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46年,忠格·巴哈杜尔·拉纳发动政变,杀害首相、将军、大臣400多人,夺得尼泊尔的军政实权,自封为首相,立苏伦德拉国王作为傀儡。从此拉纳家族世袭为首相,开始在尼泊尔实行军事统治。大权在握的拉纳在尼泊尔也进行了一些改革。1857年,他在印度人民大起义中向英国人提供了决定性的军事援助。为此,尼泊尔得以收回特莱平原地区。为了避免尼泊尔被殖民化,换取英国人长久的支持,拉纳家族允许英国人在尼泊尔招募廓尔喀雇佣军,这支军队后来成为了英印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在历次大战中为大英帝国立下汗马功劳。
忠格·巴哈杜尔·拉纳死后,拉纳家族内部为争夺首相职位发生内讧,直到1901年昌德拉·沙姆谢尔·拉纳继位。昌德拉对继位人普查。将其分作四档,确定了继位的顺序,使得家族内部纷争少了很多。他受到较高的教育,是第一个获得了学位的拉纳首相。所以他在尼泊尔对内实行了一些相对开明的政策,比如废除了奴隶制、兴建了尼泊尔第一所大学、向日本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开始了尼泊尔国语统一工作,并让人建造了一个发电站,为皇家宫殿照明,他对英国十分忠诚,得到英国的大力支持。
蔡锷了解了尼泊尔的历史,问叶孟新道:“这样看来,尼泊尔现在虽然是沙阿王朝,但是首相昌德拉·沙姆谢尔·拉纳执政,他比较亲近英国,而尼泊尔国王大权旁落?”
叶孟新点点头,回答说:“是的,将军,现年34岁的国王巴里斯威·比尔·比克拉姆·沙阿是个傀儡国王。一般只有重大祭祀活动才露面。首相昌德拉对英国人基本上是言听计从。”
蔡锷寻思尼泊尔已经进行了一些现代化的改革,又多崇山峻岭,不宜强攻,便问叶孟新道:“尼泊尔国王对中国的态度如何?”
叶孟新说:“尼泊尔国王倒是亲近中国。加德满都还有一个流传最广的传说,说远古时代,加德满都河谷是一个巨大的龙潭湖,人们为了生存,只得栖息在河谷两旁的高山上,行走十分不便。有一天。中国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路经这里,得知百姓疾苦。于是善心大发,挥起神剑,辟开一座大山,形成一个巨大的峡口,湖水沿峡谷倾泻而出,形成一个富饶的谷地。于是,百姓欢天喜地,来到谷地,修建房屋,定居下来,形成城市,这便是加德满都。人们为了感激文殊菩萨的恩德,便在斯瓦杨布山上修建了一座文殊菩萨庙,直到现在,每年二月,许多当地百姓满怀着虔诚的心情,来到文殊菩萨庙,敬献香火,顶礼膜拜。每当这个节日,国王也会祭拜文殊菩萨。”
蔡锷听到这个传说,面露微笑,说:“我以前只听说加德满都城里有很多寺庙,没想到还有文殊菩萨庙。”
叶孟生说:“尼泊尔的都城加德满是连接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交通要道。因此,印度教、佛教、喇嘛教三教汇聚于此,城内修建有大量的寺庙和佛塔。古赫什瓦里庙、贾格纳特寺、太后庙、湿婆神庙、塔莱珠女神庙、三界魔力寺、湿婆帕尔瓦蒂庙、文艺女神庙、黑天神庙、斯瓦扬布佛塔等,寺庙有2700多座,形成了寺庙多于住宅、佛像多于居民的独特景观,有‘寺庙之城’的称号。”
蔡锷问:“加德满都的气候怎么样?”
叶孟生回答说:“佛祖眷顾,终年阳光灿烂,绿树葱郁,鲜花盛开!”
“哦,那还不错。”蔡锷问:“当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叶孟生说:“这里的一大特点,是古庙里会栖居着猴子,多的有数百只。大小猴子整天围着寺庙里精美的石雕、尖塔、佛像嬉戏、晒太阳或玩耍。众多的庙宇夹杂在简陋的贫民区中。所以当地人说,这里是一个是遍布着红墙庙宇的宗教圣地,另一个是充斥着猴子、乞丐的混乱都市。”
蔡锷哈哈大笑,说:“猴子,这倒是有意思。我们说不定可以利用猴子来帮助我们实现军事目标。”
叶孟生点点头说:“尼泊尔人是对猴子没有警惕之心。就像印度人尊重牛一样,尼泊尔人尊重猴子。”
蔡锷重谢了叶孟新两兄弟,他和蒋百里商量,决定还是从尼泊尔国王入手,来挑起尼泊尔国王和首相之间的矛盾,这样中国的大军遇到的尼泊尔民众抵抗就会少很多。蔡锷下令,中国大军快速挺进加德满都谷地,另外,他派人去联络尼泊尔国王巴里斯威·比尔·比克拉姆·沙阿。
就在蔡锷的大军向尼泊尔首都急行军时,在尼泊尔的纳拉扬希蒂王宫,尼泊尔首相昌德拉·沙姆谢尔·拉纳坐立难安。
纳拉扬希蒂宫位于加德满都市中心,宫殿色调淡黄暗红相间,以高达数丈的银色镀锌铁栅栏为墙,宫顶为二重檐塔式镏金宝顶,门外四根大圆木柱支撑着铜质板瓦屋檐,圆柱下各置一口纯银大水瓮,雕梁画栋之上,遍布海螺、旗幡、莲花、水瓮、拂尘、御伞等象征吉祥的饰物,色彩绚丽,造型生动。宫内主要厅堂有觐见厅、御座厅和宴会厅。尼泊尔首相昌德拉·沙姆谢尔·拉纳就在二楼的御座厅和群臣们商议对策。
在御座厅,天花板上高悬两排铜链八角宫灯,墙上挂着沙阿王朝历代君主的巨幅画像,厅顶呈圆形辐射状,中央高悬水晶玻璃枝形吊灯,但厅中平台上的国王的金镂御座上,年轻的尼泊尔国王巴里斯威·比尔·比克拉姆·沙阿闭着眼睛,一言不发。
国王宝座旁设了一较小的御座,昌德拉·沙姆谢尔·拉纳就坐在小御座上。当时,昌德拉·沙姆谢尔·拉纳神色严肃,他从小御座上站起,握紧拳头,大声说:“现在,中华帝国的军队就快到逼近首都,为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必须和英国人并肩而战,战斗到底!”
下面的群臣窃窃私语,望着国王巴里斯威·比尔·比克拉姆·沙阿,希望国王表态。沙阿国王知道,这么大的事,他是不能轻易表态的,一旦说错话,自己家族的性命就难保了,他干脆靠在御座上,眯着眼睛,假装睡着了!
尼泊尔首相昌德拉·沙姆谢尔·拉纳见国王巴里斯威·比尔·比克拉姆·沙阿不说话,十分生气,不再给国王面子,当着群臣的面,指着墙上挂着的沙阿王朝历代君主巨幅画像斥责他:“王上,你倒是说句话呀,大敌当前,我们历代先王,可没有谁会像你这么不啃声的。”
。。。
。。。
第201章 战神蔡锷()
中国的军队打到尼泊尔首都附近,尼泊尔政府和皇室成员惊恐不已,在大殿商量对策。看小说到网沙阿国王听到首相昌德拉的训斥,这才睁开了眼睛,小声对说道:“国家大事,一向是首相您作主。你说战,就战吧。”
这时,国王的哥哥、尼泊尔的亲王巴里斯威·克里·比克拉姆·沙阿站了出来,表示反对和中国开战,他大声说:“王上,首相大人,请三思,万万战不得!中国人一向不好惹。历史上,我朝鼎盛时期,占领北印度大片土地,却无法北向**前进一步。我们国家,大部分时间由藏人统治或向中原称臣。连清朝的政府军都能轻易攻占我们的首都加德满都,屠城三日。这一次,英国人在**、不丹、锡金都大败。如果我们再站在英国人一边,恐怕有灭族之祸!”
此话一出,大殿里一片喧哗。几个胆大的群臣站出来开始附议,希望尼泊尔投降中国。尼泊尔首相昌德拉历来亲英,闻此大怒,指着亲王巴里斯威·克里·比克拉姆·沙阿大声骂道:“过去是过去。现在,我们有英勇善战的廓尔喀军人,怕什么?大敌当前,你竟然敢长他人威风,来人,拖出去关起来!”
这时,门外走进两个廓尔喀军人,他们个头不高,却很健硕,人手一把的廓尔喀军刀,硬是把尼泊尔亲王拖出了大殿,群臣们见亲王都被关起来,不敢多言,马上停止了议论。
首相昌德拉在尼泊尔施行军政,主要就是依仗廓尔喀军人。廓尔喀是尼泊尔中西部的一个县,这里也是沙阿王朝的诞生地。廓尔喀军人最早指来自该地区的尼泊尔士兵,他们身材短小,但骁勇过人、能征善战。他们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怕死,当地流传一位英军元帅对廓尔喀雇军人的评价:“如果一个人说不怕死,他要么在撒谎,要么是廓尔喀军人。”
在18世纪末起,英国将殖民战争逐渐从印度推到内陆小国尼泊尔。1813至1815年,3万装备了大炮洋枪的英印军队,与一万两千名完全没有现代武器的廓尔喀军人进行了长达两年血战,竟然没能完全征服他们,可见其战斗力。由于廓尔喀军人的勇猛善战,尼泊尔免于沦为英国殖民地。一位参加过廓尔喀战争的英军士兵在日记中写道:“我此生从未见过如此镇定和勇敢的对手,他们从不逃跑,从不畏惧死亡,即便他们战友的尸体已在身边堆积如山。”
不过,最终,尼泊尔政府屈辱求和,和英国签订了《塞格里条约》,尼泊尔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国土。戏剧性的一幕是,被廓尔喀军人折服的英国政府在《塞格里条约》中明确要求:“尼泊尔政府必须提供廓尔喀青年为英军服务。”
1885年,第一批廓尔喀军人奔赴印度。成为英属印军的一部分,到1909年,英国训练的廓尔喀雇佣军有3个廓尔喀步枪营,大约600人,是廓尔喀军人中的精华。在喜马拉雅山西部的山麓丘陵上,每年都会有一幕奇特的景象正在水流湍急的喀利根德格河附近上演:大约上万名17岁到22岁的尼泊尔男子浑身脱得只剩下内裤,排着队接受体格检查,然后经历持续3个月的“淘汰赛”,最后被选中加入英国的廓尔喀雇佣军。这支平均身高只有一米六的廓尔喀雇佣军深得英国王室的厚爱,经常参加他们的阅兵式和纪念活动。英军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廓尔喀营,还有一根引以为豪的两米长铜制“女王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