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曹操是智慧非我能比的,肯定不只这一段,我就只写这么一段,以袁绍的性格,看了信后,肯定会暴跳如雷,袁绍是四世三公,曹操阉宦之后,即然说我无能,打仗不是他对手,不服气,我靠田丰和沮授出主意?
袁绍心里想,曹操你信不信,我先把田丰关起来,不让他出主意,老子照样打赢你,沮授的计策我也不听,我自己出主意来和你打。
中了曹操的计谋,曹操看孙子兵法,袍中揣着一本,有空就拿出来看,我们拿三十六计一看,太简单了,太肤浅了,但是我们不清楚,三十六计用在什么人身上会有效,用哪一计有效,基础是建立的了解对手,知已知彼。
袁绍会不会用计,也会,但是用在曹操身上,你们这些人想投敌,那得等我战败,没有战败,你能投降吗?不能,家眷都被曹操保护着呢,何况战争输赢只是五五之数,以少胜多的例子数不甚少。
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阴谋家,一对比袁绍,差了不止一截。
曹操是从小看兵书,举一反三,有军事知识基础,又随名将黄甫嵩参加了颖川会战,曹操常亲领大军东征西讨,平定兖州叛乱,大战小战百场之多,有经验。
曹操出身士家,爷爷是大太监曹腾,父亲是太尉曹嵩,从小耳闻目染,政治经验丰富,从待卫开始干起,做过北部尉(局长),顿丘令(县长),济南相(市长),议郎参议员),最后干到了部级,副国级。
这样的人政治不成熟都难,更何况,曹操经历过朝廷斗争,政治手婉也是非常娴熟的。
曹操又是一个阴谋家,曲线救国,曹操知道朝廷中的那些人都不是好东西,不玩阴的,就会被他们玩死,面对权力,面对人性,曹操就必须学会奸诈的生存智慧。
曹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军事统帅,政客,而袁绍缺少这些成长,缺少经验,还自以为是比曹操强,败亡就成了必然。
一个人的成功,是有几个因素构成的。
第一:出身,有好的出身,就可以接触的一些优秀的人,意识里会形成一种潜默的思想,有好的出身,就可以接触阅读到很多好书,这种资源是穷苦人家没有的,特别是在封建时代,普通人读书都难。
第二:经历,经历事情和人,经历失败和成功,经历追捧和冷眼,经历生死,经历苦难,才能识人,用人。
第三:团队,只有一群优秀的人,为了共同的理想,一起努力,才能形成凝聚力,相互助力,成就不凡。
曹操建立是家族氏曹魏军事集团,整个军事集团的忠诚度和向心力是非常高的,袁绍也想建立这种架构,但是袁绍不具备这种条件。
曹操手下的五大谋士,只是曹操的附属品,曹操的智商很高,曹操可以给你官职,给你财富,但绝对不会给你实权,不会让一个外系将领和谋士领导一场大型战争,即然最信任的谋士,身边都会配一个死忠自己的武将。
武将多草莽,难见有名将之后,名门之后的武将和谋士独领一军,独领一军的只有曹仁,夏侯惇,夏侯渊等等。
就连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操都防着,只有曹彰曾领一军平定幽州叛乱,军队不外交,这是曹操保命的一个重要手段,曹操死后,曹洪继之,曹洪死后,曹爽继之,最后曹家没有统帅之才了,才让司马懿晋升上去了。
司马懿死后,司马昭继,最后曹魏就亡了。
曹操跟曹丕肯定有交待,兵权不外交,跟孙子讲过,但是最后连曹操的孙子都死了,可能是死的时候太年轻,儿子还小,这种遗训没有传下去,结果导致曹魏灭亡了。
我们经常疑问刘备托孤,什么意思?
孙权的几任大都督咋都病死了。
终其原因,还是权力过渡的问题,军队在谁手上的问题
曹操传(十六)()
我们回顾一下官渡大战,这个战役非常的精彩,也是三国三大经典战役之一,官渡大战,赤壁大战,夷陵大战。
官渡大战,袁绍发动,在官渡与曹操进行大决战,双方实力悬殊,最后以曹操胜利而告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军事案例。
赤壁大战,曹操发动,曹军在赤壁与孙刘联军发生的战争,最后以曹操败北而告终。
夷陵大战,刘备发动,刘军在夷陵与陆逊发生的一场战争,最后以刘备败北而告终。
三大战役的特点是谁发动,谁失败,非常的有意思。
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结论是曹操,刘备,孙权都是一名合格的领导者,整个团队的忠诚度比较高。
为什么发动战争一方的会战败,三方虽然硬实力相差悬殊,但是软实力却差不多,弱的一方用天时地利人和补齐了硬实力上的短板,这样就形成了旗鼓相当的相持局面,而天时地利人和,又是可以随时改变战机的重要因素。
官渡大战前,曹操并没有惧怕袁绍,而是听从郭嘉建议先收拾刘备,刘备败走,投了袁绍,关羽与刘备家眷被曹操所擒,张飞败走,下落不明。
袁绍第一个错误的决策,是派颜良,文丑各领一军。
颜良,文丑是什么人物?河北名将。
即然是名将,怎么会被关羽轻易斩杀,历史疑案。
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武艺高强,忠诚袁绍,有勇无谋。
当时袁绍有没配给颜良,文丑军师?
有配军师,但配的军师是郭图,郭图是一个典型的小人,喜欢拍马屁的那种人。
袁绍令颜良,文丑各领一军,这还只是先锋部队。
曹操接受荀攸的计策,做出从延津渡河的姿态,进攻袁绍后方。袁绍果然分兵挺进延津,曹操趁机引军向白马疾行,攻击颜良部,颜良部仓促应战,被关羽所斩。
声东击西之计,防不甚防。
颜良虽性急,武艺高强,为什么这么容易被关羽所斩?
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颜良性子急,不沉稳,没有大将风范,曹操先攻打颜良部。
第二点:用计,叫关羽斩杀颜良,机会最大,为什么这么讲,刘备跑到袁绍那里去了,袁绍将刘备奉为上宾,颜良肯定认识刘备,刘备是个大嘴巴子,在喝酒的时候肯定会讲起自己走失的两个义弟,关羽和张飞,在战场上颜良遇到了关羽,肯定会通消息,告诉关羽,刘备在袁绍那里,这个说话的时候是没有防备的,关羽善使拖刀,颜良话讲完,人头也落地了。
第三点:颜良如果和关羽,张辽正面打起来,打不过还是可以跑的,即然是大将武功都不会弱,这叫趁人不备。
斩文丑也是相似的方法。
关羽战场上遇到文丑了,文丑肯定会大骂关羽,关羽这个人好面子,被文丑骂,肯定会趁机斩杀文丑。
文丑见脸红的关羽脸红的单骑冲了过来,以为是被自己骂了,知道自己错了,迫不急待的投入袁绍,刘备的怀抱,哪知关羽近身就是一刀,把文丑斩成了两截。
曹操很开心,收了一个降将,几天时间就干掉了袁绍两名大将。
关羽不干了,跟曹操请辞,要去找刘备。
曹操说好,你任务完成了,走吧,不留你。
这个时候曹操留不住,而且关羽不走,曹操得想办法把他气走,为什么这么说。
袁,曹大战生死之际,曹操最需要的将士的忠诚,怎么忠诚法,要像关羽这样的小弟,重情重义,一听老大刘备在袁绍那里,马上就过去投靠。
让关羽做忠诚的楷模,曹操做英明仁主,各取所需,圆满结局。
甚至有历史阴谋家,怀疑刘备在青梅煮酒的时候和曹操达成了某种共识,让刘备去祸害袁绍,刘表,刘璋等,当然这种大胆的猜测,没有证据。
曹操要杀刘备轻而易举的事情,让刘备去祸祸其他诸侯,自己从中谋取政治利益,最后将群雄争霸变成曹,刘天下相争。
显然只是想想,我们不能这样写,如果真是如此,那曹操的智商简直是超神了。
袁绍首战不利,折损二员大将,同时曹操见好就收,并写信一封休辱袁绍,袁绍恼羞成怒,兵马渡河追击曹操。
这个时候沮授出来阻拦,袁绍不听,执着已见。
我们常讲谋略,武功,忽略了很多细节,统帅的性格和激将等等,当然袁绍也会写信给曹操。
官渡相持的时侯,袁绍请河北有名的笔杆子陈琳写了一封信给曹操,大概连曹操八辈子都骂上了,说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个讨饭的,太监收留的野种。
曹操当时正为前方战事头痛,收到袁绍的书信后,惊得一声冷汗,头风病突然就好了。
袁绍以前打公孙瓒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他还是很采用谋士的意见的,现在和曹操开战,为什么听不得不同意见,独断专行。
有如下几点。
第一点:袁绍暴发户嘴脸。
第二点:袁绍和曹操是发小,从小搞军事推演,袁绍都不如曹操,攀比,嫉妒之心。
第三点:曹操善用心术,让袁绍听不进正确的声音,做出错误的判断,昏招频出。
袁绍大军压进,曹操便将白马的百姓和军队撤往延津一线。
那么袁绍为什么不听从沮授意见将大军屯于延津,军队分批入官渡呢?
可能是袁绍被曹操阴了两次,折了两名大将,不敢将大军太分散,让曹操一一击破,再损大将,袁绍的想法是正常的,但同时也是激进的,这种做法的风险是可能全军覆没。
我们常说一百万头猪,让你杀,你得杀多久。
袁绍心里还是很怕曹操的,袁绍小时候常被曹操捉弄,虽然表面对曹操不屑一顾,内心则非常忌怕。
袁绍有这种心理后,就会很自卑,为了克服这种自卑,害怕的心理,袁绍只能拿自己属下出气来满足自己内心挫败的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