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氏的最重要来源,出于贵族的封地。
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周王“封建诸侯,以屏藩周”,分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其中姬姓的有卫、鲁、郑、晋、燕、吴、虞、虢,其中的晋战国时分为赵、魏、韩三个国,姜姓的有齐,嬴姓的有秦,芈姓的有楚,子姓的有宋,姒姓的有越,妫姓的有陈。这些诸侯又把领地分成小块,分封给自己的子弟、臣属,为了区别大宗、小宗,这些诸侯国名和诸侯国内封地名多数成为氏的名称。周文王第三个儿子管叔鲜受封于管国,周武王次子唐叔虞封于晋国,管叔鲜和唐叔虞分别成了管、晋两个氏的始祖。夏商时期,以国为氏者有杜、雷、顾、阮、韦等姓,周朝就更多了,我们熟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如齐、鲁、宋、邓、韩、魏、赵、吴、陈、蔡、卫等国家名称,今天都成了大姓。诸侯国的封地再往下分给卿、大夫,这种封地称为“采邑”,“采”读cài,采邑中的土地与奴隶,归卿、大夫所有。这些采邑名,也陆续演化为氏,如刘、冯、卢、崔、范、商、邯郸等皆是以采邑为氏。周代讲究公、侯、伯、子、男五爵分封方式,与之相应的则为国、邑、关、乡、亭五等封地。关、乡、亭之名也像国、邑一样,被受封者和其子孙取以作为氏。如苏、毛、温、尹等是以关名为氏;阎、陆、裴、郝等是以乡名为氏;欧阳等则是以亭名为氏。
氏的第二个来源是职官。
周代朝廷中专管占卜的官叫太卜,太卜的属员叫卜人,他们的后人就以卜为氏。专管收藏冰块的官叫凌人,后来凌就成了氏。太史是负责记录帝王言行和国家重大事件、管理宫廷典籍的官员,是当时的文化集大成者,西周的太史尹佚对王朝有功,人称史佚,他的子孙就以史为氏。孚周任钱府上士,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银行行长,其后代便以钱为氏了。庾、宰、张、甄、祝,都是以职务、官职为氏。西周设掌管土地、军政、工程、官吏、刑狱的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五官,这些官名均被后代取以为氏。管粮官的后代姓粟,管马者子孙姓牧师,还有军、仓、监、谏等氏,都是出于官名。
氏的第三个来源是居住地。
秦穆公的名臣百里奚,住在百里乡,就以百里为氏。姜太公的后代住在营丘,便以丘为氏。崂山古称劳山,住在劳山的人就以劳为氏。黄帝葬在桥山,为他守陵的人称为桥氏,后改为乔氏。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西郭、南郭,北郭,这四郭也成了氏。春秋时,郑国大夫居住在西门的,就称为西门氏。钟离、邹、邾(朱)、章、瞿、罗等本是小国,这些小国被灭后,国人以国为氏。
以居住地为氏的,多是没有资格分封土地的人,他们在当时都是地位较低的,只有居地没有封邑。
氏还有一个来源是祖、父的名字或谥号。
楚国的申包胥的子孙以他的字中的“包”为氏。春秋初年,郑武公的小儿子叔段被哥哥打败后逃往国外,其后人以段为氏。春秋时,鲁国人端木赐,字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的后代以贡为氏。依周朝制度,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不能再称公孙,只得以祖父的字为氏,如果祖父无字,则以名为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为氏;齐文公的儿子有个叫公子高的,他的孙子高溪就以祖父的名为氏,称高氏。帝舜的后裔妫满被周武王封为陈侯,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其后人中有一支以胡为氏。姜尚被周武王尊称为师尚父,意思是:师之、尚之、父之。姜尚的后人有一部分以尚为氏。
以祖、父的名字或谥号为氏的,要么是诸侯嫡长子之外的旁支,要么是大夫一类的官员。
以技艺为氏。
晋国人屠蒯擅长杀牛宰羊,技艺高超,其后人以屠为氏。专职占卜的商朝大臣,奉祀天地鬼神,为人祈福禳灾,后便以巫为氏。其他诸如陶、甄、匠、优、卜等氏皆出于技艺。贾氏源于经商,索氏源于制作绳索。
在氏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使用氏随意性较大,有一个人用几个氏的,有几代人不同氏的。商鞅称卫鞅,又称公孙鞅,商、卫、公孙都是氏。公孙鞅的儿子叫公子丰,公子丰的儿子叫公孙段,公孙段的儿子叫丰施,一条根下来的几代人却用了不同的氏。
经过西周至春秋的大动荡,到战国中期,人们已经不再区别姓与氏,姓的作用已经完全为氏所取代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发生变革,贵族垄断姓氏的局面被打破,人人都有了使用姓氏的权利;二是人口增加很快,原有的姓已经不可能起区别的作用了。
到了汉代,所有的姓、氏统统被称为姓。“姓氏”成了偏义词,但这以后所说的姓,实际上绝大多数是战国之前的氏。现在我们称秦始皇名是嬴政,可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及生,名政,姓赵氏。”看得出来,司马迁的时代,姓与氏已经分不太清楚了。从这个时候起,一般不再使用氏,而统统称姓。从此以后不再有人问“你是什么氏?”而是问“你姓什么?”“您贵姓?”
需要说的是,最早的“氏”与春秋战国的“氏”意义完全不一样。从传说与文献看,上古时代有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共工氏、太昊氏、少昊氏等等。这时候的氏其实是有贡献、有名望的部落酋长的尊称,并没有半点儿后来氏的意思。
氏被称为姓之后,“氏”这个词又有了新的意义。西周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汉以后颠倒过来,女子称为王氏、李氏或在本姓之前冠以夫姓称为××氏。有造诣、有影响的人也可以称为××氏。同姓是不是一家子?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同姓是不是一家子?老李与另一个老李见面了,握握手,互报姓名之后,“哦,咱们还是一家子呢!”大家格外亲近,因为“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许多人认为,同姓是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几百年前是一家子。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
古代小说中的壮士常拍着胸脯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某家是也。在宗法观念极强的中国,改名换姓是一种极大的不得已,甚至是辱没了老祖宗。但是,历史如烟,沧海桑田,世界在变,姓氏也在变。两位老李是不是一家子,得听我细细说来。
中国的姓氏产生的原因很多,许多同姓不是同出一源。如,先后有20多个姓氏改为汤氏,其中最大的有,杨姓改汤氏,温姓改汤氏,唐朝的唐改汤氏,更姓改汤姓,韩姓改汤姓。戴姓是一支西周初年封的戴国后裔,春秋时戴国被宋国灭掉,戴国人以戴为姓;另一支是宋国宋戴公的子孙,宋戴公的儿子以父亲的谥号“戴”作为姓氏。夏朝有个甘国,位置在现在陕西省户县一带,甘国国君的子孙就以甘为姓;周朝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被封在甘,这个甘是现在河南省洛阳一带,其子孙也以甘为姓。上面说的戴、甘两个姓,其来源并不一样,祖先并不相同。
特别是人口多的大姓,大多数都有好几个来源,可见,许多姓并不是起源于同一祖先的。
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是传说中的两个部落首领,大约在五千年前,以这两个部落为中心,华夏族开始形成。那时候,他们活动的地域很小,不超过黄河中下游一带。当时,新生儿死亡率极高,人的寿命又短,人口是很少的。到了汉朝,外族人称中原人为汉人,汉族的名称才确定下来。发展到今天,汉族已经拥有十几亿人口,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几乎世界各国全有汉族人。形成这样大的民族,人口的自然繁衍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大量外族人口的加入。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都有胡人血统,都不是纯正的汉族。《三国演义》中说吴国的孙权是“碧眼紫须”,曹操骂他“碧眼儿”,这孙权就是一个“混血儿”的样子。《水浒》中的“紫髯伯”皇甫端、“金毛犬”段景柱,也是“外国人”的形象。虽然说文学作品并不能当成历史真实看待,但起码说明了写作的当时,有大量外国人加入了中国。
外族的加入使得汉族姓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五胡十六国时,刘渊建立过一个汉国,刘渊本是匈奴人冒顿单于的后代,汉高祖刘邦曾把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因此刘渊自己也有了刘氏,他的后代也因此加入了汉族。
南北朝时,北方草原的鲜卑族人南下中原,并建立了称雄一时的北魏王朝,北魏的强大是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分不开的。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以法令形式推行汉化,下令鲜卑族的118个姓都改为汉族式的姓氏。孝文帝本姓拓跋氏,改为元氏,皇族独孤氏改为刘氏,普乃氏改为周氏,丘林氏改为丘氏……
翟、戎、安、尉迟、宇文、长孙、呼延、慕容、万俟,这些姓,南北朝之前的古书上是找不到的,这些本来就是少数民族的部落名称,后来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这些部落名称也就成为姓氏。这些姓是从“娘家”带来的。
尉迟本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这个部落在南北朝时,从北方草原进入了黄河流域,整体加入了汉族队伍,尉迟这个姓也被汉族接纳了,进入了《百家姓》。宇文也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传说有一个叫普回的头人,在打猎的时候拾到一颗玉玺,上面刻着“皇帝玺”三个字。普回以为是上天神授,于是自己号称宇文氏。当地人称天为“宇”,称君主为“文”,“宇文”就是天子的意思。东晋时宇文氏进入中原,加入汉族队伍。呼延源出匈奴,东晋时,匈奴呼衍部落进入中原,以部落作为姓氏,音变为“呼延”。
中国古代称印度为天竺国。天竺国人到中国定居后,以竺为姓。隋唐时,西域有个米国,位置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