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想象力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位青年到30岁时放弃了绘画,继而进行文学创作。而他那部成名剧《欧那尼》,就在这个剧上演之前,戈帝叶就曾与几个朋友去拜访了雨果。雨果的平易人使戈蒂叶大吃一惊。从这一刻起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他都是雨果至死不渝的信徒,热情洋溢的赞美者,感恩戴德的弟子,不倦不休的歌颂者。雨果是他内心里的巨匠和大师。

  如果说雨果是他文学上的引路人,就像见雅特里斯是坦丁的引路人一样,造成他早期性格发展的却是法国文学史上的拉伯雷和魏容。他喜欢魏容在色彩上的绚丽多姿和拉伯雷的丰富充盈。在拉丁文学中,他挑选的是些颓废派的诗人和散文家,如四世纪的罗马诗人克劳地安;二世纪的罗马小说家阿普利乌;因政治原因而自杀的尼禄皇帝的宠臣兼讽刺作家皮特罗尼乌斯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喜欢特殊、警奇、打破常规的东西。这就解释了他那本优秀评论集《畸人集》的来历。他说他要为一小群诗人正名,为他们申辩。那怕这些诗人的作品多么低级趣味,为了表示对循规蹈矩的诗人的厌恶,他仍然把这些面容陌生、鬼头鬼脑的诗人搜寻出来。

  戈蒂叶虽然作为抒情诗人而初露锋芒,但他最早的作品却是1835年发表的小说《莫班小姐》。这部小说也像雨果的《克伦威尔》那样,由于其序言而受到世人的赞赏,作品本身倒无足轻重了。戈蒂叶在这部小说的序言中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这是戈蒂叶的座右铭。他认为艺术本身就是终点和目的。他将为艺术本身而爱艺术。换言之,艺术可以不顾及任何道德,他认为人生和艺术对于道德是处于截然不同的关系之中。他慷慨激昂地向那些功利主义的批评家大声疾呼:“不,傻瓜,不!你们这些白痴和患甲状腺肿的病夫,一本书决不是一碗浓汤,一部小说不是一双没有缝好的鞋子,一首十四行诗不是不断喷水的喷射器,一出戏剧不是一条铁道,一切东西本质上都是使人得到教养的。”

  在这之前,他还写有《年轻的法兰西》和《可笑的女才子》。1852年出版的《珐琅与雕玉》这卷短诗集为他奠定了抒情诗人的地位。他在这首诗中歌唱人生的欢乐,赞颂色彩、歌曲和诗文,如《放荡》一诗。他也再现情侣们的亲密接触所能产生的那种朴素、近乎肉感的幸福感觉,如《五月的曙光》。

  《自命不凡》表现了青春力量和寻欢作乐的气焰。前两节写道:

  我年轻:我的血管里充满鲜红的血。

  我的头发是黑玉,我的目光是火焰。

  我深深的胸腔里没有砂砾,没有浓痰,我深深地呼吸着天空的气息,上帝的气息。

  随着从波希米亚吹来的变幻莫测的风,没有计算,我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脸色苍白的曙光常常发现我,揭开天鹅绒的假面,躺在酒瓶中间。

  《艺术》是这本诗集的最后一首诗。就语言而论,这是一篇足令后世称羡的艺术珍品;其中体现了他那精雕细琢的艺术见解,他置艺术于一切之上,是唯一的不受时间腐蚀的东西:

  一切消逝了。——雄伟的艺术

  巍然而独存。

  半身雕像

  比城市更长生。

  ……

  神祗们自己也将消亡,然而至高无上的诗篇,永留人间,比青铜更有力量。

  他曾对泰纳说:“诗中的感情……那是无关宏旨的东西。绚丽辉煌的词句、音韵和节奏——这些才是诗,诗不证明什么,也不叙述什么……除了词藻而外,没有别的。”戈蒂叶爱好的只有形式而非思想内容。而这本诗集无非是他早在《莫班小姐》的序言中所阐述的为艺术而艺术理论的体现。

  《弗拉卡斯船长》是戈带叶青年时代开始构思、上了年纪后才动手写的一部小说。第一章题名为《悲惨宅第》,第二章题名为 《雪的印象》。这是写的一批游泳艺人的生活,他们在路易十三时代的房子里进行晚餐,以及驱车穿过雪原的经历。这部小说拥有广泛的读者。

  无论在诗歌方面还是在散文方面,戈蒂叶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后世的许多文人都是他的追随者,其中有我们熟悉的波德莱尔,也有我们不太熟悉的圣维克多、李斯尔等。他们不是继承了他的形式感和色彩感,就是继承了他对热情的偏爱或他那无懈可击的韵律和节奏。他对语言的运用甚至受到同时代人的称赞,圣佩甫说:“自从有了戈蒂叶,法国语言中就再也不存在‘不可表达’这个单词了。”

  第十个文艺女神——圣佩甫

  迄今,我们介绍的作家不是诗人,就是小说家。或是戏剧家。最后我将以圣佩甫这位法国批评家结束这一章的介绍。这是个划时代的批评家,由他开创了一个体系,奠定了一门新的艺术。因为现代文艺批评在他以前是并不存在的。他完全改造了文艺批评。

  这个后来被德国历史学家称为一代宗师的圣佩甫 (Chailes AugustinSainte—Beuve)出生于 1804年 12月 23日。其父亲是个精明的政府官员。是个很有教养的绅士,当他父亲与母亲结婚时,前者已经进入不惑之年了,其母亲当时也近40了。父亲在他来到这个世界的前两个月就去世了。老圣佩甫对各种文学都感兴趣,而对于诗的兴趣尤浓。他遗留下来的书本上写满了注释和评语。可见,圣佩甫的批评性的沉思性格显然是从他父亲那儿继承了下来的。他的母亲是英国人,从小就教他学习英语,为他对英国文学产生兴趣打下了基础。

  这个从未见过自己父亲的青年生性郁郁寡欢,少年老成。由于家庭的影响,他从十几岁起就有一种令人吃惊的宗教虔诚,时刻思考着宗教上的疑问和神学问题。但上大学后,他接触到了一些十八世纪的哲学家和感觉论哲学,他们的吸引使他从神学的宫殿钻了出来。但他一直未完全失去对宗教的热情。同时,他对历史和语言也很感兴趣。这样一个文学爱好者却决定去学医。在19岁到23岁这4年之间,他钻研普通生理学和解剖学。

  这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其貌不扬,而且贫穷。有一个与体失去比例的大头颅。那双明亮的眼睛既大又深邃,时而流露出千百种疑问,时而表现出一种梦幻式迷人的憧憬。然而,在他身上更突出的是一种梦幻的、诗意的想象力以及一种柔和的忧郁气质。而这却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不可少的气质。

  早在1827年,圣佩甫就在当时的《寰球报》上发表了两篇评论雨果的《颂歌和民谣》的文章,因而得以与这位大文豪相识。这天,圣佩甫前去雨果的宅邸拜访,恰巧碰到他与他的妻子艾德娜正在用餐。这两个人将在他未来的生活中起着重大的影响。随后,圣佩甫甚至形成了去圣母院路拜访这一家的习惯,有时甚至一天要造访两次。有时他发现雨果夫人独自站在花园的小木桥旁出神,露出抑郁的神态。他们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在圣佩甫的想象中,艾德娜就是他理想中的情人。他在《爱情之书》中曾经描述过他与雨果夫人的关系。

  1829年圣佩甫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抒情作品《约瑟·路洛姆诗集》。这是一部构思奇巧、字斟句酌的集子,在当时的诗界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圣佩甫假称这是一本由一个死于肺病的年轻医学生所写。但诗人在序言中却毫无保留地描述了他自己的生活。约瑟是个贫穷但有才华的青年,他对人类的苦难怀有无尽的同情。他的性格是一个哲学家、理想主义者的性格,怀疑一切,同时又醉心于低级的放荡。圣佩甫在选材上别具一格。这可归因于他当时所加入的诗人和画家结成的兄弟情谊的小团体这一事实。他赞美这些成员,对他们推崇备至。

  接着的几年,他又发表了《安慰集》、《逸乐》以及《波尔·罗雅尔》的前两卷。这些作品是作者极富感情的产物。《安慰集》虽说是呈现给雨果的,实际上是献给雨果夫人的。小说《逸乐》中阿莫里和著名政治家库阿恩先生及其夫人的关系,也是影射他与雨果一家的关系的。这本小说冗长不堪,但不失为一篇细致而深刻的心理研究。它属于卢梭式的忏悔之作。但在风格上要比后者具有更鲜明的人物个性。它处理的是一个追求享乐的放荡青年的生平事迹。主人公阿莫里和三个妇女密切交往过。一个是他的老师兼上级的妻子,他深深地爱她,同时又不让她知道这件事。第二个女人是他的未婚妻,他们订了婚,但是为了第一个而放弃了她。同时他又不知不觉和第三个女人发展了亲密的情谊,对于她,他时而热情地崇拜,时而又用残酷的冷漠来折磨。阿莫里本来是个胸怀大志,孜孜不倦的青年,却由于这些爱情纠葛,他那过人的才华枯萎了。最后,除了罗马天主教会这块庇护地外,他简直毫无希望可言了。这就是以一个教士忏悔的形式自述他的青年时代的小说。作者在这里对自我灵魂的反省预示了未来的创作倾向。同时他对女性性格的洞悉又是独特的、成功的。瞧瞧他那敏锐的观察和动人的感想吧:“青年人天生是多么忘恩负义呀!凡不是由他自己赋予他的一切,他都轻蔑地弃若敝展。他只受自己形成的束缚的拘束,他要求自己选择的朋友,也仅仅是为了自己,他肯定在他灵魂里蕴藏着足以收买人心的宝藏。足以使这些心灵开花结果的生机。因之,我们看见他对于昨天还不认识的朋友,不惜以生命相交,对于几乎全陌生的女性,宣誓永恒的忠诚。”

  圣佩甫的最后一本诗集叫做《八月的思念》。他在这本诗集中也表现了显著的独创精神。它体现了英国湖畔派诗人单纯肃穆的风格。如那首《致伯爵夫人》以及《小学教师约翰先生》后面的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贫穷的乡村小学教师。他在孤儿院里长大,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亲是谁。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