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想象力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霍夫曼的早期代表作是《金罐》,收集在名为《卡罗特式的幻象篇》的短篇小说集中。它写一个与几个女儿同住在城边的老记录保管员林德荷尔特。林德荷尔特是古书和古文书和爱好者,同时又是埋头于自己的实验的博学的化学家。但在大学生昂则尔门看来,这位古文书狂无异是火的世界的帝王,其女儿们是闪着黄金的鳞甲而缠卷着树本的蛇身的妖精,他们家的庭园满栽着异国的花卉。大学生和老人的一个女儿结了婚,陪嫁的领地乃是充满了调和的光和美丽的亚特朗齐塔这个王国。作品充满了神秘感。他的《魔鬼的万灵药》更有一种神秘的恐怖气氛。在一个修道院里藏着一瓶密封的“魔鬼的万灵药,”它是圣安东尼的遗物。据说这种药有着不可思议的效果。一位教士喝了它变得口若悬河。教士梅达杜斯喝了此药,迷恋上了美人和尘世间的欢乐。逃离修道院后,在林子中把一男人推下了悬崖,于是大家便把他当成了这个已经丧身的伯爵。于是,梅达杜斯的自我,由于成为一种残酷而任性的偶然的玩物,被分解成奇形怪状的形体,无休止地漂浮在意外事端的大海上,这些意外事端像汹涌的波涛一样冲击着故事的主人公,使他再也没法找到自己。由于这种魔药,梅达杜斯犯下了一系列的罪恶,结果被关进了监狱。但后来他又被释放了。当他准备结婚,正在试穿新郎的服装时,却被窗外的吼叫声吸引了过去。他看见窗外的街道上有一辆囚车,而坐在囚车上的就是梅达杜斯的另一个自我。多么像梦中的场景!霍夫曼就是这样通过想象把自我分解得七零八落的。

  霍夫曼晚期的代表作《小查克斯》中的想象更是离奇古怪。侏儒小查克斯由一仙女赋予一种非凡的本领;凡是别人在他面前的所思、所讲和所做的一切优异言行都将归他所有。因此,他在优美、高尚、聪明人物的社会里,被当成了完善境界的模范。他越来越伟大,最后竟当上了国务总理,直到最后淹死在一个银质的汤盒里后,才结束了他那怪诞的一生。霍夫曼就是这样从人物身上抽去人物自身的一些品质,添加上他人的品质,把这个人物弄得面目全非。

  除此而外,霍夫曼的主要作品还有《慕尔猫的人生观》、《跳蚤师傅》、《堂兄弟和屋隅之窗》等。

  这些小说显示了霍夫曼与其他浪漫主义作家们的区别:他不是在现实生活以外创造幻境,而是深深地扎在现实生活中,当然,这里的现实生活都打上了怪诞的烙印,他认为,大多数人眼中的现实只是现实的外表,而在这现实的背后存在着一种可怖的力量,或美丽的世界。这个世界只有那些除了有普通感觉外,还有意识这第六感觉的浪漫气质的人才能看到。霍夫曼的这种充满了神秘恐怖和病态性质的主题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欧美作家,美国唯美主义作者王尔德、美国的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中都有霍夫曼的影子。

  丢失的影子——莎米索

  莎米索 (A· de Chamisso)是个法国贵族的儿子。 1718年生于香巴尼地方的蓬古城堡。他被恐怖统治赶出法国之后,来到德国,当了普鲁士王后路易莎的侍童,20岁时在普鲁士军队里当少尉。与霍夫曼相反,莎米索对于社交不太感兴趣,却崇拜自然。他那诚恳得有些笨拙的灵魂所渴望的只是在炎热的夏天,赤身裸体,嘴里衔着烟,在花园里溜哒。这一爱好促使他于1815年至1818年间参加了俄国探险队的环球航行,其结果是《环球旅行》和《一次保险旅行中的观感》的出版。

  莎米索的双重国籍,给他带来了精神痛苦,他曾报怨说:“我到哪儿都感到人地生疏,没有祖国,我不得不永远为此渴求。”又说“无论有无作为,我都是一样痛苦”。正是这种无根的心境产生了他的代表作《彼得·施莱米尔》。这是德国十九世纪最流行的小说之一。其情节的奇特与霍夫曼的小说不相上下。故事说的是彼得·施莱米尔把他的影子卖给魔鬼换取一个用之不竭的钱袋。因为没有了影子,遭来了孩子们的击打、老年人的咒骂。他非常后悔。当他再遇到魔鬼时,便要求他归还他的影子。但魔鬼却要拿走他的灵魂作交换,彼得不愿,把钱袋抛还给了魔鬼。后来,彼得获得一双奇特的靴子,逃脱了人们的责难,周游世界,重新获得了心灵的宁静。这就是莎米索与霍夫曼的不同之处。后者的人物自始至终都处于分裂的状态,而莎米索的人物虽然了一度迷失了自己,便最终却又找到了自我。原因就在于莎米索的人物就是自己心灵的反映。施莱米尔丢失的影子不就是莎米索丢失了的祖国吗?影子虽然虚无缥缈,却像祖国、故乡一样,是一个人的天然财富,是他与生俱来的所有物。因此,莎米索通过丢失自己影子的施莱米尔这一形象表现了他的全部悲哀,他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最后,莎米索也只得像施莱米尔那样由于年青时过错而被赶出了人类社会,却被抛进了自然的怀抱。地球成了他的一个茂盛的花园,研究成了生活的力量,知识成了生活的目标。

  这种丢失影子的主题在他的短篇 《失掉的镜像的故事》中又一次出现。故事的主人公把他的镜像留在意大利那个使他着迷的吉乌丽妲家里了,回到妻子身边时却没有了镜像,被儿子发现后,却说镜像只是一种幻觉,丢失了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自我观察会导致虚荣,分裂自我。莎米索沉醉在自我的分裂中,反而对于失去自我总有一种焦虑感。

  莎米索还写有许多抒情诗和叙事诗。在抒情诗方面,他继承了歌德的传统,同时因翻译法国平民诗人贝朗瑞的政治抒情诗,而反映了社会和政治。组诗 《妇女的爱情和妇女的生活》是他最成功的作品,这是一首骑士美人的恋歌。《朋古尔堡砦》是一首怀念儿童时代美丽的家园生活的诗篇。《生活的歌曲和景象》是一些民间歌谣。

  天才的自杀者——海因里希封·克莱斯特

  德国浪漫主义作家中,蒂克、诺瓦利斯·布伦塔诺和阿尔尼姆都曾写过戏剧。但蒂克关心的不是戏剧中的人物和行动,而是他所谓的那种“事件的氛围”,即独特的气味、音响和颜色等情调,描写人物时,也摆脱不了浪漫主义的神秘性。布伦塔诺和阿尔尼姆也是钻在宗教的神秘主义中而不能自拔,忘了戏剧的真实本质。因此,我们不把他们看成戏剧家。德国浪漫主义两个真正重要的戏剧家,是扎哈里亚斯·维尔纳和海因里希·封·克莱斯特。

  维尔纳是个纯粹的浪漫主义者,生于1768年,父亲是大学教授,而且担任戏剧审查官的职务。因此,扎哈里亚斯自小就在舞台边度过了许多时光,对舞台上的一切了如指掌。成年后,维尔纳一面沉溺于肉欲,一面又坠入宗教的神秘主义。因此,可以说维尔纳的作品是神秘主义文学的主要作表。他的《谷之子》写的是护法武士团的没落,《马丁·路德,或称有力的圣职授任礼》以宗教上的圣职授任礼为题材。

  克莱斯特是比维尔纳更杰出的戏剧家,与蒂克等人不同的是,克莱斯特的作品都非常热情、诚恳而又炽烈,又具有朴实无华的形式。海因里希·封·克莱斯特(Heinrich vonKleist)出生于贵族,是一个古普鲁士军官家庭的后裔,十几岁时便失去了双亲。他作为年青的候补士官,参加过一次远征,但不久就辞去军职去故乡法兰克福上大学,埋头研究哲学、数学和古代语言。后来又离开法兰克福,到柏林去深造。克莱斯特自小就对自己的事情具有孤注一掷的致命冲动;他的传记作者维尔布兰特描绘他的性格时说:“心灵上总有一种阴郁的不满,气质冷淡,为人孤僻傲世,想象活跃,惯于深思穷究,抓住苦恼不放,性情浮躁凌厉。”

  克莱斯特希望寻找一种东西,即真理。他把希望寄托于哲学,希望在哲学中找出那完整的真理,于是,他开始研究康德,但康德哲学却向他表明:我们一般不可能达到真理,根本无法知道自在之物是什么,我们只能按照感官告诉我们的样子来认识各种对象。也就是说,戴绿色眼镜人看到的一切东西是绿的,戴红色眼镜的人看到的一切东西是红的。克莱斯特一旦认识到对真理的认识简直不可能这一现实后,他便觉得仿佛最高的唯一目标已经破灭了,故而陷入了不可知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的泥淖之中。

  这种精神的崩溃把他引入了天主教徒的行列。现在他觉得什么地方也没有教堂那样令人感动,那儿有最崇高的音乐,加上其它的艺术,一起强烈的震撼着人的心灵。相形之下,我们的礼拜微不足道。因为它只诉诸冰冷的理智,而一次天主教的庆典则诉诸所有的感官,于是,他狂呼:“啊,给我一滴忘性吧,我将欣喜若狂地变成一个天主教徒。”为了结束这种心灵的痛苦,克莱斯特出去巴黎旅行。同时,他与未婚妻解除了婚约,完成了他早已开始的《洛贝尔·吉斯卡德》这一悲剧,克莱斯特创作这一悲剧意在与歌德一比高低。他早就扬言要把花冠从歌德这位大文豪的额上扯下来。因此,他凭借自己的想象,在这本书中描绘了一个伟人,洛贝尔·吉斯卡德这位伟大的冒险家正率领大军驻扎在君士坦丁堡城下,他立誓要占领这座城市。然而,命运却与他作对,他的军营里发生了瘟疫,吉斯卡德本人也染上了这种瘟疫,但骄傲的他却没有让任何人知道。

  他的帐蓬终于打开了,这个胸口发烧、喉头干渴、双手整夜都抬不起来的人却笔挺地、骄傲地走了出来,站在群众面前。他显得那么坚强、愉快而威武。这个必须承担厄运的人无疑就是克莱斯特自己,这样,他的描写就显得更加悲壮。

  克莱斯特的著名戏剧《洪堡王子》写的是年轻的骑兵将领违犯了纪律,他采取军令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