军队出现在芬兰,目的何在?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意义是什么?德国所谓的
欧洲新秩序和大东亚新秩序究竟指的是什么?苏联在其中的地位如何?连珠炮似的
提问把希特勒闹了个手忙脚乱,他率先根本没有想到这位惯于说“不”的先生会提
出这么多问题来,故而只能避重就轻地回答两个。但是,莫洛托夫还是揪住德军出
现在芬兰不放。他说:“苏联政府认为,最后解决芬兰问题是它的责任,《苏德互
不侵犯条约》规定,芬兰是苏联的势力范围。”
而希特勒也不示弱,他针锋相对地说:“波罗的海如果发生冲突,将严重影响
德苏关系,后果不堪设想。”
莫络托夫却说:“这不是波罗的海问题,问题出在苏联。”希特勒大声叫了起
来:“不得与芬兰作战。”
莫洛托夫说:“你这是违背去年签订的条约。”
双方僵在那里。这时,里宾特洛甫出来打圆场,说:“实际上根本没有理由使
芬兰问题成为一个争端,或许这只是一个误解。”希特勒顺势转圈,大谈德苏瓜分
大英帝国的前景,而莫洛托夫却死揪住芬兰问题不放,坚决要讨论与苏联国家安全
有关的问题。他说:“对于德国驻扎在芬兰的问题,苏联仍在等待回答。苏联还想
知道德国对土耳其、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打算,德国对罗马尼亚新边界的保障是
针对苏联的,应予以撤销。”
希特勒哪里受得了这些,他立即跳了起来,拒绝了莫洛托夫的要求:“这是无
法满足的。”
“要是苏联也像德国一样,向保加利亚提供保证,德国会说些什么?”
“难道鲍利斯国王要求莫斯科给予保证了吗?”言下之急是,即使苏联想效法
德国,也不可能啊!他接着说:“如果德国要找借口,与苏联摩擦,他可以在任何
地方找到这种借口。”这已经近乎威胁了。但是,苏联并不是罗马尼亚或保加利亚,
莫洛托夫不怕希特勒的威胁,双方不欢而散。
柏林会谈是德苏之间短暂“蜜月”的终点。通过这次会谈,双方都摸清了对方
的底细。莫洛托夫知道,苏德冲突已经不可避免。当时参与谈判的总参谋部作战部
长华西列夫斯基说,凡是经历过那种气氛的人都知道,苏德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可
是,斯大林对德苏关系有过肯定的判断,谁敢与他唱反调?莫洛托夫回来向斯大林
报告说,他对希特勒不会在近期进攻苏联的判断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
坚持己见也就不足为怪了。
苏联政治体制的不良影响尤其表现在苏联情报机构上面。在总的集权体制下,
苏联的情报机构也形成了一种高度集权的体制。1941年2月3日,为了加强国
外情报工作,苏联成立了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原内务部国外情报部成为国家安全
人民委员部国外份报局,米哈伊洛维奇·费金任局长。但是,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前,
国外情报局的影响远远比不上总参情报部,费金的地位更非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部
长贝利亚可比。总参情报部长卜卜戈里科夫将军是斯大林的主要情报顾问,他直接
对斯大林负责。戈里科夫是一名出色的战将,却从无情报工作经历,在情报领域他
完全是一个门外汉。这与他的历届前任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更可恶的是,
戈里科夫还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他心中满脑子想的是自己在斯大林心目中位置,
情报工作成了他讨好斯大林的工具。他一门心思要讨好斯大林,平时他主要用心揣
摩斯大林的心理,了解斯大林对国际问题的看法,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