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书童应了一下,正要去办,这个时候赵普又道:“通知二公子,让他来书房见我。”
“是!”
书童离开后没多久,赵承煦便进了赵普书房,因为赵普是宰相的关系,赵承煦的家教还是很严的,进得书房,赵承煦道:“父亲大人叫孩儿来所为何事?”
赵普看了一眼自己的这个儿子,他长的很英俊,比他的几个儿子都要帅很多,因此他对这个儿子也是寄予了厚望的,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这个儿子跟秦康惠王赵德芳和柳味关系很好,赵德芳是当今圣上最宠爱的儿子,如果圣上不想履行金匮之盟,他要选太子的话,赵德芳当选太子的几率很大,自己的儿子跟赵德芳关系要好,无疑等于保住了一棵大树,就像自己当年保住了赵匡胤这棵大树一样。
“最近几天可有读书?”
赵承煦见自己的父亲只是要问自己的功课,心中顿时放松,回答也略随便了些:“回父亲大人,天天都有读的。”
“都读些什么?”
“《论语》”
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称,他的儿子自然知晓,因此《论语》是他是读的最多的,就怕那天自己的父亲考他有关《论语》的知识。
听到自己儿子这样说,赵普微微颔首,而后又道:“《论语》是不错的,要多读,也要常思才行,不过二月你就要参加科举,其他像诗、赋、论、策五道、《春秋》《礼记》的也要多看看。”
宋朝的科举要考很多项,其中诗、赋、论、策五道是最为重要的,再有就是默写《论语》中的经典句子、对《春秋》亦或者《礼记》笔答其中句子的经义。
这些考试项目中,诗、赋、论都是好办的,唯有策五道、《春秋》、《礼记》的墨义最难,赵承煦平日里也最不喜欢看这些理解这些,如今听自己父亲要自己多看《春秋》《礼记》,不由得头大,但他此时胆子还是有的,于是便浅笑道:“父亲大人,这些儿子都有看,不过以您的身份,要儿子中进士应该不难吧?”
赵普微一凝眉:“你是我赵普的儿子,圣上看在我的面子上,点你个进士自然不难,不过你早晚是要进入朝堂的,腹内没有那么多墨水怎么能行?是不是为父说的这些你没怎么看?”
赵承煦有些紧张的低下了头,赵普见此,神色稍松,道:“为父没有为难你的意思,你的诗、赋还是不错的,以后多看些策论便是,有了学识,为父也好在朝中为你打点。”
听得自己父亲这话,赵承煦心中顿喜:“孩儿明白,孩儿以后会更加努力的。”
赵普点点头,他对自己的这个儿子还是很满意的。
“去吧,告诉你姨娘,就说为父今晚不在家吃饭。”
第107章 帝王心术()
品茗居是京城一家有名的茶楼。
这里的茶从来都是好茶,而且这里招待的都是有身份的人。
身份,不是说有钱就有身份的。
有时你若没有身份,就算你再有钱,品茗居也是不招待的。
黄昏后,赵普进了品茗居,他一句话都没有说,便被里面的小厮令进了一雅间,而赵普也没有露出丝毫惊讶。
因为品茗居是赵普的产业,也是他赵普收集情报的地方。
赵普身为当朝宰相,自然需要知道很多的事情,可他不能像慕容博那样去开青楼,因为他不屑开,也觉得开青楼赚的钱是脏的,当然,最重要的是如果被人发现,他的一世名声就毁了。
可开茶楼就不同了,茶向来都是高雅的东西,就算有人知道赵普开茶楼,也不会对他有什么影响。
进得雅间,里面有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中年男子身材有些胖,但给人的感觉却很正气,那正气似乎让人看他一眼后,能忽视他的身材。
那人见到赵普后,连忙笑道:“赵老兄今天可来晚了。”
赵普浅笑:“让沈兄久等了,主要是来时考校了犬子的学问,故此才有所耽搁。”
“无妨,快请坐。”
两人以前经常在这里品茶聊天,沈义伦以为赵普今天找他来也是如此,因此在赵普说到考核赵承煦学问的时候,沈义伦也没有多想。
两人坐下后,又命人添茶,外加一些干果。
两人先各饮一口茶,对茶品评了一番又剥了几个干果来吃,直到这个时候,赵普才望着沈义伦问道:“其实今天叫沈兄来,是有事相商的。”
沈义伦微微一惊,平日里他们两人在一起喝茶,可从不谈论国事亦或者跟两人身法有所敏感的事情的,可赵普已是开口,他沈义伦自然不好拒绝,道:“赵兄想说什么?”
“沈兄是知道的,再过几天科举考试就要开始了,可朝廷还没有选出主考官。”
沈义伦一愣,道:“赵兄的意思是?”
“在下想请沈兄担当此重任。”
“这……”
沈义伦有些犹豫,他倒不是不想当,只是不明白赵普为何突然找上自己来当这个主考官。
“科举是为朝廷选拔人才的途径,可朝中有不少人却想以此来谋取门生,来壮大自己一派的声势,这对朝廷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沈兄一向不参与朝堂上的党派之争,在下思来想去,觉得只有沈兄最为合适。”
沈义伦听得这话,认为赵普这是为朝廷着想,他也是有心报国的人,如此便也不再犹豫,道:“赵兄为江山计,我沈义伦又怎能袖手?只是朝中多人都在争夺主考官这个位置,在下的资格怕也不够吧。”
“无妨,只要沈兄答应了,一切交给在下便是。”
赵普有心靠这次机会来给自己壮大声势,只是他对沈义伦是很了解的,自己若有拉拢之意,沈义伦必定不答应,他开口以江山社稷为重,沈义伦必定答应,只要沈义伦答应,那么一场春试下来,他沈义伦必定多不少门生,只要那些人先成了沈义伦的门生,那么以后赵普有的是机会拉拢沈义伦。
而赵普对朝廷的局势也极其了解,只要他开口,皇上必定会同意他的请求。
沈义伦见赵普都这样说了,也不再为此事操心,笑道:“好,好,既然如此,那在下静等便是,这茶好啊!”
“既然沈兄觉得茶好,那就多喝点,改明我命人给你送去一些。”
夜色深时,沈义伦才从品茗居离开,这个时候的寒风有些凝重,他刚坐上马车,便忍不住叹息了一声,像是自言自语道:“赵兄啊,赵兄,想不到你已位极人臣,却还想着揽权,如此行事,只怕物极必反啊!”
说着,沈义伦又是忍不住叹息一声,想来他虽不参与朝廷党派之争,可他毕竟是赵匡胤当年霸府幕僚,其才智与赵普也是不相上下,赵普心思,又怎瞒得过他?
………
正月十三,离上元节还有两天时间。
这天早朝,赵匡胤终于将挑选主考官的事情提上了议程。
科举考试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要先选主考官,然后从翰林院挑选出题的官员,出题的官员选定后就要被幽闭起来,直到考试结束才能够释放。
而考场一应事情都必须安排后,正月十三才选主考官,对整个朝堂来说,都是有些晚了的。
朝堂之上很安静,赵匡胤说完后,问道:“诸位爱卿觉得,何人可担此重任?”
朝堂官员相互张望,而后一名官员出列道:“圣上,微臣觉得翰林学士卢多逊卢大人很合适,卢大人学识渊博,能力不俗,定能完成这次科举相关事宜。”
这名官员站出来说完后,其他官员也纷纷站出来支持卢多逊,显然在此之前,卢多逊是跟他们打过招呼的。
这些官员说完,赵匡胤并未开口,只望着殿下众臣,这时,枢密院副使陈臣道:“圣上,微臣推荐参知政事薛居正,薛大人为我朝副宰相,对科举一事可谓是了然于胸的,有他住持此事,定能为我大宋选拔出可用之才。”
陈臣是陈舒的二叔,他心有大志,想要通过陈舒来掌控朝局,只是如今的他势力太过低微,在枢密院他是副使,必须听魏王的,而他私底下建立的苦寒社虽可用,但不成规模,因此此时的他才会依附魏王,而为了以后的大计,他让自己的三弟陈青当魏王的谋士。如此一来,魏王有什么行动也就在他的掌握之中了,而且他也多了一个选择,如果陈舒那边生不出皇子来,他还可以靠魏王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如此,魏王要他在朝堂上举荐薛居正,他自然也就得不遗余力的站出来帮忙了。
陈臣言罢,其他魏王这边的人自然纷纷站出来附议。
晋王站在一旁,表现的很是平静,这些情况都是苏另看早料到的,而他今天也无心争主考官的位置,因此他显得云淡风轻。
不过在魏王的人说完之后,他就不能再表现的淡然了,他必须站出来替宋琪说话。
本来,这事应该他晋王的人在朝堂上提出来的,可是苏另看说为了让圣上对他放松警惕,尽量不要让皇上知道他在朝中的势力分布,再者,那宋琪连翰林学士都不是,其他人站出来替他求主考官显然不可能得到重视,因此只有晋王亲自开口才行。
因此,在魏王的人说完后,晋王便站出来开口了。
“皇兄,臣弟举荐枢密直学士宋琪。”
听得晋王开口,众臣不由得一惊,就连赵匡胤也是一愣,因为他对这个枢密直学士宋琪根本一点印象没有,他甚至想问,我大宋朝有这号人吗?
不过赵匡胤忍住了,只问道:“枢密直学士,怕难担此重任吧?”
赵匡胤这么一说,其他各有支持的官员纷纷表示赞同。
“枢密直学士比翰林学士低,主考官怎能是枢密直学士?”
“没错,考试前三甲有入翰林的资格,难不成能让主考官还不如考生?”
众臣议论纷纷,在彼此利益前面,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