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鸿章回答说:“犬子第一条建议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削弱督抚的权力’。”
慈禧太后听了这条建议,不知不觉点点头,当着李鸿章的面夸赞李经述:“令郎有如此眼光,真乃我大清国之福。不过,这岂非是要削弱你们这些封疆大吏的权力,你怎么看?”
李鸿章回答说:“老臣第一个支持。按照西洋惯例,军务、关税、考试、币制、铁路、电报等合全国之权,理应收归朝廷。”
慈禧一笑,道:“变法虽然可行,但不得不慎重呀。哀家给你看一样东西,有人都到哀家这里告状来了。”
说完,慈禧命李莲英将一位保守御史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然后说:“这阵子哀家是听到一些风声,朝中大臣对维新态度不一,甚至有人到哀家这来进谗言,说李中堂你都快变成‘新党’了!”
慈禧口中说的“新党”,即是支持维新强国的大臣,和光绪皇帝走得近,差不多等同于“帝党”,李鸿章看了弹劾他的折子,面不改色,道:“臣主洋务已二十余载,推进缓慢,窃以为变法针砭时弊,正中革新之要害。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新党,臣无可逃,实是新党!”
李鸿章竟然承认自己是“新党”,慈禧见李鸿章的话说到这份上,如此力挺李经述的维新变法,实属罕见,便觉得维新变法乃是人心所向,同意维新,但她依然忧心如果变法改革在全国铺开,未免生乱。此时慈禧也老了,她一生经历过态度波折,真的有心在颐和园颐养天年了,便对李鸿章说:“变法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如找一个地方先试试。”
当时山东巡抚正好空缺,李鸿章便举荐李经述为山东巡抚,表示维新变法可以在一省先展开试点,以观后效。另外,推荐李经述去当山东巡抚,等于解除了李经述的水师提督和直隶提督的兵权,慈禧就不会再怀疑李经述拥兵自重。慈禧太后觉得李鸿章的建议正合自己的心意,点头表示支持,道:“中堂大人不愧是哀家的知心人,这样甚好!山东是孔孟之故乡,崇尚儒家甚矣,如山东可变,则全国可变矣。”
慈禧太后都点头了,李鸿章回见光绪皇帝,说太后同意先试一试。光绪皇帝很高兴,马上下旨,任命李经述为山东巡抚。
直隶提督的官在清代是武职从一品,而山东巡抚为正二品,为了不使李经述降级,光绪皇帝任命李经述为山东巡抚,外加右都御使衔,这样算级别不变。李鸿章将这大好消息告诉李经述:“你上奏朝廷立陈变法维新的折子,老夫已代呈,皇上看后,龙颜大悦,准备召见你。而且太后也支持此事。刚好山东巡抚空缺,家父已经举荐你为山东巡抚,明日你去宫中面见皇上,然后到颐和园太后处谢恩,不日即可赴任。”
李经述听到这“好消息”,心想看来历史上戊戌变法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康有为他们急于求成,提的建议又太激进务虚,李经述对就任山东巡抚一职并不很高兴,有些犹豫,因为在1892内忧外患之时,“枪杆子”肯定比较好用。去山东虽然是主政一省,但是中国的新兵没有完全练成,万一以后要与洋人开战,后果不堪设想。
李鸿章见李经述脸上并没有笑容,问道:“怎么,你不愿意?出京主政一方,那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很多人年过半百也没这样的机会,你年纪轻轻就能有这样的历练,乃是朝廷的恩典。况且维新变法之事,到了地方的广阔天地,才会有作为。你脑子里想的东西,到地方看能不能落地吧。”
李经述问李鸿章:“我督练直隶新军如此半途而废,恐怕会影响国家练兵大计。”
李鸿章道:“这个无妨,我从驻守山东的淮军中调出补充直隶即可。你可以把部分新军带往山东,一来继续督练,二来你首次出任地方大员,手中有军方便展开政务。”
李经述点点头,道:“直隶剩下的新军,谁来训练呢?”
李鸿章说:“这个朝廷自然会有安排。听说有人向兵部尚书荣禄举荐了袁世凯,让他回国练新兵。他在朝鲜也有练新军的经验。”
“啊?将袁世凯从朝鲜调回?谁推荐的他回国练兵?”李经述没想到袁世凯竟然还有这样的门路。
李鸿章回答说:“听人说是庆亲王推荐了袁世凯。”
李经述听说是庆亲王推荐袁世凯,心里明白了,袁世凯肯定给庆亲王送了不少钱呀,而且袁世凯给庆亲王的儿子载振送了女人,估计这时有了回报。看来钱和女人,在哪个社会都管用呀,以后还真不能小瞧了这个袁世凯,历史上他能当选民国大总统,必有过人之处呀。
相比陆军,李经述更关心北洋舰队,问李鸿章道:“那北洋水师提督一职,父亲准备让谁担任?北洋舰队对我们很重要,提督一职,不能不用自己人。”
李鸿章说:“这个当然,北洋水师提督一职,可暂由丁汝昌代理。”
李经述说:“恕孩儿直言,丁汝昌出身淮军,并非海军科班,专业知识不及留洋培训将领。邓世昌、刘步蟾等将领,他也未必指挥得动。”
李鸿章想了一会,道:“与北洋舰队科班出身将领相比,丁汝昌是资历最深、作战经验最丰富、战功最多的将领。没有他,其他人更难服众。放心,他只是代理。老夫估计皇上不会让你在山东呆得太久,到时候北洋舰队还是你来管理,我比较放心。”
李经述这才决定去山东历练。李鸿章催促说:“你赶紧好好准备,进宫面圣,皇上也饱读泰西变法之书,不要拿半桶水的东西糊弄他,另外,在太后面前谢恩,记得备一件重礼。去山东的人选,也要加快选定,不得马虎。”
李经述道:“放心,父亲大人,这就去准备。”
李经述正准备转身离开,李鸿章叫住了他,说:“你此去山东,刘坤一大人给你推荐了谭嗣同。他说谭嗣同自幼‘从名师,好西学’,也曾给刘大人提出过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等维新主张。此次上折,刘大人也有联署大名,你看是否有合适的位置给谭嗣同。”
李经述道:“刘大人主管户部时,就对北洋水师多有支持,谭嗣同也确实有维新思想和能力,一定委以重用。”
。。。
第107章 强国之梦()
一步。
两步。
三步。
去山东就任巡抚前,光绪皇帝召见,李经述第一次见皇帝,心里还是有点紧张的,就像是第一次新婚。虽然他也知道光绪皇帝也不过是一位二十一岁的年轻人,宫中的规矩和礼数,李鸿章还是对喜欢自由散漫的李经述强调了好几遍。当他的虎头官靴,啪啪踩在养心殿坚硬的玉石路面,跨过蠡斯门,走到第四步,就又把李鸿章强调的礼数回想了一遍,尽管当时他心里想,皇宫里的破规矩还真是多,不过去紫禁城里逛逛也不错。
李经述最终决定接受李鸿章的安排,去当山东巡抚,他也想去孔孟之乡试试新政,看看民主与自由能否在晚清的中国落地。毕竟民主也好,自由也罢,都是脑子里的路,总要在现实中走走,才会知道走不走得通!!
过了蠡斯门,李经述远远看见一座石头假山,假山下有一方亭,亭中立了一圆形石桌,四张石凳,光绪皇帝神情严肃地坐中间。
光绪皇帝就住在这养心殿里,这次召见李经述,因为帝师翁同龢的意见与阻挠,变成了非正式会面。
李经述抬头看看天,一丝丝静谧的白云幽幽浮在空中,感觉自己的心跳加速了。光绪皇帝撤掉了身边的内侍太监,方亭子里只剩下光绪皇帝和李经述两个人。
假山上的泉水汩汩流下,“咚咚”落到鹅卵石构筑的池中,水清澈得像一面镜子,光绪皇帝和李经述的身影在水里晃动。李经述一行完礼,光绪皇帝就迫不及待地问:“汝有何办法可以强国?”
这个问题,实在高度抽象,难以回答。
李经述立在光绪皇帝的面前,看了他一眼。光绪皇帝身材瘦小,显得黄龙袍宽大,他高挑的眉毛下,一双褐色的大眼睛,低垂着眼睑,生得大口薄唇,上唇较短,鼻梁很高——一副被称为“隆准”的高贵面相。但李经述知道,1892年的光绪,名为帝王,实为最高贵的囚徒,真正的内政大权,还在慈禧太后手里。
年轻的光绪皇帝看起来闷闷不乐,他的烦恼,还不只在与慈禧太后争权。他那其貌不扬的隆裕皇后,丑得让他心烦,他俩不只夜里的生活不协调,性格也相克,各闹各的犟脾气。但最痛苦的事,当着慈禧太后的面或在别人面前,还得装成像恩爱夫妻一样。虽然宫里还有一位珍妃可以说说心里话,但慈禧太后不允许他过多接触珍妃,还说得冠冕堂皇,要他多关心国事。
李经述深呼吸一口气,心想面对这样一个皇帝,要回答好如何强国这样高度抽象的问题,绝不能开门见山给他讲民主共和或君主立宪,而要讲究策略:光绪皇帝刚满二十一岁,长期住在紫禁城内,正处于爱做梦的年纪,要给他一个真实的梦境打动他,也就是说,要给他一个强国之梦,一个君临天下之梦!
李经述于是直视光绪皇帝的眼睛,漫不经心地说:“臣昨晚做了一个梦。”
光绪皇帝果然上钩,奇怪地问:“什么梦?”
李经述一笑,滔滔不绝讲起自己的梦和自己的梦想:“臣梦见皇上登上泰山之巅,鞭执天下,万邦来朝,泰西诚服,成为王中之王!臣梦见皇上指挥着千军万马,还有坚船利炮,将祖宗之土,北扩莫斯科,东到东京,西吞欧美大陆!臣梦见皇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四万万国人美其服,甘其食,乐其居,万世太平由皇上开启。”
其实,李经述自己的强国之梦,是想重做中国的大总统,用坚船利炮、潜艇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