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望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些太太也知趣;将闭口不再提庶子;只提侄儿外甥之类。

    只是除了商户人家;又有几个不重嫡庶的?提出的几个人选;多是旁枝或是依附亲戚的落魄户;想要迎娶玉姐;为的还是尚书府的权势与玉姐的嫁妆。

    这样的人选;徐氏如何会考虑?

    虽说玉姐才十三岁;还有两年及笄;亲事并不急;可这试探之下;徐氏心中还是有些懊恼。

    她也是知天命的年纪;年前年后又操劳颇多;又在玉姐的亲事上受了憋闷;情绪就有些怏怏。

    大老爷见状;便道:“实是不行就给二弟去信;将玉姐记在乔氏名下……沈家这一代就这一个女孩儿;又是个孝顺懂事的;亲事上总不能含糊……”

    徐氏叹气道:“我之前也想过如此;可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等到结亲的时候;能糊弄得了谁去?真要挑嫡庶的人家;记名也无用。”

    大老爷想了想;道:“实在不行;就从寒门举人中择婿;当年太爷为三妹就是这样择女婿……”

    徐氏摇头道:“这世上像杨姑父这样念旧情的人有几个?再说;杨家当年只是家道中落;并非全无根基……”

    玉姐落地十三年;嫡母过问的时候少;反而是徐氏这个大伯娘过问的时候多。加上人上了年岁;就怕孤单冷清;大老爷每日往衙门去;沈瑞每日要上学;陪在徐氏身边就是玉姐;娘俩的感情倒是越来越深厚。

    等到看到玉姐真心敬爱沈瑞这个堂兄;沈瑞也能对堂妹看爱有加;徐氏就生出个念头来。沈家即便过了嗣子;小三房也生了四哥;可只有堂兄弟三人;还是单薄。

    沈珏读书资质不错;可上面还个不省心的嗣母;嗣父也不是明白人;能担当起二房的那一滩;不拖累沈瑞就是好的。三房那里;四哥才几个月;又是病弱的父亲所出;以后如何还都不好说;起码二十年之内;都要靠着长房过活。

    沈瑞身为长房嗣子;连个臂膀也考不上;以后太辛苦。

    要是玉姐成了长房的女儿;说一门妥当的亲事;沈瑞这里也能多个妹婿。而对玉姐来说;离了乔氏那样的嫡母;将长房当成依靠;也是好事。

    只因二老爷这有玉姐这一个亲女儿;徐氏即便因私心起了念头;也都压了下去。

    不过等到看到来打探亲事的“歪瓜裂枣”;徐氏压着去的念头又起来。

    她想了想;便道:“老爷;即便记嫡;正式结亲时难免论起嫡庶;要是过继过来;本生亲那边却是无需提及的……即便是说起来;也没人会去计较……

    大老爷闻言;不由迟疑。

    玉姐是他的亲侄女;为了说门好亲事;过继长房也不是大事;他也舍得为侄女预备一份嫁妆。可是对二房来说;沈珏是嗣子;玉姐却是亲女;二老爷未必舍得过继。

    徐氏也明白大老爷顾忌;并不想勉强;便道:“要不就给二叔去信问一句;听一听二叔的意见?小一辈只有玉姐姊妹一个;真要嫁给小门小户还真叫人舍不得……”

    即便有私心在内;可徐氏也不想勉强成事。

    毕竟玉姐过继长房;以后婚嫁聘娶就归了长房;说起来也费事。要是给她选的人是出息的;能做上沈瑞臂助;要是个平庸的;说不得以后还给沈瑞增加负担。

    还是两厢情愿的好。

    大老爷久在官场;晓得族人姻亲的重要。

    沈家二房庶女;与沈家长房嗣女;绝对不是一个分量。

    真那要按照徐氏建议;不管对玉姐还是对沈家都是好事。玉姐的亲事也不会再高不成低不就;叫人为难;就可以在名门仕宦人家择优秀子弟。

    大老爷点头道:“好;我与二弟去信。他即便再糊涂;也晓得怎么对玉姐才是好的……”

    徐氏闻言;心中的浊气终于散了不少。

    沈瑞这里;并不知晓徐氏与大老爷的打算;只晓得徐氏出门会带了玉姐;有相看人家的意思。

    虽说他心里觉得玉姐还是小姑娘;可也晓得这个时候姑娘十三、四议亲;十五、六出阁是常例;便也不去啰嗦。

    过了正月十五;衙门里开印;大兴县衙贴出了告示;今年的县试开始报名了。

    京城是顺天府;顺天府倚郭宛平县、大兴县。

    京城从正中间分开;左半拉隶属宛平县;右半拉隶属大兴县。

    沈家二房在京入籍大兴县;因此沈瑞就要应大兴县的县试。

    县试是二月里举行;由县令主考;主考地在县衙大堂。

    待县衙贴出告示后;学子就可以去县衙礼房报名了……

第二百四十五章 青云路始(二)() 
从读书识字起;一个儒童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到十六、七岁下场应童子试;有望成为秀才。资质好的可要提前几年;资质差些的考到三十岁还过不了院试的大有人在。

    不过即便过不了院式;只要能过了县试、府试;就是文童;可称“童生”;就区别与“民”、“民人”;见官可要有座。不仅面上体面;屁股也变得金贵;即便是犯了事;公堂之上也多给几分颜面;轻易不会打板子。

    京城善之地;勋贵官员多;百姓也比地方上殷实;报名县城的儒童多。

    沈瑞所在的春山书院;先生们是提倡早下场的;因此戊班京籍的考生;在弘治十五年春就纷纷报名应童子试。

    因考生籍贯在京府各县;应试地方不同;告假离书院的学生也多了起来。春山书院平日里请假不容易;可每逢考期却是很宽松。

    沈瑞籍贯在倚郭的大兴县;县衙就在京城东南;并不需要出城;可沈三老爷还是建议他请假;在家接受三老爷的“小灶”。

    沈瑞从谏如流;自然无异议;因此便也随大流在书院里告了长假。

    因今年是会试之年;京城士子云集;考试气氛很是浓烈。

    同会试相比;县试就显得不起眼。

    不过这是科举的第一步;沈瑞又是沈家的希望;长辈们对于此事依旧很关注。

    至于为什么是三老爷盯着沈瑞应试之事;而不是王守仁这个老师;那是因为过了二月二;王守仁就携了继妻何颍之回乡“养病”去了。

    沈瑞之前的课业;王守仁始终盯着;对于学生的水平心中有数;县试、府试都是无碍的;院试不出意外也能过;并不担心什么。

    倒是沈瑞自己;因身边人起点太高;不敢再像过去那样想着过线即可;对自己倒是越来越严厉。

    三老爷这些日子陪着沈瑞读书;看出他的要强;便也有心帮侄儿一二。

    只是沈瑞的功课尚可;县试又不是学政主考;都有县衙礼房出题;不好押题。至于使手段从县衙买题;又不至于也不屑如此。

    他思前想后;不担心侄儿的作文水平;倒是担心他不适应考试节奏。

    因此;他便根据县试水准;自己出了一套考题;打算设了个小考场;让沈瑞假装考一次。

    沈瑞听了;莫名惆怅;这不就是模拟考试么?上辈子高考时;每月考一次;大家都熟啊。

    因县试天不亮就点名;考生提篮子进场;三老爷便也知会徐氏;给沈瑞准备了提篮;里面出了文房用品;还有食物与水。

    二月初四这日;沈瑞丑时起床;穿戴整齐;用了早饭;而后就提了提篮去了东院模拟考。

    三老爷这里;完全按照县试的程序;天未亮点名进场。

    县试一共考五场;每天一场;关键是第一场“正场”;其他四场都是打酱油的。

    正场考卷内容除了四书五经里的填空题之外;就是时文两篇。县试的名次;取决于正场的挥。

    偏生不管是死记硬背的经书题;还是时文;都是沈瑞的长项;倒是无需担

    沈瑞又是快手;从晨初(早上七点)开始答题;用了不到两个时辰;就答完题;做完两篇花团锦簇的时文。

    只是县试考场;即便答完题;也不能直接出考生;要等交卷的考生满十人才放一次。

    三老爷就收了考卷去判卷;让沈瑞继续在“考场”里适应;一直让他坚持到申初(下午三点)。

    这期间;沈瑞可也吃自带吃食;也可以在考场“买水”;就是不能出去方便。

    沈瑞为了这个;早上就没有吃流食;倒是并不觉得难熬。

    等到了申时;三老爷才拿着看完的卷子;笑眯眯道:“如此文章;院试也无妨了……”

    沈瑞来大明朝已经四年半;除了读书就是读书;为的就是科举。

    听了三老爷的话;他也松了一口气;道:“三叔;那案……”

    院试惯例;县试案与府试案都会取中;为的是顾全知县与知府颜面;也是儒林惯例。

    沈三老爷想了想;道:“要说瑞哥这火候是差不多;不过京县到底不同地方;书香门第多;知喜好不同;这名次倒是不好说;不过应在前十之列……”

    有科举以来几百年;连中六的也就只有一人。至于那些中了小三元;乡试屡试不第的大有人在。

    沈瑞只是希望名次好看些;倒是并不苛求案;之所以在“案”这里问一句;也是对院试有些担心;盼着取巧罢了。根据三老爷所说;县试考题最简单;到了院试就与乡试差不多。

    如此一来;要是县试得了“案”;就不担心院试了;也是好事。

    从初四考到初八;五场模拟县试下来;三老爷面上都带了乏色;沈瑞依旧精神头十足。这是沾了他每日练拳与练习吐纳功夫的好处;体力充沛。

    三老爷见状;只有羡慕的。

    三老爷不爱动;是个地道宅人;沈瑞劝了他两回;想要拉着他一起练拳;都让三老爷给推了。

    如今三老爷既有心继续科考;最担心的就是自己身体。如今他有了儿子;不敢拿自己的身体冒险。

    这回见沈瑞锻炼身体的好处;三老爷就主动提及与沈瑞一起练拳。

    不过他对沈瑞练习的大开大合的形意拳没兴趣;练一套道家流传甚广的“内家拳”。

    沈瑞瞧着有些眼熟;其中有太极拳的影子。待问了来源;来自武当张道人;就晓得这是后世太极拳的原形。

    沈瑞见状;心中后悔莫及。这太极拳从武当太极展到陈氏太极再展到杨氏太极;成了后世流传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