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伪科学种种 作者:马丁·加德纳-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⑺馗荷男睦硌Ъ颐堑难芯砍晒U庋男睦硌Ъ矣卸趴舜笱У脑忌颉だ骋虿┦亢团υ际辛⒀г旱募拥履伞つ啤N颐墙诒菊录凶胖靥致劾骋虻难芯浚诟璩匀涣ρ芯恳钥蒲ё鹧戏矫妫髁吮壤飞先魏稳硕家嗟墓ぷ鳌�


  应该不含糊地说,莱因即使在某种程度上和本书所谈的大多数人有稍许相似之处,但显然不是一位伪科学家。他是一个非常诚挚的人,他工作认真,能力高强,不能轻易地加以抹煞,应该得到比本书这种粗略研究更为严肃的对待。本书讨论他,只是因为他的研究成果作为现代心理学中一个引起争论的新的“异端”,吸引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还因为他是一位两可的科学家的极好的例子,他的研究不能说是一时的怪念头,然而,他却是远远地处在正统科学的外缘。


  美国的多数心理学家显然都有一种很大的非理性的成见,比如说,要比英国的大得多,他们甚至对超感官精神力的可能性也要反对。作者本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这种偏见。读者阅读莱因的具有高度说服力的著作时,必须意识到他本人具有强烈的信念,同理,读者在读本书下面的议论时,也必须意识到本书作者的成见。


  莱因博士1895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沃特卢,但是他的童年时期大部分是在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上度过的。他年轻时曾在海军陆战队服役两年,后来进入芝加哥大学,1922年毕业。他从芝加哥大学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并一度在西弗吉尼亚大学教植物学。青年时期他曾想当新教牧师。就在那几年当中,他的正统信念消失了,他开始向别的方面寻找支持力量,以维系他保持至今的广泛的宗教观点。


  正是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和他的妻子在二十年代初听了阿瑟·柯南道尔爵士关于唯灵论的演讲。这次演讲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莱因写道,“……很明显,如果柯南道尔所相信的东西中有几分真理的话,尽管在细节上可能误入歧途,那也自有其非凡的重要性。仅仅这种可能性就是我多年来最感振奋的思想。”


  这种感情促使莱因和他的妻子长时期埋头于唯灵论的著作与实践之中。“超自然探险”一词,就是莱因用来说明这种早期探索工作的。1927年,他成为杜克大学的一名助理研究员,在威廉·麦独孤教授(原为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教授)指导下从事各种超自然力的研究。1928年他加入杜克大学教师队伍,自1940年起担任该校心灵学实验室主任。


  莱因的第一份试验报告发表于1934年,题目是《超感官知觉》。其后又发表了《精神的新边疆》(1937)、《60年后的超感官知觉》(1940年与别人合著)、《精神王国》(1947)。①他自1937年起编辑《心灵学杂忐》,这或许是科学的超自然研究史上最重要的杂志,同时他还为一些通俗杂志写了大量文章。


  莱因在他的著作和文章中提出,超感官知觉(简称ESP,包括传心术和天眼通)已经由几百万次FSP纸牌实验证明,不存在任何怀疑的余地。这些纸牌上有5种容易辨别的符号,即正方形、圆圈、十字、星形和几条波浪线。通常使用时每副25张,每种符号5张。近年来,莱因已把他的注意力转向另一种所谓的Psi现象,他把这种现象叫做“心灵运动”,简称PK。这是精神控制物质的能力,例如借灵媒升空、信仰疗法、房中闹鬼等现象。让受试验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骰子的某一面上,用手摇或用机器掷骰子,让被试者集中精力于骰子的一面上。莱因声称骰子的这一面朝上的次数超过了机遇。


  莱因报告说,奇怪的是超感官知觉和心灵运动都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例如,被试者和纸牌隔开很远的距离,超感官知觉仍起作用。被试者在洗牌之前就能叫出纸牌的花色次序,叫做“预知”。莱因写道,“……不论被试者是叫现在打的纸牌次序还是叫将来要打的次序,得分记录没有明显的不同。”预知现象使莱因很感头痛,因为这就很难设计一次纯粹的传心试验。受试者不是传递试验者的思想,而可能是通过预知的超常视力“看见了”试验的最后结果!由于每次试验最后必须以某种方式列表显示,因而要排除预知作用自然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了。


  由于超自然现象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就不可能用任何已知的自然理论来解释它们。莱因说,这就导至这样一种观点:至少精神的一部分是脱离物质世界的。这一事实给予灵魂、自由意志和人死后灵魂存在这些信念以支持。此外,假如超感官知党和心灵运动存在,那么在唯灵论明显的骗局和假话后面,就证实有一种真理的坚实核心。比如,莱因认为灵媒、灵应盘操作者和扶乩发出的信息,常常就是靠传心术、天眼通和预知得到的。


  莱因的著作还支持一般人认为动物有超自然能力的这种信念。他在1951年6月的《美国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你的爱畜懂得你的思想吗?》。他这篇文章为上述观点提出了例证。莱因相信,弗吉尼亚州里士满有一匹名叫“女士”的专门用来窥测人意的马,就具有超自然的能力。他还讲到加利福尼亚有一只狗,嚎叫了一天,刚好在长滩发生地震时停止了嚎叫;还有一只大牧羊犬,在附近工厂爆炸炸死它主人之前钻到床下呜咽。莱因认为,在这两个例子中,狗对即将到来的事件具有预知为(参见他的文章《动物脑子的奥秘》,发表于1952年3月30日的《美国周刊》)。


  人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些惊人的报导呢?是莱因博士和他的同事们给超自然现象建立了一种合理的经验基础呢,还是以科学标准来衡量,他的研究大可怀疑呢?由于对他的研究成果有利的事例在他写的书籍和文章中比比皆是,而对他不利的事例则深藏在各种学术出版物中,因此本书将综合持怀疑态度的心理学家们提出的重要批评意见,加以概要介绍。


  对莱因最不利的事实是,能够证实他的实验结果的试验者,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和他一样强烈地相信超自然现象的人。持怀疑态度的心理学家们也作过几百次试验,而得到的结果是相反的。莱因把这一事实归因于试验者的态度对被试者有显着的影响。如果这位科学家不相信超自然能力,那就会扰乱受试者超自然能力的微妙工力。莱因的批评者指责他是在实验控制不严密的条件下进行试验的,而且只挑选了全部试验中的一个部分拿来发表。H。L。 肯归纳后一方面的批评(发表在1937年12月6日巴尔的摩《夕阳》报的一篇论述莱因的文章)说,“坦率地说,莱因教授是把那些猜牌连续走运的人分离出来,然后就引用那些好运气来证明他们具有神奇的能力……”


  这种所谓“选择”,并不是有意地进行的,而是微妙地、不自觉地进行的。举一个例子,让我们假定在一间教室里对100名学生进行测验,以便决定对哪些学生要进行复验。按照一般几率,这些学生当中大约有50人的成绩在平均数以上,50人的成绩在平均数以下。试验者断定,成绩好的人最可能有超自然能力,所以把他们叫去做进一步的试验。在第二次试验中,成绩低的人再次被淘汰,成绩高的人继续进行试验。最后,剩下一个人,他的成绩在连续6次或7次试验中都超过平均数。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例,这种情况是不大会有的,但是鉴于刚才描绘的选择过程,这样的情况却是意料之中的。


  一个能干的试验者自然不会象上面说的那样笨拙。这样举例不过是要说明选择的事是多么靠不住的。再举一个更好的例子,我们不妨设想全国有100位心理学教授读了莱因的著作,并决定分别对一个受试者进行试验。50位教授在分别进行的初试中没有发现超感官知觉,他们很可能感到沮丧而放弃试验,但是另外50位教授却受到鼓舞而继续试验下去。这50个人当中,更多的人在第二次试验以后又停止试验,而其余的人则将继续试验,因为他们试出了好的结果。最后,剩下了一位试验者,受试者在他面前连续作了6次或7次试验,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不论试验者还是被试者都不关心里外99次试验的情况,因而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错觉,以为超感官知觉是有作用的。出现这样情况的机缘本来是不大的。但是就全过程来说,这种机缘又是可能的(在爱尔兰抽彩获奖的机会甚至更少,但还是有人抽到了)。于是,试验者写了一份热情洋溢的报告,寄给莱因,莱因在他的杂志上把它发表了,读者因而有了强烈的印象。


  在这一点上,人们不免要问,“如果这位试验者继续在他的受试者身上试验下去,难道他不会失望吗?”回答是会的。不过,莱因又告诉我们,受试者在他们最初取得成功以后,他们的能力几乎总是明显地减退。此外,他写道,“……试验者一次成功之后,也可能会遭到失败。有这样的情况,一些研究工作者在一次或几次试验过程中,发现有超自然能力的证据,而在后来的试验中,即使在同样的试验条件下,也不会那么顺利。这种失败,……是由于丧失原先的好奇心和最初的热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它清楚地表明超自然现象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人们应该补充一句,从几率来考虑问题,失败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对个人的试验成绩碰巧好或不好时,莱因也有许多“脱身之计”,利用好的成绩来支持超感官知觉,而不是用另外的使它处于不利地位。比如受试者猜中的不是那张牌(称为“靶子”),而是猜了前一张牌。这种现象叫作“前移位”。或者,他可能猜了后一张纸牌,这叫作“后移位”。越感官知觉的这种移位,甚至可能发生在前两三张或后两三张牌上!很明显,如果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