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想象力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四个星期的极度痛苦之后,1921年1月23日下午4点安息和睡眠,顺从命运与心灵平静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这位英国诗坛上的英才在异国他乡溘然辞世。这位年仅25岁的诗人的名字经雪莱的神笔一挥,从此永垂不朽。

  济慈的诗歌是英国浪漫主义最芬芳的花朵。在他的作品里,散发出一种浓浓的感觉主义,即,诗人对外部世界美的印象特别敏锐的感受力在文学上反映,这种反映不仅有男女爱情,而是有拥抱世界中的一切万物的倾向。原因是济慈比其他的浪漫主义诗人更具有诗人气质。他在作品中很少考虑思想原则,没有什么爱国主义的宣扬,也没有拜伦、雪莱所追求的自由和呐喊。他的诗是纯艺术的,想象力是唯一的源泉。他的格言就表明了这一点。他常说:诗人应该无原则,无道德观念,无自我。换言之,真正的诗人既享受阳光也欣赏阴影,就像莎士比亚既塑造了伊阿古这样十恶不赦的恶人,也塑造了贞洁的伊莫根一样。

  本着这种原则,他在作品中表现了对各种感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所具有的极敏锐的感受力。他长于描写一切不同种类的声音、气息、味道和触觉。在这方面,他具有一个令任何最伟大的诗人都感到嫉羡的丰富多彩的语言宝库。他具有再现自然美丽特殊禀赋。而且,再现自然美从一开始就是他追求的目标。这一点可从济慈所崇拜的诗人中看出。

  济慈厌恶矫揉造作的古典派,而对斯宾塞却崇拜得五体投地,早在1814年,他就写了一首名为《仿斯宾塞》的诗。斯宾塞给济慈许多东西;九行体的格式、优美的音调、神话、典故、通过文学想象力构筑起来的浪漫世界。在济慈写给他初期的诗人朋友李·亨特的名叫《作于李·亨特先生出狱之日》的诗中,他又提到斯宾塞和弥尔顿:

  闯入斯宾塞的殿堂和园林

  要摘着鲜花,又同有胆略的弥尔顿

  驰骋于太空之中,接着他的天才

  快乐地飞进他独自的境界。

  谁能损害他的名誉,当你

  早已死去,连同你的爪牙一群?

  如果说上两位英国大师给予济慈以形式,那么,神奇的古希腊文明却给了他以灵感。他曾一度与他的朋友查理士·考登·克拉克夜读十六世纪诗人乔治·查浦曼所译的荷马史诗,两人越读越兴奋,读了一个通宵,清晨才散。但等克拉克稍事休息,十点钟起来吃早饭时,发现桌上放着一个信封,里面装着那首后来成为英国十四行诗中的佳作《初读查浦曼译荷马有感:》

  我游历了很多金色的国度,看过不少好的城邦和王国,还有多少西方的海岛,歌者

  都已使他们向阿波罗臣服。

  我常听到有一境域,广阔无垠,智慧的荷马在那里称王,我从未领略它们的纯净、安详,直到我听见查浦曼的声音

  无畏而高昂。于是,我的情感

  有如现象家发现了新的星座,或者像考蒂兹,以鹰隼的眼

  凝视着太平洋,而他的同伴,在惊讶的揣测中彼此观看,尽站在达利安高峰上,沉默。

  诗人通过在诗的王国中畅游,以一个诗人的全部活力和敏感,来感受查浦曼雄迈的风格,渐渐地,他的诗的风格走向成熟,开始写更长一些的诗体。《我踮脚站在小山之上》就是一首200多行的长诗。在这首诗中,作者探讨了诗与自然的关系。他写道:

  是什么使诗人和智者写作

  如不是自然之光的美丽天国?

  从一句诗的从容大度,我们看得出山上松树的摆舞,听一个故事讲得圆满到底,我们感到了山楂地的荫庇。

  诗人把诗艺和景物联结了起来,他还谈到了神话在诗里的作用。最后的结论是灵感来自生活,而诗又给生活以慰藉。不过诗人不能局限于生活中,因为他常常“被高举到世界之外”“打破了我们人间的铁栏/进入到一个奇幻的世界”。

  另一首诗名叫《睡与诗的关系》,还不如说探讨了济慈自己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像样的诗人。诗人一方面十分爱好优美、和谐的大自然,另一方面,他又想与它们告别,超越他们,进入人类心中的“痛苦和冲突”。

  1817年4月始,济慈开始写他最长的诗,即《恩狄米昂》。恩狄米昂(Endymion)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一个英雄的牧童。为月神所爱,众神之王宙斯允许他永保美貌,条件是他必须永远睡着。而济慈诗中的恩狄米昂却是一个忧郁的探索者。他之所以忧郁是因为他在梦中热爱他的美丽的月神,因而尝到了一种“与宇宙精质结成友伴”的高度快乐。醒来后,便感到人间的一切都是如此无聊。为了寻回这个梦,他下地狱,入海底,最后遇到的却是一位印度女郎。正当他打算放弃他的追求,甘于在人世生活时,印度女郎摇身变成了他日夜追求的月亮女神。原来这就是他的恋人。于是两人挽手而去,再无踪迹。

  济慈曾说,一首长诗可以“考验创造力”。他认为创造力是诗歌的北极星,犹如幻想是他的帆,想象是它的舵一样。而《恩狄米昂》正是那想象力的结果。长诗以这样一句名言开始:

  美丽的东西是永恒的欢乐

  它的美随时而增,它永远不会

  化为无物。

  诗人一开头就表明人的灵魂对美的追求:梦幻之美、爱情之美、青年男女之美以及大自然的美。

  然而,这种美的追求却遭到了保守的人物的攻击。一位署名为K的人在《勃腊克武特》这季刊上发表评论说:作一个挨饿的药剂师比做一个挨饿的诗人要强得多,明智得多。所以,约翰先生,还是回到你的药店去吧。回到膏药、药丸和油膏盒去吧。只不过,看在上帝的面上,下药时可不要像写诗那样大用其止痛剂和催眠药。

  这种恶毒的攻击没有使诗人气馁,反而促使他对自己的创作作了深刻的反思。1818年始,他不仅没有回到药罐中去,反而佳作不断出现。在短诗有

  《再读“李尔王”有感》、《每当我害怕》、《灿烂的星》。这后一首诗是写给他那恋人的:

  灿烂的星!我祈求像你那样坚定——

  但我不愿意高悬高空,独自

  辉映,并且永恒地睁着眼睛,像自然间耐心的,不眠的隐士,不断望着海涛,那大地的神父,用圣水冲洗人所卜居的岸沿,或者注视飘飞的白雪,像面幕,灿烂,轻盈、覆盖着洼地和高山——

  呵,不——我只愿坚定不移地以头枕在爱人酥软的胸脯上,永远感到它舒缓的降落、升起;

  而醒来,心里充满甜蜜的激荡,不断、不断听着她细腻的呼吸,就这样永生——或昏迷地死去。

  其次,他还写了更多的叙事诗:《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夕》、《莱米亚》。《伊莎贝拉》是一首无论在情节安排,还是语言运用以及人物描写,充分体现了济慈的独特风格的长诗。这首诗是根据薄伽丘的《十日谈》中第四日第五篇故事写的,主要情节是两兄弟发现他们的妹妹同一个他们所雇用的管事恋爱后,将他秘密杀死了。妹妹后来找到了自己爱人的尸体,并将他的头取下埋在一个花盆里,上面种一株紫苏花,每天用眼泪浇灌,但不久被她的哥哥发现,结果花盆被偷走,姑娘也因心碎而死。诗中写道:

  从此,她忘了日夜和星星

  从此,她忘了树梢上的春天,她忘了流水潺潺的山谷,也忘了冷峭的秋风飞旋;

  她不再知道白天几时消逝,也看不见晨光升起:只不断

  静静地望着她甜蜜的紫苏,并且把泪水滴滴向它灌注。

  而《圣亚尼节前夕》更是一首庆功的诗。这也是根据一个民间传说而描述的罗米欧和朱丽叶式的故事,传说,圣亚瓦是罗马少女,于14岁时以身殉基督教。为纪念她而有圣亚尼节,定在每年1月20日。传说少女如果在这个节日的前夕祈祷,便可以梦见未来的丈夫。济慈诗中的少女是梅德琳,在这一天,她的乳媪告诉她说:

  在圣亚尼节的前夕,姑娘们都能看到恋人的影像,只要她们遵守正确的仪式,在甜蜜的午夜,她们的情郎,就会在梦中对他们情话绵绵,她们必须不吃晚餐就上床,将百合似的玉体仰卧朝天,不准斜视或后顾,只面对天堂,只对上天默念她们的一切愿望。

  少女梅德琳匆匆地从晚会上回到了自己的闺房,打算按照乳媪说的去祈祷,看看是否会看见自己未来丈夫模样与自己已经偷偷相爱的邻家仇人的波菲罗一样。这晚,热烈地爱着梅德琳的波菲罗在乳媪的帮助下早已藏在自己心爱人的闺房的壁橱里。等梅德琳入睡以后,波菲罗走了出来,先是端详着月光下她的睡姿,后来拿起她的琵琶弹起了普罗旺斯的哀曲《无情的妖女》。梅德琳醒来,为梦中“纯净的欢愉”的消失而流泪。但她对他的爱人说:

  爱,别离开我,使我一生难过,要是你死了,我岂不永远漂泊?

  于是故事达到顶点:

  听了这情意绵绵的话,他立刻

  站起身,已经不是一个凡人,而像是由云雾飘起,远远沉没

  在那紫红的无际的一颗星。

  他已融进了她的梦,好似玫瑰

  把它的香味与紫罗兰交融——

  便这时,西北风在猛烈地吹,刺骨的冰雪敲打窗户,给恋人

  提出警告:节夕的月亮已经下沉。

  最后,这一对恋人不顾外面刺骨的寒风,也不顾及家里人的反对,朝着他们的幸福奔去:

  于是他们逃了:阿,在那远古,这一对情人逃奔到风雪中。

  这首诗在格律上,济慈采用的是十七世纪后半叶德莱顿式的双韵体,由于这一诗体讲究的是对仗效果,很适合于煊染气氛。济慈的叙事能力在此得到了充分的施展。

  济慈还有一个宏愿,即成为一个伟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