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07-心灵的故乡-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走进这座房子,但见前厅依然像维多利亚街故居那样雅致大方,钢琴,靠椅,沙发,瓷器摆设,没人会相信这是矿工之家。后面的厨房也是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家庭的氛围。与第一个家不同的是,厨房外有了一处窄小的操作间,可以在此洗菜,进行食品粗加工,然后拿到厨房中的炉子上烧烤烹煮,这样厨房就显得更整洁美观。后院里还有了压水井。楼上是三间小卧室。    
    这座典型的维多利亚住宅现为私人所有,已经办成了一家具有纪念意义的旅社,命名为“儿子与情人村舍”,上了诺丁汉游览指南,标明为“著名作家童年故居,配有大花园,与开阔的乡村接壤,周边有拜伦故居等”,一周租金125镑起价。    
    那天正赶上多佛来的一家人在此下榻,他家10岁的小女儿像个小老师一样热情地带我上上下下参观,还给我表演怎么用那些原始的洗衣器和绞衣器——原来这就是我翻译《虹》时了解到的那个年代的时髦工具,可以用来洗厚厚的地毯并轻易地将地毯绞干。又上了一堂生动的维多利亚时代生活课。那美丽的小女孩儿还神秘地告诉我:这房子里有鬼,都起过三次火了。    
    劳伦斯对布里契情有独钟,很明显,因为这座房子相对另外三处故居更有生活氛围,更有代表性,景物多有变幻,这里实际上是他睁开眼睛独立观察世界的第一个家,可能对此感情最深。    
    


第一章 伊斯特伍德第三个家——眺望心灵故乡的地方

    但劳伦斯太太还是厌倦了布里契生活区里的庸俗场景,特别是那条厕所夹道的胡同。孩子们在那里大呼小叫着玩耍,男人们蹲在厕所墙根下抽烟聊天,女人们倚着厕所墙壁扯着家长里短。可能这是气质高雅的劳伦斯太太最不能忍受的,不能与这些世俗女人为伍。于是,1891年,在伯特6岁上,将家从“村根儿”转移到山上,搬到了沃克街的一套房子里。    
    这一排两层楼房位于山坡与谷地边缘的街上,大街的南边是住房,北面就是生满灌木的斜坡,直到谷底的布里契住宅区,即今日的花园街一带。沃克街一带俗称“峡谷”,就是因为它所处的地形恰似峡谷边缘。这边的房子似乎更为雅观:前庭有了较大的凸窗,窗前有个窄小的花园,每家都有一个门洞通往屋后的花园,屋后没了那条肮脏的胡同,不用与劳伦斯太太认为庸俗的矿工老婆们鸡犬之声相闻。楼下两厅一厨(我到后院看过,这里的厨房和餐厅已经彻底分开了),楼上三个卧室,有史以来用上了煤气。这标志着劳伦斯家的生活又上了一个台阶。    
    情调高雅又勤俭持家的劳伦斯太太给这个家装备上了地毯,花瓶,镜框,高档的窗纱和成套的桃花心木家具,还不惜代价挂上了仿制的古典油画,这在当时是很奢侈的举动了。更为出类拔萃的是,他们家添置了二手钢琴供妹妹阿达练习弹奏,伯特有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和学习绘画的颜料。这兄妹俩成了镇上工人阶级子女羡慕的对象。    
    仅仅靠劳伦斯太太“勤俭持家”是不够的,这坚强的小女人简直是在耗干自己的心血和精力在为这个家出人头地奉献着。她终日劳作,缝补拆洗,省吃俭用到疯狂的地步——孩子们烤面包时烤糊一点都要受到她的叱责,全家只有下井干苦力活的父亲有权利吃烤咸肉,孩子们和母亲只能吃烤肉上滴下的油。没有黄油,只能用猪油对付。劳伦斯的衣服总是缝缝补补,直到不能再缝了才扔掉。    
    在这里,伯特生活了12年,长到18岁。这期间他1892—1898年在本镇上完了小学;1898—1901年每天赶路搭车往返18英里完成了诺丁汉中学的学业并开始在诺丁汉的工厂当学徒直至患重病离职回家休养。这是他童年和青年时期最为痛苦的12年。这期间劳伦斯父母经历了中年丧子的大悲剧。这场悲剧使伯特健康恶化,大病一场,在生死边缘徘徊,母亲强忍失去二儿子的悲痛,全力抢救小儿子,终于使伯特起死回生。从此伯特与母亲相依为命,演出了一场“儿子与情人”的划时代心理剧。这场心理悲剧是如此震慑人心,最终导致劳伦斯以此为蓝本写出了20世纪最具弗洛伊德主义意义的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由于小说真实反映了矿区的发展和矿工生活,还被评家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惟一一部有价值的工人阶级小说,其成功是那些观念先行的左派作家们难以望其项背的。    
    一部小说居然获得了两个至高无上的称誉,而且是两种完全不同意义的评价,实属难得。因为在常人看来,心理分析小说和写实主义是不可融会贯通的,前者是20世纪现代派的新宠,后者是19世纪自然主义的古董。但劳伦斯偏偏就能推陈出新,将两种“主义”水乳交融,通过两种主义的杂交和互动将它们都推向了极致,而单独乞灵任何一种主义都会使作品苍白浅薄。这不得不首先取决于伊斯特伍德矿区的生活和劳伦斯畸形的家庭悲剧。    
    但仅仅把劳伦斯所处的环境归结为其小说成功的要素则有欠公允。有着同样生活体验的作家大有人在,为何只有劳伦斯敏锐地领悟到了这种现实之重大的心理学和文学意义并能将写实与心理分析有机地融为一炉?这里面的天分,修养和悟性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    
    劳伦斯这部小说的写作既是一个自我的心理分析治疗过程,又是他站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交叉点上虚构生活的审美历程。其结果是他在生命体验和艺术创作上取得了双丰收;在继承现实主义和开拓现代主义两方面获得了双赢。在20世纪初的1913年,这种意义的深刻性是不可能受到正确估价的。只有后人和历史才能对此做出终结:劳伦斯继往开来,其艺术高度至今令后人难以企及。可能这也是劳伦斯至今还没有过时、甚至仍然具有被开掘潜力的原因之一。    
    沃克街为艺术灵性超凡的伯特提供了一个眺望故乡美景的取景地点。这里居高临下,极目远眺,看到的就是他那封著名的书信中描述的“心灵的故乡”之广角镜头。站在那里,能看到除了《虹》之外所有与本地有关的故事的大背景。    
    《儿子与情人》中这样描述这里的风景:    
    威廉长大后,家就从村根儿上搬到了山崖边上的一所房子里,这里俯瞰着峡谷,谷底的田野就像一片鸟蛤壳一样向四下里伸展着,或者说眼前的景物形似钳子。房前有一棵高大的老白蜡树。从达比郡席卷而来的西风强劲地击打着这排房子,那棵树发出了尖叫声……    
    敏感的伯特从小就喜爱眼前这片美丽的自然风光,似乎那是逃避肮脏的矿区和下作的伊斯特伍德住宅区的伊甸园。如果站在家中二楼的窗前,能看得更远些,景色更为迷人。    
    我数度来到这座房前远眺劳伦斯心灵的乡村,一次还是随沃森教授一起来的,听他在BBC电台的记者面前和着风声讲述这幅景色对劳伦斯的意义。眼前这幅景色最好是用摄像机平稳地从左向右摇,你会感到是在展开一轴恬静清丽的山水画,没有一点工业污染,没有任何现代文明的痕迹,依旧是一派田园风光:森林,绿色草场,散落的牛羊,点缀其间的片片泛黄的庄稼地,远山浅绿的曲线与碧空相交一色。游客们能在这里看到一个世纪前小伯特眼中旧农业英国的自然景色。当然右首的山峦背后风光更加宜人:那是拜伦200年前和恋人流连忘返的安斯里山林:她的恋人居住在劳伦斯的故乡。比他晚生一百年的劳伦斯,居然能欣赏到同样的景色。拜伦当初没看到的是后人在此拦河修起的莫格林水库,烟波浩淼,林木清幽,真该用蒙古人的话称之为“海子”才形象。我们看到的既是劳伦斯眼中的故乡,也是青年拜伦眼中的旖旎风光。这景致,二百年了!    
    有趣的是,劳伦斯家旁边一座刻有“伍德班”名称的房子成了日后他的短篇小说《施洗》的原型——那家的小女儿果然是未婚而孕,其大姐果然是英国公学的校长。而这排房子后面就是浸礼会教堂,那牧师骑自行车出来为这私生子洗礼只须几分钟路程。    
    “她面前是宽阔的峡谷,远处的林子隐没在夕阳中了。峡谷中间,巨大的矿井冒着白烟、喷着蒸汽,矿工们正从井下上来。一轮玫瑰红的满月就像一团烈焰飘浮在远处黄昏中的东方天际上,正从迷雾中浮出。这景色很美,将她心中的愠怒和哀愁着实化解了不少。”    
    现在眼前的峡谷和山林依旧,只是那些矿井消失了。    
    这片乡村,还是伯特逃避家庭紧张气氛的好去处。    
    那个时候,父母的夫妻关系早已形同虚设,激烈的争吵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这个家如同风雨飘摇中的小舟一样危机四伏。父母在厨房里高声开战,孩子们就钻进楼上的被窝里躲起来。但有时他们吵得太激烈,吵闹声比屋外呼啸的狂风声还高,令人胆寒。    
    所以,小伯特总是爱沉浸在山谷这边的小溪山林之间,追逐鸟兽,享受各种花草。经常和兄妹们一起穿过田野到乡村的祖父母家、两个姑姑家和守寡的婶子家玩。    
    从这个时候伯特开始上小学,学校在一英里开外的地方,一路上尽可以钻进田野中玩耍。伯特和许多矿工的孩子一样不喜欢上学,但为了不让母亲失望,他硬是刻苦学习,小学毕业时居然成了全校第一个获得镇政府的奖学金赴著名的诺丁汉中学读书的高材生。    
    此时他聪明过人的二哥威廉历经发奋自学已经在伦敦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是劳伦斯家成功的标志。二哥从小受母亲疼爱,母子心心相印。威廉是失去爱情的莉蒂娅生活中的一大慰藉,支撑着母亲在艰苦的生活中保持着乐观。威廉是她的最爱,是她的精神支柱。两人之间的感情如此之深,以至于她无法容忍儿子交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