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这一点,那些什么专家什么学者,就很难帮得上忙,他们压根没有那个意识,也没有那样的经验。这种方向性的把关,只能靠陈康杰自己。
既要表现出我们的历史和传统,很好的给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又要兼顾国外的口味和思维。两者要做到很好的平衡,真的是很不容易。
好在陈康杰有丰富的相关经历,而且他的团队人员中也有很多国外的工作人员,陈康杰除了可以随时听取他的建议之外,还一定程度上给他们按照自己想法的发挥空间。甚至于,每一个片段的审阅,他们也充当了验证的观众。
往往在这方面,那些被请来的专家学者与国外的那些工作人员是有很大认识性分歧的,要平衡他们之间的选择与关系,陈康杰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做沟通协调的工作。
“如果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只是给我们本国的国民观看,那根本就没有必要我来做,随便找一个有十年工作经验的导演,再加上你们的指点和指导,就可以完成了,甚至弄成一部你们来讲解的纪录片即可。然而那不是我们的目的,音乐只是一种表现形式,电影手法的使用也只是工具而已,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希望通过多种元素的融合,让国外的观众和人民有兴趣看,有兴趣听,只有他们的兴趣提起来了,我们的文化才能潜移默化中被他们认可和接受。软实力要是仅仅存在于内部,那就很难称得上是实力。美国的软实力为什么会那么强,就因为他们对美国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而且这些形式还是适应时代传播手段的,是被人们愿意接受和认可的。主席当年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为什么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怎么就不用呢?干嘛一定要抱着原汁原味的固执。别说国外了,就看看我们现在的戏剧,在原汁原味的情境下,还有多少年轻人喜欢看喜欢听?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这方面的经验我有,虽然我们做的是类似于艺术片,可是,用商业片的手法来包装,我认为是很可取的。。。。。。”每次要说服那些上了年纪的学者专家,陈康杰都得不厌其烦,苦口婆心的给他们一番又一番的做解释。
陈康杰真切的感受到,要说服年轻人很容易,可是要让一些固执的老年人随着自己的指挥棒起舞,非常非常难。何况那些专家学者,常年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些已经被熏陶得像是老学究了。
而陈康杰并不能说他们错了,在这方面的选择上,是无所谓对错的。他们希望尽可能的将一些故事讲深讲透,希望国外的受众可以了解到真正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深度。
然而在陈康杰看来,别说是国外观众了,就连我们本国人,也难以做到,他们希望的那种东西拿出来,也许在国内都难以被普遍接受,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国人都有那么深的文化素养,那就更别说与我们在文化上、习惯上、思维理解上都大不同的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比如《红楼梦》其原著大多数国人都难以看透,那么我们还能指望老外们比我们更加看得懂那样的一本巨著吗?
那些老专家学者,或许是固执了一些,但是也并非完全不可说服,尤其是陈康杰本身就口才了得,再加上他成就卓著,他的话会比一般的导演更具有说服力,再加上在与陈康杰的相处和交流沟通当中,他们对陈康杰本身的丰富学识也是赞叹佩服的。
不说别的,就他们引用的一些经典,只是说了一遍,陈康杰就能倒背如流,而且理解上也做到了入木三分,单单这一点,陈康杰就拥有了强有力的说服他们的资本。
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在音乐乐器的使用上,陈康杰并不局限在古筝,二胡,笛子,唢呐等这些方面,现代的西洋乐器,陈康杰的音乐中也需要广泛使用,甚至于,一些地方他还使用了rap和口述的形式。
第一遍看起来也许会觉得不伦不类,但是再看一次,就会觉得确实很新颖,虽然形式是古典与现代结合,但是里面的词汇,倒是真正的做到了原汁原味。
词汇的原汁原味,又让陈康杰遇到了新的难题,那就是翻译。
无论是我们的古诗词还是成语,甚至一些古文的用法,要精辟的翻译成英文,或者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那真是伤透了无数翻译家的脑细胞。
这次的历史音乐剧,陈康杰不打算用外文,而是地地道道的汉语文字演唱,陈康杰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只有用我们的传统汉语,才能将其中的文化精妙给演绎出来。可是既然要宣传推广出去,那翻译出英文字幕,法语字幕,阿拉伯语字幕以及西拔牙文字幕等等就不可或缺。
为了将翻译弄得恰到好处,陈康杰不仅找了京城外语学院的好几位教授帮忙当顾问,工商大学外语学院,京城大学外语学院的一些有名翻译老师陈康杰也常常找他们征询意见。甚至陈康杰还找了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所和哈佛燕京学社的中文文化专家协助。
我们不要以为外国人对我们的研究都全部肤浅,实际上,费正清研究所对中华国的研究已经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他们中的一些研究人员对中华国的研究超过三十年。这些人不但真正的精通外语,也精通中文,甚至他们中很多人看的《史记》就是古文版的。
这两个研究机构的区别在于,费正清研究所侧重于中华国的近现代,而哈佛燕京学社侧重在古代。
陈康杰的第一部取名为《开天辟地》,一方面是描述中华民族的源头,结合盘古开天地的意思,另一方面,陈康杰实际上也在说,他做的这件事,是开天辟地没人做过的。
第2434章 一个人的格莱美()
第2434章一个人的格莱美
2003年的2月十四日,西方的情人节这一天,第四十六届格莱美奖在洛杉矶的斯台普斯中心隆重举行。
陈康杰已经有几年没有出席格莱美奖的颁奖礼了,尽管他几乎每年都有歌曲入围,并且还能取得很不错的成绩,可是出席了一次之后,尽管组委会每次都邀请他,但是他总是以各种理由婉拒。
然而今年他没有拒绝,或者说他很难拒绝,实在是这一次的格莱美奖将创造一个历史,就是一个歌手入围的作品最多,并且获奖的潜力最大。
这得益于陈康杰大半年之内开了多场演唱会,而他的演唱会就相当于是新专辑发布,等于陈康杰一年内发了超过六张专辑,这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对于一般的歌手来说,一年发行一两张专辑,就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而陈康杰不,他差不多等于一个月一张专辑,这是从来没有人做到过的事情,出专辑对陈康杰来说就像是就餐一样家常便饭。
这还不算,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的音乐品质并没有因为专辑的发行密集就有所降低,一样的保持着一流的高水准,每一张专辑出来,都会马上形成一股旋风,横扫各地的市场。
歌迷们并没有因为才买了他的上一张专辑就吝啬的将下一张专辑给放过。反而大家争前恐后的要一睹为快,他的铁杆粉丝,更是下定决心要把他的所有专辑收集齐全。
这半年多,无数的音乐电台一打开,充斥着的就是陈康杰的音乐作品,不管是什么语种的歌曲,在主播和DJ的眼里,都是值得推荐的精品力作。
当然,人们在欣赏陈康杰的音乐作品的同时,也大感诧异,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别人几年都难以做到的事情,他怎么就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达成?光要把那些作品给创造出来,就不是凡人的智力所能达到的。有一段时间没有出现在媒体上的“音乐天才”“音乐鬼才”“伟大的音乐人”“了不起的流行天王”“非凡的创作人”等等各种夸奖的称呼,再一次密集的甚嚣尘上,所有的娱乐媒体,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有关他的新闻。即便是那些正统的媒体,例如《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费加罗报》,《青年报》,《读卖新闻》以及BBC,NBC,NHK,天空电视等媒体,也拿出相应的篇幅和时段来对他进行宣传报道。
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陈康杰的声誉就被炒到了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新高峰。不管是喜欢他的人还是不太喜欢他的人,都必须实事求是的承认一点,那就是LONG已经成为整个娱乐圈中最耀眼的那一刻星星,在他的光芒照射下,其他圈内人,再有才华也会显得黯然失色,完全被他的光环所笼罩。
在格莱美奖还没开幕之前,整个音乐圈就已经在盛传一个预测,那就是2003年的各大音乐奖项,将要成为陈康杰的天下。
果不其然,陈康杰的作品在这一届格莱美奖中,陈康杰的作品广泛入围,其入围的数量,居历来之最。这当然得益于飞扬娱乐美国公司的极力推荐。当然,就算公司不推荐,他的获提名数量也已经是历史之最了。
在入围和决选的阶段,由于陈康杰的基数最大,而且每一张专辑都有十分傲人的成绩,他获奖的几率就相应的最高。
另外,在所有人当中,陈康杰的获奖条件也是最优的。在格莱美奖的四个评选条件中,主题健康,市场肯定,印象分数以及搭配电影里,陈康杰至少在三个方面是遥遥领先的。
例如主题健康,陈康杰选择的歌曲,一开始,几乎就已经将那些低俗的类型给屏蔽掉了,他推崇的是“爱”“信念”“勇敢”与“鼓励”等等,先天上,陈康杰就比别人先走了一步。
市场肯定,那就更不用说了,Billboard排行榜前二十名的作品,陈康杰就占了十八个名额,最畅销的五张专辑,也全部是陈康杰的作品,以点播热门评选出来的年度歌曲,也基本上只能从陈康杰的作品中选,在点播热门的前六首歌曲中,陈康杰就拿下了五首。有如此坚强的市场基础,陈康杰又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