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孰〃字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示选择的;这时,它就和〃谁〃字没有分别了。相反地,〃何〃字也偶然可以表示选择。例如: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於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前面三个例子都可以换用〃谁〃字,最后一个例子似乎应该用〃孰〃字,但是〃孰〃字一般不用作直接宾语,所以用〃何〃字了。
古书上常常见到〃孰与〃二字连用,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例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同上)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种〃孰与〃和《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里的〃孰与〃不同。第一个例子是说〃我与城北徐公孰美〃,第二个例子含有〃救赵与勿救孰得孰失〃的意思。第三个例子是说〃您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较,谁强谁弱?〃
〃何〃字和现代汉语的〃什么〃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例如:
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齐策)
门人问曰:〃何谓也?〃(论语·里仁)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谁〃〃何〃都可以用作定语(〃孰〃字不能),但是〃谁〃字后面一般用〃之〃字,〃何〃字后面不能用〃之〃字。例如: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
〃何〃字又可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先生坐,何至於此?(战国策·魏策)当它用作状语的时候,被修饰的不一定是及物动词,有时候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例如:
吾何快於是?(孟子·梁惠王上)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战国策·齐策)
(2)安,恶,焉,胡,奚,曷
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用作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和状语,用作状语要比用作宾语常见。先看用作宾语的例子: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於一。〃(同上)
(〃恶乎〃等於说〃於何〃。)
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
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
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战国策·赵策)
〃途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荀子·性恶)〃安〃〃恶〃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以译成〃哪里〃;〃胡〃〃奚〃〃曷〃和〃何〃字相当,可以译成〃什么〃。作为宾语,〃恶〃字只用於〃恶在〃〃恶乎〃,而很少用在其他动词和介词前面。
再看用作状语的例子:
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战国策·赵策)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同上)
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同上)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天曷不降威?(尚书·商书·西伯戡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作为状语,〃安〃〃恶〃〃焉〃一般表示反问,可以译成〃哪里〃〃怎么〃;〃胡〃〃奚〃〃曷〃一般询问原因,可以译成〃为什么〃;但是最后一个例子里的〃曷〃字是询问未来的时间的,这种用法是《诗经》语法的特点之一,别的古书上很少见到。此外,〃曷〃字用作状语时,和〃盍〃字相通,表示〃何不〃的意思,这里不详细叙述了。
(二)疑问语气词
(1)乎,诸
疑问语气词〃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乎〃字译成现代汉语,有时要译成〃吗〃,有时要译成〃呢〃,这要看它用在什么样的疑问句里。在是非问句里,发问的人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字,这种〃乎〃字要译成〃吗〃。例如: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战国策·齐策)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卫灵公)
许子冠乎?(孟子·滕文公上)
在选择问句里,〃乎〃字要译成〃呢〃。例如:
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祅祥乎?〃(战国策·楚策)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孟子·告子上)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先秦时代,句中已经用了疑问代词的所谓特指问句,极少用〃乎〃字,这可以从本节通论所举的若干特指问句里看到。这是因为既然句中用了疑问代词把疑问之点提出来了,不用〃乎〃字,仍然可以了解为疑问句。秦汉以后,特指问句用〃乎〃字才渐渐多起来。例如:
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
孰为汝多知乎?(列子·汤问)特指问句里的〃乎〃字要译成〃呢〃。
〃乎〃字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岂〃字、〃宁〃字相呼应时,往往表示反问。例如:
其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战国策·赵策)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
先生独未见夫仆乎?(战国策·赵策)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庄子·秋水)
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战国策·齐策)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反问句是无疑而问,只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并不一定要求回答。跟疑问代词相呼应的〃乎〃字译成现代的〃呢〃,其余的〃乎〃字译成现代的〃吗〃。
〃乎〃字跟〃其〃(表示委婉语气)、〃无乃〃(表示恐怕是的意思)、〃得无〃(表示该不会的意思)等词相呼应的时候,表示一种委婉语气,略等於现代的〃吧〃字。例如: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子其怨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其恕乎!(论语·卫灵公)
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
有时候,〃乎〃字并不表示疑问,而是表示感叹。例如: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
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
善哉!技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诸〃字是〃之乎〃的合音。〃诸〃字用於句尾的时候,可以用〃之乎〃去解释,但是只表示疑问和反问。例如: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论语·先进)
(注意比较〃行诸〃和〃行之〃。)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2)与(欤),邪(耶)
〃与〃(欤)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吗〃字或〃呢〃字。〃与〃和〃乎〃的分别是:除了有疑问代词或在选择问句而外,〃与〃字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用〃与〃的时候,在多数情况下,是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样一件事情,但是还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话人加以证实。因此,纯粹表示疑问的〃乎〃字不能换成〃与〃字,例如〃伤人乎?〃不能换成〃伤人与?〃〃冯公有亲乎?〃不能换成〃冯公有亲与?〃下面是一些用〃与〃字的例子:
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
是鲁孔丘与?(论语·微子)
是鲁孔丘之徒与?(同上)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然则废衅钟与?(孟子·梁惠王上)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孟子·公孙丑上)
上面这种是非问句中,〃与〃的疑问语气不是很强的。但是在有疑问代词的句子里,或者在选择问句里,〃与〃字的疑问语气强得多。例如: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丘何为是栖栖者与?(论语·宪问)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邪〃(耶)字和〃与〃(欤)字的语法作用相同。在先秦,有的古书只用〃与〃不用〃邪〃,如《论语》《孟子》;《春秋》三传也只有《左传》用了一个〃邪〃字。《老子》《庄子》用〃邪〃很多,《荀子》也是用〃邪〃多於〃与〃。〃邪〃和〃与〃古音相近,它们的不同大概是方言不同的缘故。下面是一些用〃邪〃字的例子: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老子)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
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战国策·齐策)
治乱,天邪?(荀子·天论)〃与〃和〃邪〃也都能用於反问。例如: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战国策·赵策)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此非以贱为本邪?(老子)
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庄子·秋水)
(3)哉
〃哉〃字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表示反问,一是表示感叹。〃哉〃字表示反问略等於现代的〃呢〃字(只有和〃岂〃字相呼应时才等於现代的〃吗〃字)。它永远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且,一般地说,要有疑问代词或〃岂〃字跟它呼应,才能表示反问。例如: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何有於我哉?(论语·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