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我故做沉痛状说,“我只能承认我是个妻管严了。”
“哎,或者是,”她说,“你觉得我那么傻一点,你会比较没有压力?”
我对此问题思考了一会儿。
“怎么得出这个观点的?”
“你的潜在欲望?简单的心理学分析嘛。”
“真可怕,那我以后还是不说话好了。我宣布我要开始保持缄默。”
“还有,”她说,“你想告诉我,我们的情况不是很糟糕,可是你没有触及几个更要命的问题。比如我们到了上海住哪里,靠什么生活,你的学业如何继续,我们将来如何应对家里的找和压力。你都没提到。”
“我如果提了,”我说,“这个故事的男女主角会自杀的。他们那么笨,而且男的还有大男子主义倾向。迟早会分开。”
“可是,”她沉静地说,“现实生活比小说还要糟糕。你这个理想主义的傻瓜。连编故事都搞拙劣的大团圆。”
“那是良好的祝愿。”
我的女友不再说话。她侧过头去,用手指轻轻地在窗玻璃上划动。我抬起头来,望着她投影在玻璃上的眼睛。那虚化的脸被夜色不断沉浸和融入。
“你说的那些细节,你私奔时没考虑?”我问。
“没有。”她放下手指,回过头来,微笑着,说。
“那你和我一样无知。”我说,“事实上,我用我智慧的头脑思考良久,也没有考虑出善后方案。”
“你是个傻瓜。”她说。“无论如何,我们私奔成功了。至于以后,只能是到了上海再说吧。”
她伸出手来,勾我的脖子。我将头伸了过去,她凑过来,轻轻吻了我一下。
“我要问的是,”她说,“你和那个小悦,究竟有什么关系?”
“没!”我盯着车厢天花板,掏口袋里的铅笔,一边说。“那孩子还小。我不敢碰。我是君子。”
“得。”她说,“我也就比她大两个月。”
“你世故得跟我妈一样。”我说,开始在车票背面画她的像。她将手支颐,做出一个温柔的姿态,微笑。
“我要问的是,”我问,没有抬头。“若,你那么深谋远虑的,为什么同意和我私奔?”
“很简单嘛。因为么,”她说,左嘴角轻轻地勾起,眼睛垂下,轻轻的一笑。“我以为,我爱你嘛。”
再见帕里斯 /张佳玮
六十七
后记
三年前的夏天,我和一个女孩讨论过私奔的细节。
我们走火入魔般研讨了私奔的意义、必备品、路线、善后情况,将一切都盘算已定之后,我们骤然发觉,所谓私奔,并非一奔了事便可万事大吉。私奔的后果,其实是走向了另一种生存状态。
千古以来关于私奔的故事,很多都只在“奔”的阶段便土崩瓦解、双双化蝶。一旦私奔成功,后续的细节便不免排山倒海般奔涌而来,彼时进退失据,进退两难,令人望而却步。所以,简单而言,我最初关于私奔的谋划,在考虑到无数细节之后,便无疾而终了。
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私奔的记载,大约是《诗经》中“仲子逾墙”之说。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显然是具有传奇性的,然而其私奔之后,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徒手劳动,结果殊不浪漫。如果不是司马相如岳父好面子撒钱遮丑,司马与卓的结局显然相当不完美。红拂夜奔从李靖这样的故事,泰半是读书人编的,不足为信。
《红楼梦》里有一回,贾老太太批世上那些专讲才子佳人私奔的传奇——一大半是上京赶考书生巧遇富家千金小姐,嗣后郎情妾意,双宿双飞,如《西厢记》故事——道:世上哪有这么下流的千金小姐,一见男的便心动;又哪有这小姐身边只有一个丫鬟的道理?可见这全是那起不成器的读书人编出来的。老太太所言不免过于偏激,然而可见私奔的故事,要有完美结局,诚然极难。
杜丽娘、柳梦梅那样的,生死数遭,才遂了心愿。生命力不顽强若梁祝者,也只能做对蝴蝶,翩然双飞而已。
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种,连私奔都没彼此串通好,彼此死于半途的,就极可怜了。
私奔无疑是种浪漫主义的行为。离经叛道的趣味,殒身不恤的情致,都是其迷人之处。然而其迷人,恐怕多半是自己手制的趣味。如果让昆德拉来一一评点,肯定能琢磨出其中有多少是自我陶醉的成分。然而那么一来,趣味便减少很多。无论如何,惟其私奔难度之大,这个词本身才让人极度迷恋。
至少对我而言,是如此的。
《再见帕里斯》的九章,最早完成的是最后一章《私奔》,于2005年1月。最初作为一对男女勾心斗角的故事而存在。
2个月过去了,在此期间,我时时念着私奔这个话题。到了3月,忽然之间,一整个故事就焕然成型。
在做《再见帕里斯》的故事构架时,与《尤利西斯》类似的是,我有意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与《荷马史诗》对位。
“我”与帕里斯,余思若与海伦,“他”与阿喀琉斯,修与忒修斯,小悦与布里塞伊斯,甚而至于阿宝与阿加门农,尤力与奥德修斯。
最初想做这样的对位只是出于一时的趣味。
根据普鲁塔克的记载,海伦14岁时与忒修斯首次私奔,被追回,嫁给墨涅拉俄斯成为斯巴达王后之后,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再度私奔。可以说,围绕着这两次私奔,这个故事才得以展开。
如题记中所述,这个小说和史诗其实没有直接关联,但是,也许有一点对比和映衬的价值。
在我的观念中,史诗与日常生活具有可比性。
除却叙述文本的规模和文体限制、范围的广大程度、主题的形而上学与否,普通的人生与宏大的史诗,其核心其实都只是欲望与激情的合一。在命运与即定世界规则的束缚之下,英雄与凡人一样,追求着自由与欲望。将日常琐屑洗去之后,我们会发现,每个人追求的,其实与英雄并无二致。
关于九章各成短章,以时间标注先后而不按时间顺序讲述,我承认最初的灵感来自于福克纳《去吧,摩西》中《熊》一章。
我对这种技巧的喜爱,是因为这样的叙述结构使小说像一幅拼图一般,其全貌呈缓慢的片段性出现。
然而在《再见帕里斯》的九章中,基本故事情节及矛盾在九天内尽数显现。隐略的情节其实不多。
也由于此,这个小说中有大量的巧合,或者说白了,有大量的戏剧性因素。世界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大,然而如此凑巧,显然也让人觉得不太真实。
说到底,是我自己笔力所至。
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私奔情侣之一,帕里斯和海伦早经《荷马史诗》这类不朽文本及《特洛伊》(《TROY》)这类优质电影工业成品宣扬,得以家喻户晓。
这段爱情的迷人之处在于,即使事先有无数神祗的暗示,即使考虑到那严重的后果——后果是希腊史上空前绝后的十年围城大战——这对男女依然选择了私奔。这种不顾一切的狂热的爱情观,与我喜爱的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大有类似之处。
我得承认的是,这种爱情具有疯狂的感染力。然而,现实生活与史诗的不同,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传奇相比,多少会回到人间。
于是,在《再见帕里斯》这个故事中,涉及到爱情的男女,“我”和余思若,修和余思若,其实全都是相对自以为理智,然而却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
在这种自以为冷静的、缺乏激情的、在不断的游戏文字、勾心斗角、试探、自我陶醉中沉浮的爱情,最终的结局不难想见。
在这两个私奔的故事中,爱情的热力都是由“我”和修来保持的。这两个人物有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然而事实往往并不如他们所料。
相比而言,我更欣赏的是阿喀琉斯和布里塞伊斯(小悦)的爱情。即使开始的突然带有游戏成分,然而,我写这个故事时,想到的是自己还在上高中时,那种盲目的热情和滞涩的表达方式。
无论如何,那些感觉已经一去杳然。说到底,并非时间过去,一切都会变好。
开始写这个小说时,我在上海租了房子。《再见帕里斯》一章所发生的背景,大致是新居的样子。一间能听见鸟鸣的有树的干净房子。从开始写作到完稿,这个小说用了差不多三个月。
在这个小说中,可以说,帕里斯这个人物形象的言谈和思维方式,已经基本和我没什么区别了。
在这个小说中有很多实际存在的人物,实际存在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把自己的生活如此细致地还原出来。
私奔当然是虚构的。然而与私奔无关的很多细节,则是真实的。
有一些朋友也许能在这个小说中找到和我曾经的对答。我的父母在看完描写他们的部分后,也半恼半笑地承认了他们的形象。
在最开始我写这个故事时,想把它写成一个悲剧。然而到了后来,我开始想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有希望的结尾。
帕里斯和海伦的私奔,在最初浪漫与爱情的装饰下美丽异常,而在庸常生活的压迫之下,不断失去希望。
在时间上,小说的结尾是《南方高速公路》那一章。在那里,他们被逼迫到了尽头。无法前进,无法后退。爱情濒临崩溃,除了自欺欺人的逃避现实和留恋,他们已经无力左右什么。命运本身是无可逃避的,即使他们已一再被命运优待。
再见帕里斯 /张佳玮
六十八
然而,到了最后,我还是忍不住把他们私奔的那一章,给放到了小说的结尾。至少,我希望借助小说主人公的勇气——那是我不具有的——来使我自己相信,真正的爱情是存在的,而并非自我心理暗示。而我们所希望达到的,诗意化的、浪漫的一切,并不会总是招致悲惨的结局。
这个小说的第八章《南方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