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沪海国际饭店的标准房间价格,一天是20美金,还只收外汇,这样的价格,让魏小范也忍不住有些心疼。
但一来他是香江人,不可能去招待所住,人家招待所都不招待他。
二来魏小范知道,想要谈生意的话,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愿意和有资本的人谈生意。
这一次他到沪海来,就是要挖墙脚的,所以越是表现得自己有钱,舍得花钱,那么那些对金钱有渴望的绘画大师们,就越容易跟他走。
魏小范很聪明,他到了沪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并没有急忙的去找里面的人,而是先在周围逛了两天,观看了他们的上班下班,以及周围的环境,顺带着和周围卖东西的小商贩们、店铺员工们聊天了许久,花了不少的小礼物,才算是把这里面的情况了解了清楚。
沪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原本从东北那边搬迁过来的,但它的实力却非常强悍,动画行业赫赫有名的万家四大天王都在这里工作,虽然都六七十岁了,也都退休了,但还是精神抖擞的发挥余热,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里并不仅仅只有动画人才,还有漫画家、美术家、儿童文学家,集创作、制作和发行于一体,是典型的一条龙产业链。
沪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员工并不多,只有200多人,大部分的新晋员工,都来自于沪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和沪海电影专科学校动画系。
因为这里的待遇很不错,制作的动画片又是一个对外的宣传窗口,平均工资能达到65块左右,在这个年头的华国,即使是在沪海市,也绝对算是高薪了。
毕竟在这个时候,沪海市的平均工资华国第一,也仅仅是55左右。
表面上来说,他们的生活还是挺不错的,挖人的难度比较大。
但魏小范却并不这么认为。
因为他是从香江来的,他看到了一个大家都没有看到的问题,那就是房子。
现在内地的房子,全都是国家各个单位、各个工厂修的,人们住的都是这样的老房子。
可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于住房的要求是不断的增加,许多入厂的年轻人想要分到房子,起码得排队三五年,甚至十来年。
这样的压力之下,让年轻人们都有些焦躁不安,连带着他们的父母,也是很为难的。
如果儿女们结婚了,却还只能和父母们挤在一起住,那可是很没有面子的事儿,也是很不方便的。
这个问题,在沪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也有。
他亲自到了沪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家属区去看过,差不多都是三四十平米的房子,如果两口子住还行,但如果是有了孩子,孩子长大了,那可就有些麻烦了。
年轻的员工基本上住的都是自己父母的家里,并不在这边,但他们肯定也是希望在厂里的宿舍区有自己的房子的。
这个时候,房子是从哪里来的?
除非你是农村和郊区的,有自己的宅基地的农民,否则只有集体来建设,然后再按照标准分配。
可是,魏小范觉得,这样的事情肯定长久不了。
富裕的工厂还能不断的修建房子,穷的工厂和单位,他们拿什么钱来修建?
未来像是香江那样的商品房销售,肯定是华国内地的主流。
到了那个时候,就需要更多的钱了,人们就对金钱的追逐就会越发的猛烈。
既然是需要用钱,那么就有魏小范活动的空间。
琢磨了一下该怎么挖人之后,魏小范就开始找起了和沪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点关系的人,也就是俗称的掮客。
沪海的掮客有个名称,叫做打桩模子,也就是周波波的清口相声里面的那种角色。
这些打桩模子可不是在80年代才有,实际上是沪海开埠以来就一直存在的。
他们通常就是汇集在外国人居多的地方,以及华侨华人居多的地方,寻求着各种做生意的机会。
恰好的是,魏小范居住的沪海国际饭店,就是打桩模子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站在自己的房间,看着外面围着的一群打桩模子好几天,魏小范才从他们之中,选择了五个口才最为出色,也是了解沪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打桩模子。
其实也不是他们熟悉,而是这些沪海的老油条们,能或多或少的找到和沪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关系的人,从而去做工作。
魏小范拿着自己花钱买到的沪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美工组人员名单,告诉他们,能说动上面的一个人去香江工作,那么就给他们500美金,只要有交谈和了解的愿望的,他们领人过来吃顿饭,或者是喝杯咖啡,就可以得到30美金。
美金在内地的汇价不过是1。58,但它的实际价值远远超过了这个,1美金在沪海起码能当3块钱用,而且如果你有多的,还能有更好的价格。
打桩模子们一听,顿时就兴奋了起来!
妈呀!
让美工组的员工们来吃个饭,喝个咖啡,就能有30美金?
如果能说动他们去香江工作,就能得到500美金?
苍天哪!
在哪里找这么好的事儿啊!
不过这群人也小心,他们想要赚钱,却不愿充当骗子的帮手。
他们先看了魏小范的香江身份证,然后殷俊给魏小范复印过来的公司注册证明、资金证明等等,也全是华英文对照的,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证据。
然后魏小范又许诺了,如果有意向的,可以直接借用电话去给香江的政。府部门确认公司情况,这群打桩模子就彻底的放下心来。
好了!
发大财的机会到了!
赶紧行动吧!!(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五章 砸钱,挖人(第三更!)()
常桄希是蜀川人,从58年来到沪海上大学,不知不觉已经21年了。
他也从一个青葱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快四十岁的中年人。
在沪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6年的工作时间,让他的成长非常快速,现在已经成了二级美术设计师,而根据厂里的领导说,最多两三年,他就能再升为一级美术设计师,这可就是美术人才的顶峰了,到时候工资待遇什么的,也会增加不少。
但常桄希也有一些不顺利的地方,这就是他的两个儿女的教育问题。
他结婚很早,大学毕业就结婚了,妻子也是美术厂的职工,在后勤部工作,两人的大儿子已经15岁了,小女儿也快10岁了。
现在的孩子们读书,都是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
要到82…83年左右,全国才会开始教育改。革,逐渐的转为3年制的初中和高中。
眼看着儿子今年就会高中毕业,7月就要参加高考了,常桄希对儿子很一般的学习成绩感到忧心,如果成绩不好的话,那是很难靠进大学的,一旦不能上大学,国家就不会分给很好的工作,如果去工厂当工人,那还真是有些不好。
如果能考上复旦大学,无论是学什么,出来都好分配。
沪海历来都是华国思想非常开。放的地方,自从77年开始恢复高考以来,想要参加高考,靠上大学的人那么多,要怎么样才能保证自己考上大学,或者增加考上大学的机会?
很简单啊!
找知识渊博的老师们辅导补习,不就可以了吗?
让他们多教一些知识,多针对考试针对性的训练,那考试成绩自然就会提高啊!
去年第一批的高考考试没能赶得上,但去年夏天的高考,就有人这么做了,经过辅导和没有辅导的学生,成绩那真不是一个样的!
明显的找老师辅导的老师,成绩更加好,上的大学也就更好。
所以从今年开始,就有更多的人去找老师辅导,争取考上好大学。
这么多人去找老师辅导,那辅导价格自然就是水涨船高的涨了许多,普通的老师辅导,一个月也得花100多块,最好的那一群老师,每个月的辅导费更是多达300多块,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常桄希是美工部的副主任,级别上去了,各种工资补贴加在一起,一共有75块。
不吃不喝一年,也不过是堪堪够中等的老师帮忙儿子补习4个多月而已。
就算加上老婆的工资,两人到目前为止的存款才2000多,前些年工资更低,而且两个孩子用的钱又多,能存这么多钱,已经是他们非常节省的缘故了。
如果要补习的话,最迟从4月份就要补习了,想想三个月要花600块左右,要用自己的三分之一积蓄,常桄希有些心疼。
除开儿子,女儿这边,据说她的小学里面,不少有能力的家长,都有去请老师补习钢琴、古筝、跳舞等等项目的,以便能比别人更加的出色,在起跑线上早跑几步。
女儿看到别的同学补习这个补习那个,也回来渴望的说,自己想要学跳舞。
但老婆去询问了一下,跳舞班最便宜也要20块钱一个月,而且只是20多个人的大班,要上三五人的小班的话,价格还得增加一倍。
如果想要让女儿成才,那就每个月都必须去学,至少学到她大学为止。
特别是越到考试之前的时候,专门训练教导的费用就会越贵,那就不是20、40能拿得下来的了,起码跟钢琴差不多,得100块。
这还得是一切都不涨价的情况下,要过几年各种物价涨价的话,100块也根本不够。
想到了这么一大笔的持续开销,常桄希同样觉得很头疼。
虽然他不爱钱,但这也是他人生之中,第一次觉得自己赚钱太少了。
为此,这段时间常桄希都没有睡好觉,老婆看在眼里,也很急在心里。
但今天,常桄希有点事加班,9点左右才回家,回家看到妻子孙萍一脸跃跃欲试的看着自己,让他不觉有些纳闷儿,“怎么了?有好事儿?”
妻子给他把热好的饭菜端来后,道:“这个……我不知道该怎么跟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