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厚照起身要走,刘瑾已经到了近前。
刘瑾见谢迁便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朝中值得谢迁背着他前来面圣的,只有弹劾刘大夏等老臣的奏本。
“陛下,您莫急着走啊,事情还得说道说道……”刘瑾招呼道。
朱厚照原本已经走了几步,听到这话,驻足回首,皱眉问道:“什么说道说道?莫非你有什么主意?”
“正是。”
刘瑾道,“陛下,刘尚书等人年事已高,无法胜任现在的职司,朝中对刘尚书等老臣的非议声由来已久,如今马尚书已退了下来,刘尚书等老臣也应该致仕还乡。”
朱厚照有些不悦:“刘公公,你忘了朕之前是怎么吩咐你的吗?现在朝中一切都应以平稳过渡为主,那些老臣能留则留。”
刘瑾看了俯首不语的谢迁一眼,知道这会儿谢迁正竖着耳朵倾听,轻蔑一笑,继续道:
“陛下,如今已到年关,过了年,可就是正德元年了,陛下难道不趁机将朝事处置一下?那些老臣能退的退,实在不行直接勒令致仕……之前他们都有离朝之心,与陛下离心离德,留在朝中何益?”
朱厚照听到这话,似乎触动心弦,折返回来在龙椅上坐下,看着刘瑾:“之前这些老臣确实上疏请辞过,刘公公的话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谢阁老以为呢?”
谢迁斜眼看了看刘瑾,见刘瑾正用促狭的目光望着他,知道这事不好说,当即道:“陛下,老臣认为,这一两年内,朝中老臣还是以自然更迭为好,若一次更迭人数太多,难免引起朝局动荡。”
“嗯。”
朱厚照点头,“这话,朕爱听,一次换太多,是要引起乱子的。刘少傅、李大学士、马尚书,之后是户部韩尚书,一年内已经退下去四位大臣,现在如果一次将兵部、礼部、工部和刑部尚书撤换,那朝廷立即就会乱套……”
刘瑾再次插话:“陛下既然不肯一次更迭太多人,但至少也应该更迭一二作为表率……”
朱厚照疑惑了:“更迭谁?六部还是寺、司衙门?刘公公,说话别兜圈子,直接说出来,若你说得有理,朕自会采纳。”
刘瑾带着几分期待:“回陛下,如今朝中非议最多之人,非兵部刘尚书莫属。刘尚书年近七十,都说这人到七十古来稀,您说这七十岁的人,能有多大精力为陛下当差?不如早些让刘尚书致仕归乡。”
朱厚照想了想,道:“刘尚书可是我大明功臣,他领军在西北两战一举奠定大明对草原部族胜势,如此有本事之人,说退就退,还是因被人弹劾,朕怕是朝中会有意见。”
旁边谢迁死死地瞪着刘瑾,不明白刘瑾为何会对刘大夏有如此大的敌意。
谢迁心想:“之前陛下跟刘少傅之间的争夺,刘时雍基本处于中立,没偏帮任何一方,为何刘瑾会处处针对刘时雍?难道其中另有隐情?”
谢迁却不知,刘瑾在收受大量贿赂的情况下,准备将刘大夏拉下马来,提拔刘宇上位,充作羽翼。
刘瑾道:“若陛下怕朝中有意见,可不提弹劾之事,召刘尚书入朝,问及刘尚书自己意见,若他有离朝之意,陛下顺水推舟就可。这兵部尚书之职,一定要由忠于陛下之人来担当才可!”
一句话,就戳中朱厚照软肋。
朱厚照稍微琢磨,可不是,兵部尚书有调兵权,若对他不够忠心,出了什么事,可能会影响他的帝位。
朱厚照醉生梦死,脑子不是那么灵光,听刘瑾说及兵部尚书的重要性,便心动了,颔首道:
“既如此,现在便召刘尚书入朝,朕要亲自询问他的意见。若他确有离开之意,朕不会勉强,谢阁老也不可为刘尚书请留。”
谢迁拱手行礼,没说什么,接受朱厚照的安排。
此时谢迁尚未意识到刘大夏留在朝中对他有什么好处,没有据理力争。他依然好奇,为什么刘瑾会选择对刘大夏动手?
……
……
过了许久,刘大夏终于到来,此时朱厚照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参见陛下。”
刘大夏不明就里,上来便行礼问安。
朱厚照一抬手,道:“刘尚书无需多礼,平身说话便是。朕找刘尚书前来,是想问问刘尚书身体如何,可适应朝中差事?若是太过疲累的话,一定要跟朕说清楚。”
刘大夏听到这话,便知道朱厚照有让他离朝之意。朝中弹劾他年迈昏聩之事,刘大夏多少听闻一些,但他没想到朱厚照会这么快对他出手。
刘大夏望了谢迁一眼,见谢迁低着头没有看他,立即认为谢迁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是向皇帝妥协了,于是带着一股怅然道:“回陛下,老臣年近古稀,处理朝事力不从心,请陛下恩准,让老臣乞老归田。”
之前就联名上书请辞过,若此时刘大夏说自己精力充沛,那之前的请辞就是欺君,在这种情况下,刘大夏只能提出乞骸骨。
这也是大明臣子一向的规矩,谁被弹劾,就需要主动请辞,免得皇帝为难。
第一六八〇章 人选()
♂!
刘大夏主动请辞,意味着兵部尚书之位空了下来。 。
出于对刘大夏的礼重,朱厚照顺带问了一句:“刘尚书,你认为何人来做兵部尚书最合适啊?”
刘瑾怕朱厚照采纳刘大夏的意见,赶紧出来劝阻:“陛下,老奴以为……”
“你以为什么?”
朱厚照生气地喝斥,“朕正在跟刘尚书说话,与你何干,一边站着去。”
刘瑾碰壁,只能老老实实退到一旁不再言语。
刘大夏镇定自若,拱手道:“回陛下,老臣认为,三边总制沈溪沈之厚来担任兵部尚书最合适。”
朱厚照一听,眼睛顿时亮了,一拍龙案:“好,刘尚书此议甚好,朕也认为沈卿家文韬武略,适合担任兵部尚书,而且之前沈卿家在西南领兵时便挂过兵部尚书衔,可说名至实归,如此年轻才俊,正是朝廷所需……”
谢迁斜眼打量刘大夏,心想:“刘时雍搞什么鬼,为什么要举荐沈溪小儿?”
刘瑾听到朱厚照支持沈溪做兵部尚书,就算明知道自己会忤逆朱厚照,也赶紧出来劝阻:“陛下,不可,万万不可啊。”
朱厚照勃然大怒:“刘瑾,不要在朕面前放肆,信不信现在朕就剥夺你司礼监掌印之职?朕正在跟刘尚书说话,你难道不能在一旁乖乖当哑巴?刘尚书,你继续说。”
刘大夏见刘瑾碰壁,心里一喜,立即乘胜追击:“正如陛下所言,三边总制沈溪南征北战屡立功勋,年纪轻轻便已成为大明功臣,如今朝中很多大臣已年老昏聩,朝廷正需要补充沈溪这样的新鲜血液,如此方能彰显朝廷之活力……”
朱厚照原本精神萎靡不振,听到这话,已经兴奋得抓耳挠腮喜不自胜了。
“好,刘尚书说得太好了,朕就是这么认为的,那事情就如此定下来吧。”朱厚照迫不及待地表态。
谢迁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心想:“不对啊,刘时雍被陛下勒令致仕,定心怀不满,他知道如今刘瑾当权,六部很多事情都不能由尚书做主,现在刘瑾手伸得越来越长,若沈溪小儿归来,岂不处处受制?分明是用心不良!”
就在刘瑾无从插话心急如焚之际,根本就没有厘清朝廷局势的谢迁,往前走了一步:“陛下,老臣认为此事不妥。”
朱厚照好奇地打量谢迁,问道:“谢阁老,你以前不是想让沈卿家回朝为官吗?父皇曾有意让沈卿家担任兵部侍郎,结果为刘少傅和李大学士阻挠未成。现在刘少傅和李大学士致仕,朕已能做主,朕想让沈卿家回朝担任兵部尚书,这不正好遂你心意?”
刘瑾诧异地打量谢迁,不敢置信谢迁居然会来这么一出“神助攻”,在他想来,谢迁根本就没有拒绝的理由。
谢迁苦着脸道:“回陛下,以老臣看来,沈之厚刚被委派西北,如今人或许尚未抵达三边,就此委任他为兵部尚书,岂非朝令夕改让朝廷决策形同儿戏?”
朱厚照笑了笑,安慰道:“谢阁老多虑了,此事乃朕一手安排,沈卿家高升为兵部尚书,顺应形势,怎会形同儿戏?刘尚书请辞,朝廷择优选材,沈卿家难道不是继任之最佳人选?并非朝令夕改,这只是朝廷正常人事安排,一切都由朕做主。”
谢迁坚持道:“陛下不可,西北形势不明,鞑靼人动向存疑,沈之厚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仅限于领军作战,但他从未有六部任职之履历,不具备统领大局之能,再者朝中那么多老臣,论资历怎么都轮不到他。”
“不如留沈之厚在西北,威慑鞑靼人。值此朝廷辛劳更替之际,保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甚为重要!”
“这样啊……”
朱厚照之前有意调沈溪回京,但听了谢迁的话,有些犹豫了。
刘瑾虽然恨谢迁入骨,但此时却很不得亲这老家伙一口。见时机成熟,他赶紧站出来说道:
“陛下,正是如此。谢阁老所言非虚,朝中文官大多嫉恨沈大人,觉得他少年英才,恨不能让他摔一跟头。此时沈大人回朝,很多人会千方百计针对他,反而辜负陛下一片美意。”
朱厚照皱眉:“这世道,年轻人就活该被轻视?以前朕也遇到过这等状况……但是,朕始终相信沈卿家有能力应对各种不利局面,执掌兵部。”
在场戴义、刘瑾、谢迁和刘大夏都听出来了,在对沈溪担任兵部尚书一事上,朱厚照态度极为坚决。
谢迁心下着急,打定心思不让沈溪回京当差,不想沈溪被刘大夏等文官利用来对付刘瑾。
谢迁道:“陛下,就算您要征调沈之厚回朝,也要等西北局势彻底平复后。如今鞑靼人动向不明,随时可能入侵我西北边境,若主帅离职,人心不稳,那三边以及宣大一线或有灾祸,延续两年前可怕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