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独特之见解,阐述了还政之必要。但在母后当殿焚毁请立和劝进的疏奏之后,他一改此前不怕丢官不怕杀头的强硬,居然当面盛赞了母后焚疏的英明与果敢,且能处处事事以国家社稷为重,不以出判河中府为耻,反以出外兴办郡学为荣。此举在鄙视外任的京官之中,更是难能可贵!”
赵祯心悦诚服地点点头:“如此道来,母后对范氏的观察、考验,可谓为时已久、细致入微了!”
“确乎如此!”皇太后点头承认说,“不过,母后的观察,其间亦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而且,母后对此过程的认知还不到一个时辰——母后是听完晏殊的禀报以后,才决定于病榻之上向皇儿推荐起用范仲淹的!”
此时,赵祯听罢眼眶红红的,很受感动。他不无感慨地进言道:“母后既已考察完毕,何不将范仲淹及早调回京师,委以重任?”
皇太后闻言摇首收敛了笑容,深情地道:“及早调范仲淹进京,这是母后早已心决了的。但委以重任……”她再次摇首,“那是母后归天以后之事!”
“皇儿实在难度母后胸臆!”赵祯听罢皱皱浓眉,现出一副大惑不解的样子,“既要为皇儿荐才,又不委以重任,请问母后,这是何道理?”
“吾是要给皇儿一个切身考察的机会。”皇太后爽然答道,“人常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今日之朝廷,皇帝虽为皇儿,而实权却操在母后手里,因此,今日之朝廷,仍可谓之真宗朝的继续;亦就是说,自皇儿亲政之始,才能称得上是改朝换代。母后今之荐才,是荐给皇儿亲政之后的朝代,到那时皇儿若仍认为范仲淹是将相之才,再委以重任不迟。”
“那……”赵祯愈发糊涂起来,“今日母后所荐范仲淹,当任何职?”
“谏官。”皇太后随问即答,“皇儿亲政之后,极需忠直之臣,协助皇儿矫正是非曲直。让他任谏官,取范仲淹正直之秉性。但,范仲淹之长,在于兴学办校。如今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兴学办校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经验。这就是说,忠直敢言需要他,兴学办校为国家培养人才同样需要他。故此,母后甚冀他在充任谏职之同时,仍兼任国子监祭酒一职。”
“这样如何?”赵祯蹙眉思索一霎儿道,“皇儿急调范仲淹为右司谏兼国子监祭酒。母后意下如何?”
皇太后满意地点头闭上了眼睛。但在闭上眼睛的同时,面容骤失血色,而且呼吸亦随之急促起来。赵祯一见,顿时乱了方寸,忙唤:“来人!”
几个宫女和太监,应声跪在赵祯面前。赵祯正欲吩咐他们去宣太医、侍奉汤药,就见皇太后睁开眼睛冲他笑笑:“皇帝还是回宫去吧!回宫以后先命知制诰草拟诏书,急调范仲淹进京就任新职,此是皇帝的急务,千万莫要贻误了。吾这里,有……”她向宫女太监们瞄了一眼,“有他们就够了。”
赵祯左右为难起来:转回乾宁宫?他不忍离开母后的病榻;不回宫?母后已有话于他,他不愿亦不敢违拗母后之命,惹得母后生气。故此,他迟疑良久,仍是不肯离开。直至母后的呼吸渐趋平稳,他这才轻手轻脚地踱出宝慈殿……
18回加尊号尚思人间 贵处弥留方悟冥府
明道二年二月丁未,仁宗皇帝率百官上皇太后尊号,曰: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
是日凌晨寅时正牌,就见文德殿的丹墀之上,披着一身烛光的大太监任中正,高声唱赞道:“鼓乐齐鸣,颂歌高奏。皇帝及百官为皇太后上尊号之仪,现在开始!”
于是,殿门之外的鼓乐,轰然而作;由三百六十名歌手组成的颂歌队,亦随之放开了歌喉:
巍巍太后,日月之光,普照九州,山青水长;
巍巍太后,华夏之母,哺育圣躬,含辛茹苦;
巍巍太后,垂帘听政,千秋功业,九九大定;
巍巍太后,德比天高,被我中华,追舜逐尧……
在嘹亮的颂歌声中,带病而至的刘太后仿若饮下一碗清脑醒神汤,精神为之振奋。她步下肩舆,挣脱宫女们的搀扶,径自从后门踏上文德殿中央台阶,于明黄高背椅上稳稳妥妥地坐了下来。
在嘹亮的颂歌声中,宋仁宗赵祯率领着文武百僚依次上丹墀,绕过廊,赵祯由中门进入文德殿,文武百僚分作两排由左右两掖门分别步入;然后于殿内汇结成纵横八排方阵,方阵由赵祯在前方引导着,齐刷刷地跪在了皇太后面前。
是时,鼓乐声和颂歌之声戛然而止。代之而起的,又是任中正的唱赞声:“由宰相吕夷简,宣读皇太后尊号意旨。”
于是,丝竹之乐奏起。在委婉阴柔的乐声中,吕夷简朗声诵道:“……皇太后之落凡,乃应天而生之。天授皇太后以睿智。皇太后以其天授之识,襄赞我大宋天朝。我天朝两代皇帝在皇太后之襄赞下,由乱而治,由弱而强,终成今之尧舜盛世。以故,太后与天子,被朝野与黎庶并称为二圣。是为应天齐圣显功之旨也。
“崇德慈仁者,乃皇太后之天赋乘性也。皇太后预政伊始,即以德孝治天下;以慈仁之心施于人,以博爱之心暖于人;普天之下,无不赞其崇德慈仁之美也。故而,以崇德慈仁加誉皇太后,恰如其分也。
“古圣哲云:吉人自有天相。今皇太后虽年逾花甲,然却外无衰老之相,内存青春活力,是为上天赐寿之兆也。故此,尊号之中议定‘保寿’二字,当为天之授意,亦乃皇帝陛下和我等朝臣之心仪也!……”
吕夷简宣读罢“尊号意旨”,接着是仁宗皇帝带领百官,向皇太后敬献“尊号封册”。于是,《大安之乐》顿作。乐声雄浑、庄严而神圣。是时,只见大太监刘承轨躬身哈腰,双手将镶有黄缎面的“尊号封册”毕恭毕敬地呈到跪在百官之首的仁宗皇帝赵祯手里;赵祯接过封册之后便马上将封册举过头顶,向皇太后面前呈去,朗声而语道:“儿臣赵祯,谨代表文武百僚,并以个人的名誉,向至圣至明至仁至德的皇太后陛下奉上尊号,曰: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并献上尊号封册,敬请收讫!”
刘太后躬身笑吟吟地伸开双手接过封册,道:“谢谢皇帝之至诚至孝,亦谢谢诸卿之至贞至忠!”她将封册转递给侍于身侧的任中正,这才腾出手儿顺势将膝前的赵祯扶站起来,然后转视着黑鸦鸦跪了一片的诸位臣子道:“尔等亦都平身吧!”
待文武朝臣撩衣起身分班站定了,刘太后复转向赵祯道:“今日天不作美。祀先农之仪当提前进行。不然,倘若天气有变,母后的藉田之礼,怕是只能在风雨之中进行了。”
赵祯闻言望望殿外,果然见灰蒙蒙的天空昏暗,不见曙色的大地,便忧心地说:“天不作美,母后近日的健康状况亦不甚佳,以儿臣之见,可否改日再举祀南郊的藉田之礼?”
刘太后果断地摇摇头:“不!仪注和祭祀之期均已大定,便不能轻易言变。皇帝尽管传旨便是,母后的这点不适,断然不可有碍祭祀大典!”
仁宗皇帝再望天色并无转好的迹象,生怕遭际了风雨,有损母后的健康,便又劝阻道:“仪注和祭祀,皆人之为之,今日不行,还可更为他日。而母后之健康,那可是最最金贵的,攸关国运和社稷,是万万损不得的。所以,皇儿甚冀母后三思而后行。”
刘太后闻言骤然色变,肃然而言道:“皇帝如此优柔寡断,何时方可独自当国?况且,自明日始,吾将巡幸江南诸路,若以皇帝今日之心胸,势必风雨未至三分怕,母后便只有踟躇犹豫,裹足不前,迟迟难以上路了!”
赵祯一听,母后不仅今日要祀南郊,行藉田礼,明日还要车驾远行巡幸江南诸路,便知道再行劝阻,不但于事无补,反会导致母后生气,便即刻传出诏旨:畅音阁乐队、文武朝臣的车驾,以及皇太后祀南郊行藉田礼的仪卫,一并自文德殿发,南出正阳门,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径直向位于城南郊的先农坛进发了……
祀南郊祭先农,是朝廷一年一度的大型祭祀活动——待主祭在陪祭们的陪同下踏上祭坛,在农神坛前洗手、焚香、上供、膜拜,完成一系列的礼仪程式之后,接下来的便是行藉田礼。所谓的行藉田礼,即皇太后、皇后等天家要员在皇帝的率领下,亲自来到先农坛以南的田畴,象征性地务农桑,植棉麻,播五谷,行耕耘,以示朝廷对农桑之重视。因为祭祀农神之后还要亲务农桑,故一般都将此祭祀活动安排在春天。但今年的祭祀与往年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仁宗皇帝不是今年祭祀的主角,主角却换作了同样穿戴着天子服饰的皇太后。
刘太后是第一次做郊祀的主祭,跟此前的第一次享太庙一样,她今日的车驾、仪卫、服饰皆同于当今的宋天子赵祯。这对于一个不是皇帝亦不欲做皇帝的皇太后而言,当是至荣至尊至贵之事。据史载,古往今来,历朝历代,能享受九五至尊的皇太后,可谓前无古人。在此情形下,刘太后来参加此次的祀南郊活动,自有一种作出样子给文武朝臣看,给天下百姓瞧的心理。然而,皇天仿佛故意与她作对似的,就在她用锄头刨好土坑,将要往土坑里埋下第一颗种子之时,头顶炸响一声春雷,她随之昏厥了过去。当她从昏迷中睁开眼睛时,便已置身于宝慈殿东庑她自己的寝宫里了。
“啊!母后!您终于醒过来了。”一直待在她身边的仁宗皇帝,终于宽心地舒了口气。
“吾这是……”她疑惑地瞬动一下眼珠儿,凝视着赵祯显然有些憔悴的面容说,“吾不是正在南郊的田畴之上春播么,怎么就……”
赵祯故作天真地眨眼睛笑笑:“母后您没有记错——暴病之前,您确确实实正在南郊春播。可是,风雨交加,母后您太辛苦,太疲惫了;弯腰撒种子的俯仰之间,您身子一软就晕倒了。”他怕母后多想,没提及春雷爆响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