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1879-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宣布他的老婆闵妃死于乱军之中!

    李熙躲在王宫的厕所里,原来搞不清楚谁叛乱,一看是亲爸爸回来了,又听说老婆死了,便赶紧请老爸重新回宫当摄政王,于是大院君的政变便成功了!

    当然,大院君的政变能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闵妃集团贪腐,闹得民怨沸腾——闵妃当政后,把她的穷亲戚闵台镐,闵谦镐等都拉到朝廷做大官,放眼望去朝鲜当官的大都信闵,现在傻兮兮的金三胖都没这么搞,这七大姑八大姨组成的外戚集团贪腐,比大院君当年还厉害,恶劣到买官卖官寻常事的程度!所以,如果反腐只是换一个人当官,**制度不改,还不如不换人,换个穷鬼,只会更贪!可怜朝鲜的老百姓,原以为换了一个当家的,从此就能吃上土豆烧牛肉,没想到日子依旧过得惨兮兮,到了易子相食的地步!

    李经述和袁世凯花了三天时间,听金允植讲完闵妃这漫长而狗血的家庭纠纷史,尽管金允植将闵妃说得楚楚可怜,说她雄才大略,遭到大院君顽固守旧势力反扑,李经述最后算是听明白了,搞了半天闵妃是亲日本的,日本人是大清国的敌人,大院君是闵妃的敌人,敌人的敌人,那就是朋友!

    本来大院君的政变,是朝鲜的家事,李鸿章本不想派人插手,但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大难不死,飘洋过海回东京汇报后,日本马上派出海陆军一千四百人,坐着刚从英国人那里买的军舰气势汹汹赶往朝鲜,要帮闵妃讨回公道!李鸿章特意嘱咐李经述,要迅速平定朝鲜内乱,不要给日本人插手的机会!

    于是,李经述和袁世凯一商量,拟定了一个作战计划,只等中国的兵轮到了汉城,便可一举平定兵乱!

    。。。

第十六章 汉城平乱() 
经过五天四夜的狂奔,中国的兵船先到了汉江边,当时天空下起了无边的暴雨,汉江上风高浪急。“威远”号、“泰安”号、“镇东”号都是三四百吨的小军舰,遇到大风浪,舰身剧烈摇晃,一个翻头大浪打来,甲板上的哨兵就会淋得如落汤鸡。有的淮兵脚跟没站稳,船体一晃身子就滚到船舷,差点就掉到汉江里!“日新”号虽然大点,但李经述也是抓紧了船上的铁环,才没有被风浪晃倒。

    战场上抢占先机很重要,按照李经述和袁世凯商量的方案,哪艘船先到江边就马上登陆,直奔景福宫平乱。但“威远”号、“泰安”号、“镇东”号先后到了,却没有登陆。原来,吴长庆心里有一些疑虑,不知道日本兵有没有先到汉城,万一日本兵先到了,在岸上设下埋伏,清军就自投罗网了。

    黄仕林和王得功分别在“泰安”号、“镇东”号上,见大帅吴长庆的“威远”号没动静,也不愿冒险登陆。李经述朝他们俩人大喊:“黄管带,王管带,登陆宜早不宜迟,一旦日本人到了,占领景福宫,制服大院君,就没大清国什么事了。你们前营和后营要是不敢上岸,就把船移开,我带中营的兄弟们先登陆了!”

    黄仕林摇摇头,回答说:“你想逞英雄你们就先登陆吧,我可不会拿兄弟们的性命开玩笑。”

    王得功也退缩,随声附和:“吴大帅都没有下令登陆,你要去送死,你就去吧。就算是头功,也要有命享才行,我们等风浪小一点了再登陆。”

    李经述心急如焚,即刻命令士兵们跟他登陆。考虑到这次登陆风险确实比较大,吴长庆下令,让淮军自愿选择上不上岸。让李经述比较尴尬的是,捻军平定后,庆字营的淮军,靠着李鸿章这棵大树,粮饷充足,偏于安逸,血性已经和吴长庆当年创建时不可同日而语,加上对李经述这高官二代的管带没信心,“日新”号约五百名淮军中,竟然没几个人主动表示跟李经述上岸平乱。

    李经述这时意识到,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光有先进的武器是不行的,还得有上下一心的思想,新式军队绝对不是新在武器上,而是战斗勇气上。

    就在这时,袁世凯从腰间拔出一把m1847式转轮手枪,这是老袁家的传家宝,是他的叔祖袁甲三当年在京城从洋人那里买的,他站出来说:“弟兄们,说实话,李大人和俺都没有十分的把握判断日本人有没有先到,但如果天下之事,都要等到有把握才去做,人还需要勇气做什么呢?李大人贵为中堂大人的嫡子,都有勇气去冒险,俺愿意誓死跟从!”

    袁世凯是吴长庆身边的“红人”,他这么一表态,跟袁世凯很熟的张謇也表示自己愿跟着李经述前去攻打景福宫,金允植也要求一起去朝鲜王宫。

    就在这时,汉江上的风浪小了一些,

    “日新”号战舰上的淮军先后有二百人跟着中营管带李经述迅速强行登陆,从汉城正南的崇礼门入城。后来的事实证明,李经述果断登陆是正确的,他们要是再晚一个时辰,日本的军队就到景福宫了。

    大清国是朝鲜的宗主国,大院君本来就是偏向大清国的,加上崇礼门的朝鲜守军一看李经述的两百多名淮军全副武装,手中的天龙步枪看起来很先进,而且还扛着一挺他们没见过的机关枪,不敢阻拦,连忙打开了城门。

    李经述骑在一匹鬃毛全黄的高头大马上,问守城的朝鲜军士:“日军有没有进城?”

    守城的朝鲜军士回答说:“没有见到日本兵!”

    李经述绷紧的神经才放松了一些,马上派人回汉江通知吴长庆的部队登陆,并且他要求朝鲜守军不要放日本人进城。然后,他们进了汉城,勒紧缰绳,狂踢马肚子,一路狂奔,朝景福宫进发!

    朝鲜王宫景福宫在汉城北部,依山而建,绵延的山脉像一卧倒的巨人,给不大的景福宫增添了气势。

    “驭!”一行淮军行进到离景福宫十里左右的山脚时,李经述突然勒住了战马,命令部队原地驻扎。

    金允植上前问道:“小将军为何突然停止不前,难道怕了大院君?大清国要是不制止大院君,他就会废掉大清册立的高宗,立他的庶长子李载宪为朝鲜国王。”

    李经述哈哈大笑,说:“现在大院君和闵妃,都想得到我大清国的支持,我想大院君应该是忠于我大清国的,如果我带二百淮军入朝鲜王宫,反而会引起他的怀疑和不满。不如带少量人马,前去诱他出宫擒之。”

    袁世凯点点头,表示同意,说:“我们此行主要目的,是防止日本人干涉,去多了人,的确容易弄巧成拙。”

    李经述的想法,不仅是阻止日本人,他要下一般很大的棋,把朝鲜收入囊中,作为今后自己从政的棋子,他回头对跟来的淮军说:“我将带二十个兄弟去见大院君,哪位兄弟不怕死的,出列!事后我将奏明吴大帅论功,最少赏银五十两。”

    “最少赏银五十两?”李经述身后的淮军听他这么一说,议论纷纷,心想这高官二代可真是出手阔绰!在晚清,士兵的地位连农民都不如,大多数人当兵都是生活所迫,老家一般都有老婆和孩子要养,五十两白银在当时为一个普通淮兵数月军饷。

    熟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除了袁世凯、唐绍仪等人,还有一位背着洋枪的中等个头的淮军站了出来,道:“我愿去!”

    李经述问:“家里可还有兄弟?”

    那中等个头的淮军回答说:“我是长子,家里还有一个弟弟。”

    “好,出列!”李经述说:“这次进朝鲜王国风险较大,家里有兄弟姐妹者优先出列,其余人等,驻守营地,等听到响枪的信号,你们就火速赶去景福宫北门。”

    就在这时,景福宫的勤政殿里,须发银白的大院君头戴凉帽,身穿宽松的摄政王官服,眼角深深的皱纹显示他没睡好,日军和清军赶往汉城的事在他的意料之中,日军肯定是帮闵妃的,他只能寻求宗主国中国的庇护,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大院君刚收到李经述带兵入城的消息,他们来干什么,大院君此刻心里没底,大清是朝鲜宗主国,朝鲜国王李熙是得到大清国皇帝册封的,绝对不会允许他私自废掉。而且闵妃的儿子已经得到光绪皇帝的册封,他们来也可能是帮闵妃的。

    大院君心想幸亏自己深谋远虑,到现在还没废掉高宗李熙,只要抛弃庶长子李载宪,他就能以平定哗变士兵的名义获得大清国的支持,但大院君望着眼前跟自己长得很像的爱子李载宪,抛弃他有点于心不忍,而且一旦朝鲜国王李熙把闵妃接回来,他们父子的处境就会很危险,于是大院君便跟李载宪商量对策。

    就在这时,勤政殿外的太监进来报告,大清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述已经带淮军到景福宫外了。

    大院君赶紧问:“他带来了多少兵?”

    太监回答说:“二十人。”

    大院君一听,人这么少,应该不是来攻打王宫的,便放心了,那李经述到底在搞什么鬼?太监呈送上一封信,说是李经述递交的。

    这封信是李经述口述,张謇书写的,字迹相当工整,文采飞扬,大意是说吴长庆已经带了两千淮军到了汉城,必定能摆平前来滋事的日军,清朝现在视大院君为朝鲜之主,所以淮军先来汉城见大院君,而没有去忠州见闵妃,这次李鸿章让自己的儿子作为特使,先来拜见大院君。

    大院君看了信,大喜,为了表示自己对大清国的忠心,准备亲自出宫,按最隆重的礼节迎接大清特使李经述。

    李载宪还不算笨,说:“父亲,人心隔肚皮,咱们还是先摸清李经述的底数比较好。”

    大院君点点头,便让儿子带二百御林军,随他一起出去见李经述。

    在景福宫的北门外,李经述离鞍下马,大院君满脸笑容地迎了上去,按照礼节客套地寒暄了几句,便迫不及待替自己的政变辩护:“前些日子兵乱,暴徒闯入王宫,王妃被杀害,祸及日本国使馆,不想被日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