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1879-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这么贵?”施劳德震惊了,当时30万马克足够买一艘军舰了。

    “好东西嘛,当然贵了。”李经述道:“我们的外交副总长梁士诒已经去欧洲了,相信识货的人一定会买的。相比战争的胜利,这点钱不算什么啊。我是诚心诚意卖给德国人的,如果德国不买,梁总长就准备去伦敦试试,一定会有大买家啊。施先生去跟你们的政府做做工作,我们按照国际惯例,军火会给你百分之五的回扣。”

    德国驻华公使施劳德听李经述说有百分之五的回扣,很高兴去跟德国政府沟通,将坦克的性能详细告知了德**方和政府,让他们的高官意识到“坦克”在堑壕战中的巨大潜力。

    德国驻华公使施劳德接连给柏林发了三封电报,推销中国的这种“秘密武器”,其中一封发给了德国总参谋长施利芬。在卢森堡德军总部的施利芬接到德国驻华公使施劳德的电报,如获至宝。当德军和协约国的军队在西线陷入堑壕持久战时,德军中最着急的人,就是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因为德皇威廉二世经常到德军总部询问战况,他的露面让施利芬很头疼。德皇威廉二世每天总要询问德军胜利的消息,他这么心切想要德军取得胜利,是因为他想穿上最华丽的皇帝制服,到被德军占领的城市去阅兵。一听到德军失利的消息,德皇威廉二世就很沮丧,像是一个急躁的少年一样对施利芬大喊大叫,有时甚至想把施利芬的德军总参谋长职位给德国副总参谋长小毛奇,或者自己亲自指挥。

    当施利芬听说中国有一种专门针对堑壕战的秘密武器时,马上赶回到柏林,会见了正在柏林访问的中国外交副总长梁士诒一行。此时中国的驻德大使是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铨。他也一同参加了会见。按照李经述的电话指示,梁士诒和曾广铨明白了中国坦克出口的底价,两种型号的坦克价格分别为每辆28万马克和38万马克。

    。。。

    。。。

第220章 德国的大订单() 
李经述派外交副总长梁士诒到德国推销坦克,德国时任外交大臣的皮洛夫也参加了谈判,主要是就坦克的价格和坦克的技术转让展开讨论。会场上,中德外交成员经过一番客套的礼貌寒暄,很快就步入了正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首先发言,他说:“德意志帝国政府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希望不仅能从中国购买成品坦克,还能从贵国得到坦克相关的技术,这样德国可以购置大概五百辆左右的坦克。”

    梁士诒微笑着表态说:“人们都说德国人实干和认真,今天算是领略到了。我们可以提供相关技术,还有生产许可证,但条件是贵国政府不但需要提供一笔现金来购买成品坦克,并且,每辆坦克都要求收一笔专利费用,这条件不算过分吧?”

    专利,是中国人相对比较陌生的一种东西。但却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各国通行的发明人对发明创造享有的独有权力,即国家依法在一定时期内授予发明创造者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力。这个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发明创造和创新极为重要,很多国家专利意识淡漠,只顾眼前的蝇头微利,盗版模仿满天飞,最后毁坏的是一个国家的创造力,这是短期收益和长期受益的关系,就像网络小说读者看盗版和看正版一样。如果读者都看盗版,作者没有收益,就没有动力写出好作品回报读者,最后读者就都只能看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专利也一样,如果大家都去盗版和模仿,搞发明创造的人就没有创新动力了,长此以往,这样的社会创新氛围就败坏了。德国是一个传统上十分重视专利保护的国家,所以梁士诒提出要收专利费,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和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都觉得这是合理的,这一点两人都是倾向接受。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有点迫不及待让梁士诒报价,因为德军没有足够的战略物资打持久战,实在是耽搁不起时间。

    梁士诒说:“既然德国如此实诚,那我们中国也就不绕弯子了。如果订单在五百辆以上,我们考虑每一辆再收取十万马克的专利费,不过这次交易我们中国只收黄金。”

    当时一辆豪华汽车也就一万马克左右,中国一辆坦克的报价就达到三四十万银元,而且还有收十万马克的专利费,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觉得这价格实在有点高,至少比他心中预期的标准要高出四倍。于是,中德双方很快便争论了起来,梁士诒说中国的让步非常有限,因为现在规模化生产坦克还有困难,没办法批量生产,所以价格比较高,如果德国不买,他考虑到伦敦去碰碰运气。

    德国自开战以来,军费开支猛增,觉得坦克这价格实在太贵了,这也让谈判陷入了僵局,整场谈判一直谈了一个多星期,也没能谈出什么成果来。

    李经述接到梁士诒的电报,回电让他去伦敦访问,表面上去英国看看有没有坦克的订单,实际上是想刺激德国人。

    于是梁士诒便去了伦敦。伦敦当时处于一片雾霾当中,伸手不见五指。因为18世纪开始,英国借助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煤在燃烧时释放出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滚滚浓烟,成为了人们脑海中工业革命的象征,密密麻麻的烟囱不断排放着黑烟。也就是说。20世纪初的伦敦,是一座黑色的工业之都,辉煌却灰蒙蒙的。由煤炭支撑的工业革命,让伦敦城内遍布工厂。家庭也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伦敦上空笼罩,多天不散,高耸烟囱也成为了伦敦地标之一。在当时,伦敦的雾天一年可达七八十日,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霭呛人口鼻。伦敦寒冷漫长的冬季使得居民需要大量烧煤进行取暖,加之地理和气象因素,冬日的伦敦经常雾霾弥漫,数日不散。

    梁士诒一行在伦敦却受到了冷遇。英国陆军部根本没有意识到坦克的重要性,而且英国人认为自己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皇家海军,在大海战中能牢牢扼住德国人的咽喉,所以也根本不想花巨资到中国买坦克。梁士诒到了伦敦三天,英国政府只派出外交大臣格雷例行公事地和梁士诒见了一面。

    三天后,梁士诒给李经述发电报,说:“伦敦雾霾严重,鄙人身体不适,请求提前归国。”

    李经述回电让梁士诒先离开伦敦,在欧洲游历一个月,并说:“我相信坦克在欧洲战场,尤其是在堑壕战的威力将是很惊人的,如果德国人不买中国的坦克,这场战争德国人就输定了。过不了一个月,德国政府就会主动派人来找你下坦克订单。”

    果然,不久,德国总参谋长施利芬就派人来来约梁士诒重回柏林谈判。因为德军虽然在西线大败英法联军,占领了巴黎,在东线把俄国的军团彻底赶出了东普鲁士,但奥匈帝国的大军在塞尔维亚的战斗却并不顺利。

    康拉德将军是奥匈军队的指挥官,1906年他在王储斐迪南大公的推荐下任总参谋长,他在费迪南大公的催促下,派遣46万军队攻入塞尔维亚,开始惩罚塞尔维亚人之战,并且很快穿过塞尔维亚的平原。

    费迪南大公虽然从小在兵营里长大,但他对发动一场战争要比打一场战争更为擅长。费迪南在战前的计划,是派大军迅速击溃塞尔维亚的军队对那些缺乏火炮自动武器和运输工具的塞尔维亚军队,费迪南大公没有放在眼里,他估计奥匈帝国的军队很快能占领塞尔维亚的首都,为他的妻子索菲娅报仇。

    费迪南大公在维也纳市民的一片欢呼声中宣布出兵塞尔维亚,他显然过于自信,高估了奥军的战斗力,他以为拥有现代化重炮部队的奥军和德军一样勇猛凶悍。费迪南派波蒂奥雷克作为集团军司令去塞尔维亚战线,派康拉德作为指挥官去加利西亚抵抗俄军的攻击。

    波蒂奥雷克一直担心自己可能遭到塞尔维亚黑手党的暗杀,他知道那些黑手党成员,很多都是患肺痨病的塞尔维亚青年,他们反正就快要死了,活着的意义,就是发动暗杀,甚至自杀式袭击,所以波蒂奥雷克拒绝在军营里公开露面,而在远离战场的萨拉热窝遥控指挥军队。

    刚开始,面对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战争,东面的保加利亚保持中立。波蒂奥雷克的三个集团军只能在塞尔维亚的北部和西部边界进攻。而这两个方向,多瑙河萨瓦河和德里纳河成为天然的障碍,这些河流很浅,大型军舰根本派不上用场,只能用小船或木筏渡过。过了河,就是塞尔维亚山区,当时正是酷热的季节,蚊虫肆虐,毒蛇横行,环境恶劣。人很容易病倒。

    塞尔维亚指挥官是六十一岁的普特尼克将军,他是一员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有重病在身。在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开战前,他因病在奥匈帝国的巴特葛莱贝尔接受治疗,被费迪南大公的人抓获。普特尼克将军当时以为费迪南大公会处决了他,费迪南大公的手下也劝他不要放虎归山,没想到费迪南大公是个真正的贵族,他说:“我们是军人,我会送你回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的首都,战场上见分晓,我要亲自带着军队,到贝尔格莱德取你的头颅。”

    费迪南大公普特尼克不仅让他回国。还安排一专列送他回贝尔格莱德,六十一岁的普特尼克依然是卧床不起的病人,糟糕的身体状况,迫使他就在卧室里或火车上指挥对奥匈帝国的战役。

    刚开始,奥匈帝国的军队是四十万人左右,发动总攻时,奥匈帝国三个集团军大约九十万人,在数量上被大大超过的塞尔维亚的四十五万军队。塞尔维亚的军队只有野战部队24万,火炮才600门,而且多为小口径的火炮,他们也确实缺乏火炮自动武器和铁路运输,普特尼克将军便决定进行阻滞战斗,调动敌人在最有利于他自己的地形作战。不过塞尔维亚的军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