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百年来,大众接受了高鹗的狗尾续貂,只是因为宝黛悲剧深入人心,其实,高鹗的这一手只是一个幌子,深入分析,宝黛悲剧只是轻轻一笔,另外多少结局都在维护封建礼教。因为高鹗和曹雪芹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人,曹雪芹愤世嫉俗,不以功名为念,绝望泪尽而死,高鹗是封建官僚,热衷名利,屡试不第,最后中了进士,所以他也要让原宝玉中举,鼓吹皇恩浩荡,简直无耻之尤。
高鹗是绝对看过脂本红楼梦的,所以他肯定明白《红楼梦》的真正结局,但是相反,他没有那么做,反而大肆攻击袭人、王熙凤和尤三姐,颠覆了这几个人的形象。
鲁迅先生说:人与人的差距,就像类人猿和原人,我们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和续作者(高鹗),可以看出,这话大抵不假了。
翻译一下,意思就是,如果曹雪芹是类人猿,高鹗则是原人,曹雪芹好歹进化成了类人猿,高鹗屁股后面的尾巴没有去掉不说,连脸上的一根毛都没有进化。
眼下众女明白了一切因果,心思各异,似乎达成了某种协议一般,飘然而去。
江南祸乱几年不得平息,贾宝玉内力全无之后,皇帝脱离了控制,以“江南战败”为由,罢免了贾雨村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兵部尚书的职位,罢免了王子腾京营节度使、九省统制、九省都检点的职位,武官波及者无数,连内阁也受到了牵连。
贾家的势力大厦将倾,娇杏求去,贾雨村垂垂老矣,故而来荣国府请辞:“愚侄尝蒙二位提携,至有今日,然宦海沉浮,是非成败转头空而已,有负隆恩,倍感惭愧!”
贾雨村后来为了巴结贾府王府,与贾家玉字辈的人称兄道弟,故而贾政要大他一辈,在外书房梦坡斋,贾赦亦在座,贾政感慨道:“怨不得贤侄,我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能有今日,也是定数,夫人长逝,内兄(王子腾)也与世长辞,兴衰荣辱,原是天定而已。只是可有宝玉之信?亦不知圣上对兰儿与环儿如何?”
贾政这是在探他们的结局将会如何,如果皇帝不顾一切要出手,那真是完了,贾雨村满面沧桑,抹了抹胡子:“这个,倒是不必担忧,愚侄乞骸骨之时,尝闻山东有数十位女将出世,挂帅出征。陛下听闻此信,再者年事已高,应该是要罢手了的,虽不十分准,亦有七八分准。”
“我竟不知宝玉与这些女子竟不是凡人,想来******恐怕也在内。”贾政道。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哈哈哈!愚侄这就告辞了!”贾雨村扬长而去,贾赦、贾政久久无语。(。)
第三百七十二章 天涯何处是神州()
贾政自以为贾宝玉携玉而生,本不是凡人的,也就释然了,这些年经历了外任、颐养天年和修身养性,他看破了许多,认为仙凡不能相提并论,也就不去计较了。
红楼人物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变”,每个人都在变化,譬如贾雨村从好人变成坏人,同理,贾政也在变。
《红楼梦》前面,贾政对原宝玉的态度非常不好,不是“孽障”,就是“业障”,动不动就非打即骂,永远没有一句好话。但是后面就不是了,这还得结合环境来说,一则他被钦点了学差回来,二则有贾母王夫人护着,三则他年纪也大了,第七十九回,连亲孙子贾兰都十多岁了,贾政年纪能不大么?
所以,他对宝玉的态度也变了。
同样是第七十九回,正面阐述了贾政心想贾府也不是从科举之路起家的,所以不逼贾宝玉走科举之路了,同时点明了上面三个原因,贾政在这个时候,不但对原宝玉的歪才“青眼有加”,而且对以前不怎么待见的庶子贾环作的诗也觉得“罕异”,这就是贾政作为封建父亲从不近人情的苛责到慢慢宽容的变化。
命令宝玉、贾兰、贾环三人一起写诗,而不像以前那等“谩骂”了,就是最好的证明。
“有兰儿和环儿撑着,我贾府能够保存一点香火也就罢了。”贾赦说完,又去醉生梦死去了,贾赦唯一的优点就是对原宝玉性命很看重,马道婆陷害时,只有他没有放弃,但是他的缺点明显大于优点,强娶鸳鸯、卖了贾迎春而对她的死活不闻不问,八百两银子买了一个丫鬟叫嫣红,奢侈无度,也就是一个堕落致死的结局了。
贾政看着贾赦的背影,又是一阵无语,他们兄弟俩,虽然说不上情同手足,但是,整部《红楼梦》,并没有贾赦贾政明争暗斗的痕迹,因为贾赦的经济是独立的,最好的证据就是贾赦不断花钱买丫头,还有,王熙凤管家时,唯有贾赦、邢夫人房里的丫头没有出现,王熙凤跟王夫人说荣国府丫头、姨娘的月钱时,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贾赦这边。所以,贾赦邢夫人的经济是独立的,贾赦犯不着和贾政争斗。
至于邢夫人和王夫人,确实有妯娌矛盾,但是别忘了,那都是下人挑唆的,邢夫人是受到了费婆子的挑唆,而费婆子和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不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王熙凤本来是贾赦的儿媳妇,又过去帮着王夫人,贾赦不说什么,但邢夫人看不惯。
王夫人和邢夫人有妯娌矛盾,但是没有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贾赦和贾政没有矛盾。一次原宝玉去请安,邢夫人对原宝玉百般爱抚,对名义上的儿子贾琮却视而不见,贾政认为宝玉必死,贾赦却不放弃救宝玉,这已经是最好的证据了。
贾赦对贾母说过一个“偏心”的故事,这不假,但是,贾赦并不怨恨贾政。其实,笔者认为,贾赦说偏心,不是说贾母对自己偏心,而是说贾母对贾政偏心。
何以见得?是不是觉得很矛盾?
一句话说白了,贾母对贾赦、贾政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冷漠。贾母真正喜欢的,只有孙子孙女。
一次宴会贾母要贾政走,贾政说了,老太太何不把疼孙子孙女的心,移向儿子一分啊?这句话是多么地心酸和无奈,所以贾政和贾赦都没有得到“母爱”。
还有一个更好的例子,“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贾政打宝玉,打了个半死,贾母和贾政这个时候的关系已经水火不容了,都说彼此不给对方立足之地,贾母说“我没有一个好儿子”,意思是她儿子都是坏的,但是后面贾政听着“这话不像”。
以贾政的迂腐,母亲怎么对待自己,那都是理所当然的,怎么会出现“这话不像”的心理描写?回到那句话,贾母说没有好儿子,还有一种解读是“我没有儿子”,把“好”这个形容词去掉。所以说,贾政只是过继来的,根本不是贾母的亲生儿子。
而贾赦是贾政的亲哥哥,弟弟过继了,他也得叫贾母“母亲”,这种过继关系,当然不会有太多感情了。
因此,贾母后面喊着要回南京,这是摆明了要与贾政决裂,因为孙子而要抛弃儿子,哪里有点母子之情?
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人指出,贾母对两个儿子都没有感情。
事实上,这是参考曹雪芹家世得来的,祖父曹寅死后,曹寅儿子继任江宁织造,无奈这个儿子也死了,所以曾祖母过继了一位儿子过来,那就是曹雪芹的爹。
《红楼梦》宁国府祭祖一回,点明贾赦回家高乐,说那边享乐,与这边不同。母子分得清清楚楚,一点感情都没有,如果是过继关系,就可以理解了。
因为贾政被过继来当做贾母嫡子,而贾母眼里只有宝玉,所以贾赦说的偏心实际上是说贾母偏心宝玉,而不疼贾政,《红楼梦》,都是不能看表面的,否则也太简单了。
也许有人认为封建母子关系就是这样,那也不尽然,红楼前面,王夫人不发怒的时候,是很爱宝玉的,动不动就抱在一起,这对母子关系已经可以反驳这种说法了。
距离贾宝玉消失已经过了七八年,山东有些杰出女将收复了部分河山,消息传回京城,举国欢腾,当人们知道这些女子也和贾家军一样,打着贾宝玉的旗号时,又不尽感叹连连了。
皇帝听闻此信,彻底收手了,不在打压贾府一脉,反而传儒生到金殿,为了纪念她们的功绩,特此写了一首传告天下的诗:
侯爷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
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歌为自得。
眼前不见沙尘起,将军俏影红灯里。
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
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月系宝刀。
……
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
……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
不期忠义明闺阁,愤起侯爷得意人。
……
吴吉丰、多尔衮等人,在山东一战殒命,水溶并不发怒,派了花想容、云衣裳等人挂帅出征,而贾宝玉,还在那遥远的地方……(。)
第三百七十三章 世味年来薄似纱()
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眉之清凉、黄山之苍莽,能集其中于一身的,只有十万大山。
在广西上思县境内,有一座凤凰山,其山如凤凰想要展翅高飞,凤凰山呈西南到东北的走向,为十万大山支脉,与它对峙的一座山,是堂金山,或松林,或芒竹,或飞泉瀑布,或悬崖峭壁,身处其中,宛如回到了洪荒时代,神秘、古野而悠远。
凤凰山有一座小镇,得名凤凰镇,其中居住的多半为苗人,穿金戴银,环珮叮当,百褶裙或者拖到地下,或者短到腿根,等等不一,令人遐思无限。
但是,如今十万大山里的苗人多半已经汉化了。苗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崇拜图腾,信仰巫术蛊神,先祖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因为战争、环境等因素,从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迁徙南方,譬如滇、黔、川皆有分布。
澳大利亚有一位民族学家说过,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