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件事就这样被揭过了,可怜的东吴人算是白死了,不过刘厚没有惩罚藤甲军,但是不等于他不重视这件事的影响。
战后,刘厚命令部队就留在关隘上休整,同时也让士兵们加紧修复破损的关隘,以应对东吴可能会来的援军。关键是,在部队休整期间,加强给这些野蛮人做思想教育工作,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他们上纪律课,务求将纪律意识刻到他们的骨髓深处去。
刘厚这样做为的是杜绝以后自己的部队再有屠城的举动。幸好这次藤甲军屠的是一个关隘,是一个纯军事性的军寨,里面没有平民。
以后如果杀入中原腹地,多的是几万甚至几十万平民的大城,如果再出现手下军队失控,肆意屠杀的事情,那他这个大汉太子也不用当了。
这次的整风运动效果是显著的,为这支部队日后成为一支令行禁止的强军、铁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点了一下战果,这次守御关隘的五千东吴兵全军覆没,只有几十个伤员后来在刘厚到达关隘上,制止藤甲军进一步屠戮后被救了回来。
蜀军被大石球压死了五百多人,后来攻进关隘又牺牲了五十多人,其中多数是因为在到处着火的关隘里,不小心蹭到火源,点着了身上的藤甲致使白白被烧死的;
另外一些人是因为,被那些身上着火疼得到处乱窜的人撞到,而意外点燃了自己身上的藤甲;还有一些是看到同袍身上的藤甲着了火,好心过去救火,结果被点着的。
总之就是因为个别人身上藤甲被点燃而导致的连锁反应。幸好其他人反应得够快,及时躲开,才没使这样的连锁反应继续下去,否则伤亡数字更大。
得知有五十多个士兵是这样白白牺牲的,刘厚再次郁闷起来,连夜再写了一封信给左慈,催促他组织研究院的力量,加强藤甲防火课题的研究。
没过几天,刘厚先后收到郭攸之和赵云送来的战报,说阳山关和湟鸡谷关均成功被夺取。当然,两只部队也各有损伤,不过战损都很少,反而是刘厚这边攻打横浦关的部队,因为大石球的原因牺牲得最多。
至此,蜀军实现了全部的战略目的,岭南地区关门打狗之势已经形成。刘厚南越王的美梦已经实现了大半,剩下的事情只是时间的问题。
Ps。求收藏,求推荐,求月票。
第四十二章 杀退援军()
第四十二章杀退援军
上回说到,刘厚兵分三路占领了南岭中的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等三座关隘,至此岭南门户就被蜀军控制,卡死了从中原进入岭南的通道。岭南对于刘厚来说已经是唾手可得的肥猪肉。
刘厚没有立刻就从三座关隘中撤军,而是留下来休整军队、修复破损的关隘、整顿军纪。而最大的目的却是等候东吴的援军。
步骘一早就向孙权发出了求救的奏折,按道理,东吴来援救岭南的援军早该到了,不知道为何到了现在还没见影子。
一直到蜀军占领了横浦关十天之后,斥候来报,东吴人的援军终于到了。对于姗姗来迟的东吴援军,刘厚当然不会和他们客气了,他马上命张苞和关兴各带五千人马埋伏在山道两旁的山壁上,准备偷袭东吴军。
东吴人显然还不知道关隘已经易主,没有丝毫防备地一路急行军。当前锋人马到达山顶关隘城门口时,进入山道的东吴兵已经有两万多人了。另外还有大约三万人还没进入山道,显然,这支部队总数约在五万人左右。
刘厚很遗憾,这条山道不能宽阔一点吗,这样就可以全部容纳所有的东吴军,就可以将他们一网打尽了。唉,凡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啊,能干掉东吴两万人也算不错了。
随着刘厚一声令下,山脚的山道入口两侧的山壁被炸塌,整整两万东吴军被堵在山道当中。然后,雨点般的石头、木头从两侧山壁上被扔了下来。
两万东吴兵终于体会到什么是流星雨的滋味了。长达十几里的山道中,顿时变成了修罗地狱。拳头大的一块石头,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瞬间就变成了杀人利器。
蜀军的作战轻松无比,不用瞄准,不用用力扔,只要随手将石头轻轻抛出悬崖,就会命中下面密密麻麻的东吴人中的一个。
被砸中的东吴兵轻则头破血流,重则一命呜呼。就算戴着铁或铜头盔的将领也无法幸免,这个时代的头盔可没有减震装置,被高空抛物砸中,一样会脑震荡。
倒是盾牌兵情况稍微好一点,遇到稍微小一点的石头时,可以稍微抵挡一下,可是,被多砸几块石头后,再坚实的盾牌也会被砸得四分五裂,然后,他们就不得不一样用血肉之躯面对铺天盖地的石头雨。
运到山壁上方的石头并不多,毕竟山路陡峭,攀登不便,参与偷袭的这一万士兵都是南蛮人,是刘厚特意挑选出来的善于攀爬的人选,在另一个时空,他们被诸葛亮收服后,会有另一个名号:“无当飞军”。
他们的山地作战技能是顶尖级别的,在这样陡峭的山地里,每人都可以背着一箩筐山头爬上山壁,当然,这个时候藤甲是个累赘,他们在山上扔石头也不需要藤甲保护,所以他们都没有着甲。
很快,石头就被扔得差不多了,东吴军也死伤惨重,刘厚下令停止攻击,改为喊话劝降。
别无选择的东吴兵只能放下武器,在蜀军的安排下,走进城门,接受蜀军的招降。
山下的山道入口处,没有进入山道的东吴兵拼命挖掘堵住山道口的土石,可是两侧山壁坍塌下来那么多土方,哪里是短时间内能挖通的。
等到他们终于将这些土石清理掉,打通了山道入口,想救出被堵在里面的同袍时,却发现,山道里早就血流漂橹,哪里还有一个能站立的人。
能站立的人早就投降,被蜀军收拢回山顶的关隘中。剩下的不是死人就是重伤不能站起来的人。
看着这地狱般的情景,还有顺着山道汨汨流下来的鲜血小溪,东吴兵惊呆了。
场面安静了片刻,突然又爆发起来,看到山道场景的东吴兵都调过头来,争先恐后地往后跑,后面不知道什么情况人的见前面的人跑了以为打了败仗,也跟着跑,东吴军瞬间就溃逃了。
带兵的主将早就牺牲在山道中,剩下押后的是副将,这个副将根本控制不了场面,再说了,遇到这种地形,就算自己能收拢部队也是无可奈何,别说只剩下三万人,就算自己有三十万人马,也不敢保证能攻下这处关隘。
于是,这个副将也不再做无谓的努力,跟着溃兵一起退走。刘厚很奇怪,东吴的援军怎么那么少,而且来的那么迟,不过他也知道,自己不能耗在这里那么长时间。
这一战,蜀军没有损失一兵一卒,只有有几个人崴到脚或被野草割伤手脚,连轻伤都不算。东吴人投降7千多,还有三千多是后来从血泊中被救回来的伤员。余者约九千人战死。将这些伤员治好后,蜀军得到了一万多一点的俘虏。
在打退了这一拨东吴军后,刘厚留下了五千人,由关索统领镇守横浦关,另外,郭攸之亲领五千人镇守阳山关,赵云亲领五千人镇守湟鸡谷关,其余人尽数下山,汇合在一起,准备去攻打番禺城。
三个关隘,刘厚共留下了一万五人镇守,相信有那么多人手,依托地形,东吴来再多人也无法在短期内攻进岭南。刘厚虽然留下了人,但是藤甲却全部带走。
三个关隘的守军依托山势居高临下防守就行了,很少有近身肉搏的机会,将藤甲留给他们也是浪费,而刘厚带走藤甲后,只需要抽调部队补充到藤甲军中,稍微训练一下,很快就又能恢复三万藤甲军的规模。
少了一万五人马刘厚没有怎么在意,最让他不爽的是少了三员大将。刘厚不得不留下赵云、郭攸之、关索三位得力大将镇守三个关隘,毕竟这三个关隘事关重大,不容有失。
他们到岭南,一路上攻陷的城池,说丢弃就丢弃了,很多城池都只是让一些小文吏暂时管理,等候朝廷派人来接手,因为这些城池就算丢失了也无关重要。
但是这个三个关隘不同,关系到整个岭南的安危,关系到刘厚整个岭南战略是否成功,刘厚不得不重视。
刘厚手上人手太少,只能将这三员大将留下,要是留兀突骨和鄂焕,他们两人太不靠谱了,而关兴和张苞年纪太小,没什么历练,也无法独当一面。
关索虽然年纪也不大,但是从小漂泊江湖,阅历、人生经验都较为丰富,比起关兴和张苞来更适合做横浦关的主将。至于赵云和郭攸之更不用说了,这两人本来都是大将之才,别说镇守一个关隘,就算镇守一座大城也是屈才了。
刘厚不得不忍痛割爱,让这三人暂时镇守这三个重要的关隘,只能等自己平定了整个岭南,或者等刘备派出适合的人手过来接管,再将他们抽调回自己身边了。
刘厚带领着一万火枪兵、一万五藤甲军还有约一万俘虏日夜兼程往番禺赶过去。
这时候的番禺城很热闹,朱褒毕竟曾经也是一城之主,也有多年的领兵经验,他知道,围城最忌闷围,一定要时不时制造一点东西出来让守军看着胆战心惊,这样守城的人才不会有多余的精力动歪心思。因此,他频频出招,对番禺城进行骚扰。
当然,他出发前,刘厚和郭攸之也对他面授机宜,教了一些锦囊妙计给他,现在,他正在这里弄的声势浩大,攻城攻得有声有色。
朱褒第一招就是出动热气球对整个番禺城进行空中侦察,绘制了番禺城详细的城防地图。但是,光是这简单的一招已经将整个番禺城的军民吓个半死。
这个年代谁见过除了小鸟之外,能有什么东西能在天上飞?现在不但看到天上有飞的东西,还是那么巨大的庞然大物,还有大汉龙旗,还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