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一个郡军阀变成一个州军阀,抢了一大堆产业,那就开始分,大王肯定是分最多的,老大分了老二分,老三分,论功行赏,太守位置就那么几个,只能跟大家说咋们再去打地盘,下次再分给你们,这叫预期先分脏。
大家虽然没有分到最大的蛋糕,但是分到了很大的实权和财富。
孙策名义是一个市长,实权相当于一个高官,孙氏地方军阀控制了地方政权,那些旅长,团长,营长,政委就论功行赏,就是这么回事。
孙策死了之后,这个权力就过继他弟弟的手上了,孙权接过这个权力压力是非常大的,他要对荆州发动战争,获得蛋糕好兑现孙策的承诺,但名义上不能这么干,他是出师无名的,只是借着为父报仇的名义打黄祖,把黄祖干掉后,再找借口干掉刘表,夺取荆州这块大蛋糕。
孙氏政权是由孙氏军阀,江东士人集团,流亡北士构成,孙氏政权要稳定他必须取得江东士人集团的财力和人力支持,取得流亡北士的背书。
孙策平定江东后,第一时间就派流亡北士张肱去许昌去搞政治外交,上贡十万石谷物给朝廷。
曹操手里捏着献帝这张王牌,虽然他可以名正言顺的斥责孙策是反动集团,土匪军阀,叛党之类的。
但是曹操也只是一个地方军阀,一方诸候,他马上要和另一个威望高过他,兵马粮草多过他,政治资源强过他的袁绍开战,他能去和江东孙氏军阀闹僵吗?
显然曹操不会这么干,即使曹操愚蠢,他的那些重要谋士们也不会让他这么干。
曹操只能结好孙策,把曹洪的女儿嫁给了孙策的弟弟孙匡,这种政治联姻是不可靠的,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打起来的时候,孙策就派兵去打徐州。
这种政治联姻不可靠,但是他的效果还是有的,至少对于一直打胜仗的孙策而言,只能集合五千兵马打徐州的陈登千人马都没打下来,就有这个原因在此。
孙策不敢孤注一掷的攻打曹操,他现在打仗要考虑很多政治因素,打一下,看看朝廷和曹操的反应,孙策要面对流亡北士的反对,江东士人集团的质疑等等,以前定江东那是创业,现在则变成了政治,小心翼翼,以前是光脚的,打下江东后孙策就变成穿鞋的了。
军阀控制政权,中央又名存实亡,而士人集团又想重建朝廷,重新一统,就会产生很多的矛盾。
士人中也分了很多派系,士人中又有寒士和名士,解决矛盾的方法就只能用外战争去统一意见,化解矛盾,孙氏军阀如此,曹氏军阀了是如此,至于刘备是怎么样的就不知道了,不过诸葛亮也是这么干的。
战争一起矛盾还是存在的,但是大家想到的不是找孙氏军阀的毛病了,他们会找政敌的毛病,这叫矛盾转移。
什么叫政敌,首先要讲派系,一个士人在孙氏军阀政权里做个谋士,他得到孙权的重用,他的家族就会有很多财产,僻如分田,千倾良田,多少年薪。
这个士丈夫得到了孙氏军阀集团的重用和宠信,商贾,将领,地方官都会去巴结交好,这就叫朝中有人,名利双收。
得到主公的重用,自己的政治理念得到统治阶级认可,自己心情愉快,又得到同僚,名士的尊重,名利双收,这种事情是做官的士丈夫最渴望的事情,虽然说的非常直接,但这就是事实。
其他谋士也会去争宠,那个受宠的就会有产生很多政敌,想谋权上位的谋士就得提出不同的政治理念得到主公认可,或者是挑毛病否定别人的政治理念,只有这个办法才能得到上位的机会。
不打仗的时候,大家的矛头就对准孙氏军阀集团搞变革,打仗的时候,大家就将矛头对准那个主张打仗的家伙。
当然这是文臣们干的活,文臣专挑武将的毛病,周瑜当上了这个大都督后,张昭,张肱在朝议的时候经常指责周瑜的战略方针。
周瑜的身体还是蛮不错的,但是三十多岁就挂了,演义上说是被诸葛亮气死的,我认为是在这种政治夹心馍给急的,忧郁成疾而亡的,又或者是因为某种政治阴谋。
鲁肃,吕蒙也是一样的,陆逊还强一些,做大都督做的最久,有江东排名第一的传统陆家做后背,不过最后也被卷入太子谋反案,不得善终。
那他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是当了大都督,士人集团的暗算和主人的猜忌吗?
不全是,四任大都督,他们的共同政治理想是夺荆州,收交州,入西川,占三州之地,入主中原,那有什么好忧虑的?
士丈夫重名节,你个地方军阀对抗中央,阻拦天下统一,年年打仗,老百姓水深火热,士人集团要开骂的,自己也内心矛盾,开始怀疑人生,有生之年寸步不前,不能让孙氏军阀过江东一步,这个领军的大都督压力是非常大的。
如果能十年内打下荆州,再发十年入西川定益州,那也说得过去。
孙权在守业的基础上,休生养息以蓄军资,数次发动对合肥的大战,都无功而返,张辽千人兵马突营,差点就挂了,不知道是不是这个营摆的不好,还是因为这仗打的不得人心。
孙权自己都不好过,你四任大都督更不好过,不过孙权这人能忍,曹操也不是一样打了几次孙权,也是无功而返,最后一次还吃了个败仗。
即然你打不过我,我打不过你,还打个毛线,大家划江而治,大家都窝起来做土皇帝得了。
春秋战国到秦统一,秦灭汉继,诸候国战国七雄的时代是回不去了,划江而治也是行不通的,你孙权没有统一天下的理想,那你的谋士,武将说不定哪天就把你给卖了。
有没有先例?
有,刘璋就是先例,刘璋在治理益州非常的不错,刘备兵马一到,法正,张松就把刘璋卖了。
所以孙权要有理想,要有蓝图,要带着江东士人集团,武将集团一统天下,这样才能团结内部,守住江东基业。
第二百零二章 文臣的理想,武将的志向()
孙权是一个能曲能伸的人,他会察言观色,曹操兵进赤壁,以张昭为首的人都主张求和,张肱更直接,直接叫孙权称臣,这两个人一个是他仲父,一个是他父亲的世交。
孙贲甚至想谴子给曹操为质,投靠曹操,你说这些都是什么人。
曹魏政权也好不到哪里去,曹操会察言观色,荀攸,郭嘉,荀彧,程昱,三个生死之交,一个死党,最后结果都不怎么好,荀攸忧郁而终,荀彧自杀,郭嘉病死,程昱免职。
刘备的谋士好像都活得不错,刘表就不行了,他自己的将领没病死一个,他自己先忧郁而终了,那刘备又为什么比别人运气好?
刘备得了荆州五郡后,重用诸葛亮,黄忠,迅速的稳定了地方,刘备夺下益州后,与吴懿联姻,重用法正,董和等等。
刘备把荆州和益州的治理权都分给了士人集团,但是军权捏着不放的,这个结构有没有问题?
问题也是有的,从糜芳见死不救,孟达叛变,关羽失荆州。
我们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逻辑是很难想象得出这种问题所在的,究竟这些士人脑子有问题,还是不甘寂寞。
我们站在孙权的位置,曹操的位置或许能探其一斑,也未必准确,只做逻辑分析。
自古武人定国安邦,文人修身治国,武人负责打仗,武人的理想是多立战功,封候列将,文人的理想是将国家治理的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
天下分裂之后为武人提供了封候列将的平台,给文人提供了实现政治理念的政治平台,当一个地方军阀成为诸候王的时候,他首先要给武将们不断的画饼充饥,给文人们天下一统信心和安全感,这个诸候才可以座稳他的位置。
武人主战,文人主和又是什么逻辑?
一个将领现在孙权这里做个都尉,或者将军,到曹操那里了能做,在孙权的政权下,可以有个数千兵马,投降了曹操,或许给你升个职,给你调走打仗去,但曹操首先信任和重要的都是那些原来跟着他的嫡系部队,你一个外来户想出头是非常难的,最多给个三流将军干干。
从孙权的嫡系部队变成曹操的外系部队,你乐意吗,肯定是不干的,武将主战,就是这样,打仗可以立战功,打赢了升官加薪,打输了叫有骨气,万一新主公见到自己的勇猛,进入新队伍里也有一席之地。
文臣主降主和,但也并非所有的文臣是主和的,僻如鲁肃,诸葛谨等等,那又是为什么?
有三点可能。
第一点:打仗是要死人,士兵,百姓,战争一起,黄金万两,文人那都是要想办法筹钱,粮,搞统筹,调度给武将打仗的,文人的工作量加大,还不讨好,做的不好那是下课,杀头的,我们知道诸葛亮和李严的矛盾,就是北伐引起的,李严就被诸葛亮拿下了,所以文臣不希望打仗的。
第二点:我有学问,有智慧,东家打工混不下去了,我打西家,何况曹操是最大的正统企业,孙权只是一个地方军阀的下政权,没得比,那为什么江东文臣不跑去投靠曹操,那不行,你的家业在江东的某个郡,你不可能拿着孙权给的千顷良田,千石薪水,跑去给曹操打工的,只有曹操打过来了,你投降了,继续干你的官,说不定给你太守干干,即使没有太守干,最少县令也有得干,你谋士没有什么正式的职位,说起来好听而已,其实只是孙氏政权的一条功狗,投降的收益大过战争收益,主张投降就成了首选。
第三点:鲁肃和诸葛谨为什么主战,是因为真觉得能打赢吗?战争的胜负重来都没有百分百的胜利的,就是取决于鲁肃的身份,商贾,诸葛谨身份,流亡寒士,深恨曹操的,寒士有个什么特别,家道中落,想重振家族荣誉就必须受重用,诸葛谨二兄弟,一个跟了刘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