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俊砩惺橐晕兀俊�
马文升点头道:“这件事上,我跟时雍的想法一致,若将沈溪留在地方,已不利于他今后的发展,最好是能将他征调回京,可朝中阻力太大,不若先让他去南直隶过度一番……这也算是一种历练吧!”
刘大夏道:“马尚书难道不担心如此报上去,无法在内阁通过?似乎……朝中很多人都不想沈溪进入两京履职!”
“事在人为吧!”
马文升笑了笑,道,“沈溪这几年在外历练已久,只有让他在六部积攒资历,今后才能有更大发展,若是让他在地方继续为官,除了耽误培养人才,还会引发沈溪心头的怨恨,长此以往,对朝廷不利。”
“若刘少傅不允,我会亲自前去跟他谈,怎么都要让沈溪到南京六部担任要职,如此才是最好的结果!”
……
……
马文升以吏部的名义,做出人事调动。
具体到沈溪身上,便是以左都御史、兵部尚书以及湖广、江西两省总督之身担任南京兵部侍郎,看起来是降职了,却让沈溪从外官往京官发展,马文升和刘大夏在这件事上算是“帮”了沈溪一把。
只是作为当事者的沈溪不会领情罢了,因为他根本就不想去一个对自己更加制约的环境任职。
南京******可不是沈溪的目标,他宁可留在湖广和江西,毕竟这里他已经经营一年多,地方上所有关节均已打通,如今朱厚照刚登基,朝中老臣俱在,沈溪知道在两京官场混不出名堂来,宁可留在地方当封疆大吏,而不愿去两京官场“历练”。
沈溪这边不情愿,刘健和李东阳也没准备答应。
在大明,能做到六部侍郎,哪怕只是南京六部侍郎,必然是在官场混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资历深厚,并且拥有丰富履历的人物。
沈溪功劳虽不小,但资历太浅,地方履历不丰(缺乏府县以及地方三司任职经历),属于破格“提升”,就算让沈溪担任封疆大吏都有违规之嫌。只是沈溪的能力摆在那儿,又是孝宗皇帝亲自安排,刘健和李东阳才没有公然反对,但心底一直不以为然。
现在让沈溪调到南京任兵部侍郎,二人觉得沈溪根本没那资格。就算沈溪有能力,也会在官场掀起一场不小的波澜,于大局不利。
刘健拿着吏部考核和铨选名册,脸上满是不悦之色,对李东阳道:“这份名册中,部分外官调动不合老夫心意,宾之你拿去看看吧!”
李东阳接过后瞥了几眼,道:“我之前已仔细看过,也跟吏部有过沟通,大部分官员的铨选无问题,只是少数人的调动尚需勘磨。”
“尤其是湖广、江赣两省总督沈溪,调南方尚不到两载,又将他调去南京任职怕是不妥,我跟马尚书提过这事,他的意思是要让沈溪多锻炼,在他看来,沈溪已具备出任兵部侍郎的资格!”
刘健皱眉:“兵部,责不在小,南方安稳全靠南京兵部统筹,将贸然将沈溪调上去,如何确保地方不出问题?”
李东阳怔了怔,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今大明不管哪里有战乱,都是调沈溪前去平乱,甚至还让沈溪挂兵部尚书衔,现在安排沈溪一个实缺的南京兵部侍郎,却全盘否定沈溪在领兵上的才能,未免有失偏颇。
但因为是刘健的意见,就算李东阳觉得不妥,还是点头表示同意。
第1630章 第一六三〇章 阻力()
沈溪内调,哪怕只是调到南京,也无法获得刘健和李东阳同意。
这形成了一个死局,刘健和李东阳对沈溪带有偏见,沈溪得不到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就算谢迁和马文升等人想提拔,也无济于事,沈溪继续留在湖广和江西担任两省总督成为当下最好的选择。
对旁人来说,或许不能入调两京是一种巨大的遗憾,做官都想接近权力核心,而唯独沈溪当下的目标就是做个外官,最好是山高皇帝远的那种,这样可以有一番作为,不必掣肘于人。
吏部关于沈溪调任南京兵部侍郎的奏本,直接被刘健和李东阳打了回去,没有呈送司礼监。如此一来,萧敬都不知道的事情,朱厚照更不知晓了。
在几天后的朝议上,朱厚照关心沈溪的情况,随口提了一句:“……似乎沈卿家六年考议已满,不知吏部对他的评价是什么,做何调动?”
皇帝突然问及沈溪的事情,让在场朝臣有些尴尬,因为在大明朝廷,沈溪几乎是一个不能提的名字,会引发诸多矛盾。
本身沈溪劳苦功高,对大明有极大贡献,早就该入调京师,但可惜沈溪做事不能得到当权阁老的信任,引来文官集团敌视,以至于现在只能在地方担任督抚,就算有人帮沈溪说话,也会被刘健和李东阳厌憎。
吏部左侍郎许进出列禀告:“回陛下,沈翰林考议皆优,但如今他在湖广、江西两省总督任上不满三年,因而未有动议!”
许进,字季升,号东崖,跟马文升关系亲密,跟刘大夏相处也不错,属于朝廷文官中坚人物,如今六十八岁,这已是他考取进士后的第四十个年头。
当了四十年官,才做到吏部左侍郎,而沈溪为官六年,若是入调为六部侍郎,显然会引起所有老臣的不服,所以就算许进跟沈溪没有任何矛盾,也不会支持沈溪入调京城的想法,虽然沈溪只是调南京担任兵部右侍郎。
朱厚照生气地问道:“你们都觉得沈卿家做事出色,能帮朕安定社稷,为什么就不能对他破格升迁调用?”
李东阳出列道:“回陛下,关于沈翰林之任用,已属破格提拔……先皇时,对沈溪便已重用,他如今年不过二十,便执掌两省军政,自大明以来,他是第一人。若陛下因此有怨责,实在不该!”
朱厚照还是很恼火:“他在外当再大的官有什么用?朕希望将有才华的臣子调到京城,在朕身边做事,朕的要求难道很过分吗?”
“李大学士,你且说说,如果天下间有才能之人不得其用,谁会认为朝廷的体制是合理的?朕觉得,应该让沈卿家回京,担任六部尚书……”
此时别说刘健和李东阳,就算是那些跟沈溪没什么怨怼,甚至欣赏沈溪的朝官,听到这儿脸色也带着古怪。
二十岁的尚书,他们压根儿就没听说过,让他们接受沈溪入朝当侍郎都很困难,更别说是六部尚书了,沈溪越是被拔擢到高位,越证明他们这些人无能,文官集团内部,所有人的心态基本都一致……我不能得到的东西,也不能让别人得到,尤其是那些会让自己丢面子的人,更是要被打压下去。
朝廷是一个讲规矩讲秩序的地方,文官深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对资历无比看重,而沈溪欠缺的恰恰是年岁和资历。
当然,这既是沈溪的劣势,又是他的优势,朝廷这么多大臣,六十岁以上的占大多数,等过个十多年,朝中老臣大多致仕,沈溪资历也没有问题了,年富力强,进入中枢主政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种状况马文升和刘大夏其实已经预见到了,但却得不到其他朝官理解。
刘健主动出列:“陛下,如今湖广、江西两省刚经历战乱,需要有人平肃秩序,镇守一方,以沈溪留任乃最佳之选,派其他人去怕是无法服众!”
朱厚照脸色难看,他看了刘瑾一眼,希望刘瑾能帮自己想主意,但刘瑾根本就不想帮朱厚照,频频使眼色让他放弃此议。朱厚照最后气呼呼不再说关于沈溪之事,但内心还是想帮沈溪争取,尽管只是做无用功。
……
……
朝议后,朱厚照单独留下谢迁和马文升……他想知道沈溪在湖广和江西的具体情况,以便做出安排。
马文升当着谢迁的面,直言不讳:“……老臣之前曾建议,调沈溪充任南京兵部侍郎,但为内阁所阻!如今沈溪为地方督抚未满三载,留任地方也是一种选择,若他将来继续立下功劳,可调回京师任职,或出任西北督抚,封公拜侯!”
谢迁斜着看了马文升一眼,他对于沈溪入调的事情没多少想法,因为他知道有刘健和李东阳阻挠,根本不可能让沈溪回京。
朱厚照道:“马尚书,您乃吏部尚书,吏部做什么决定难道非要让内阁同意?再者说了,到南京算哪门子入调?要入调也应该是回到京师,朕希望沈卿家能到六部任尚书或侍郎,更好地帮助朕打理江山社稷……谢阁老,您以为呢?”
谢迁神色漠然:“回陛下,老臣跟沈溪乃是亲戚,不宜在陛下面前说及此事!”
朱厚照有些恼火:“谢阁老,你分明是推卸责任,朝廷上下谁不知道您只是嫁了个孙女给沈溪,又不是你儿子你孙子,说句话怎么了?朕还听说谢阁老的公子如今已进入翰苑当差,朕认为他很有造诣,将来想多提拔他一下……”
朱厚照的话意味深长,好似在说,你谢迁只要能想办法把沈溪调到京城,朕就提拔你儿子,这是礼尚往来。
就算谢迁听明白弦外之音,还是一脸为难:
“陛下,并非老臣不想为您出谋划策,只是沈溪回调京师之事颇显复杂,朝廷的确没有官缺,就算有,朝中论资历和声望,许多人都在他之上,调沈溪回京,会让陛下得罪诸多朝臣,何必呢?”
朱厚照气得嘴都歪了,道:“朕身边就那么几个可信任之人,要调沈卿家回京居然如此麻烦,看来这朝廷真不是朕的朝廷!”
马文升道:“陛下此言差矣,天子虽拥有一切,但陛下若是在人事调动上不按规矩来,朝纲岂不紊乱无序?就算沈溪真有本事,陛下也应该尽量说服那些不同意的大臣……臣与谢阁老都赞成沈溪入调,陛下光是为难臣等,没有作用啊!”
马文升的意思,陛下要调沈溪回京,应该去找刘健和李东阳说,是这两位阁臣从中阻挠,而不是我和谢于乔。
朱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