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世平,苏双看完后,觉得是那么回事,接着刘备又把汉高祖如何创业的故事讲了一遍,听得张世平,苏双热血澎湃。
张世平,苏双觉得有可为,就问刘备,你这还缺个萧何呀?
刘备说:以后会有的。
张世平说:这样好了,我有个帐房先生叫简雍,是我老婆的弟弟,我将他派给过来给你们管帐,同时帮你们打理后勤,怎么样?
刘备说:求之不得。
张世平问:你们需要多少钱?
刘备说:我们都还没有武器,先弄三把武器,三匹战马,打黄巾贼至少得招三五百乡勇。
张世平说:行,我叫简雍算一下,大概多少钱,分批给你们送过来。
就这样刘备拿到了第二笔投资。
第二种可能
刘备得张世平,苏双的赞助,可能是通过张飞拉的关系。
张世平可能是张飞的族叔,是个土豪,张飞是燕人,燕北多战马,张飞把这事说给张世平一听,张世平也清楚张飞的为人和武艺,乱世博富贵一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钱是小事,保命富贵是大事。
张世平没有那么多钱,又去说服好友苏双一起投资,这样刘备才有启动资金。
刘备传(三)()
刘备招了数百乡勇,在县衙里报备,苦练数月,等待着县里派任务。
二个月后,刘备接到县吏通知,安喜县被黄巾军攻破,县尉,县令都被黄巾军杀害,叫刘备前往平叛。
安喜县离涿县大概一百多公里左右,从涿县过去两天时间就到了。
刘备领着关羽,张飞,五百乡勇,从涿县出发,一天一夜就赶到了安喜县,黄巾军头目见只有三五百乡勇前来,出城应战,刘备领军冲锋,关羽,张飞斩杀黄巾军头目,黄巾军一溃而散,刘备追着黄巾军一路砍杀,杀敌数百。
刘备提着黄巾军头目的脑袋,回去报功。
县里报到郡里,郡里报到朝廷,就这样刘备等了差不多半年时间,朝廷的封赏下来了,封了刘备一个安喜县尉。
安喜县尉相当于一个我们现在地四级县城里的一个公安局长。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走马上任,去见督邮,没有贿赂督邮,督邮找了个理由叫刘备等消息。
当时卖官已经是很常见的现象,朝廷封了官后,还要给钱,不给钱就再卖给其他人,刘备上任,可能不清楚这个规矩,没给钱,督邮就叫刘备回去等消息。
督邮是个什么官,相当于现在的市里的组织部长,辖县里的官员就任。
刘备等了半个月,还没有消息,又跑去找督邮,督邮称疾不见,张飞一怒之下便跑去把督邮抓了起来,鞭打了一顿,然后三个人就逃了。
备注:又有人说是刘备抓住都督一阵鞭打。
刘备听说丹阳一带有募兵,刘备途中就加入了,这在当时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很多白身都是乡里民兵团出身,后来成为军中大将的。
赵云也是常山民兵团团长,后来带着民兵团投了公孙瓒,当时的地方军阀是来者不拒。
刘备的民间武装被官方武装收编后,就开始攻打黄巾军,刘备,关羽,张飞武功不错,又不怕死,士兵又训练有素,很快就获得不少的战功。
这个时候刘备被任命为县丞,相当于现在县长秘书一职,刘备干了一段时间,觉得太无聊了,辞职了。
不久又任高唐县尉,几个月后,又调任县令,还没干二年,县城被攻破,刘备没有去路,又怕朝廷问责,只能去投奔自己的好友公孙瓒。
就这样一折腾,刘备也差不多三十岁了。
公孙瓒当时任奋武将军,驻幽州防备。
刘备来投靠公孙瓒,公孙瓒见是同窗好友,就给刘备做了别部司马,负责平原国的防务。
公孙瓒的官职相当于省级军区司令,而刘备的官大概就是市统战部长。
当时的编制也很乱,有官职的但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实权,也没有钱,刘备的兵马不过就只有数百人。
公孙瓒以剿匪平叛的名义,四处抢地盘,抢钱,抢粮。
当时的袁绍已经得了冀州,开始与公孙瓒为了地盘问题发生争斗,公孙瓒便叫田楷与刘备一起领兵抵御袁绍入侵幽州。
刘备因屡立战功,被表为平原国相。
平原相相当于地级市长的级别。
在做平原相期间,刘备与民生息,治理有方,借刘备的话来讲,与民秋毫无犯。
刘备年青的时候在一些人眼中就是流氓地痞,这种人做官后,为什么不贪财,不贪色呢。
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刘备是有大志向的人,刘备小时候就有讲以后要乘座羽葆盖车,刘备的理想可能是当皇帝,再退一步称王称霸。
为什么刘备会有这种理想,可能是算命面相的跟刘备讲,刘备的命非福即贵,王侯将相之命。
即然有这种命,刘备贪那点小财,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贪财的人,名声不好,很难有所成就。
第二点:刘备好吃懒做,喜欢喝酒吃肉,喜美服,这些花不了多少钱,自己做官的年薪千石谷粟是可以让刘备每天喝酒吃肉,还有漂亮的衣服穿,没必要去霸占老百姓的财物。
第三点:刘备常以汉高祖刘邦比之,照着刘邦的性格,行为去做事,刘邦是一个很舍得的人,豪爽重义,喜结交朋友,不重钱财,刘备的性格也非常相似。
第四点:刘备知道乱世,重要的是人才,重要的是人心,而收拢人才则需要舍得,收拢人心需要仁义,正直。得人才就会有聚力,得人心才会有名望,才会有源源不断资源。
第五点:刘备师从卢植,郑玄,这两个人都是当世名士,知名教授,刘备不管学习成绩怎么差,政务,识人,用人还是会一些的,当时做官也没有那么难,读书人基本上都会做官,抄抄写写,看看公文,批阅宗卷之类的。
第六点:刘备出身苦寒,他比那些出身世家门阀的人更懂得底层百姓的艰辛,刘备从安喜县尉到平相原,这六年时间里,不断的黄巾军战争,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战争的技巧,也明白只要老百姓有吃的,基本上是不会造反的。
综合以上几点,算命的说刘备非福即贵,王侯将相之命,刘备虽性格好吃懒做,喜欢喝酒吃肉,喜欢漂亮衣服,但同时刘备也是一个豪爽重义,不重钱财,喜交朋友的江湖人,刘备深知百姓疾苦,又知道想在乱世干一番大事业,有所作为,首先要正已身,做好事情,提高自己的声望,聚人才,拢人心,才会成功。
年青时的刘备很浮躁,算命的说刘备命好,刘备记在了心头,同时也养成了刘备好吃懒做,白天做梦的习性。
即然我有王侯将相之命,我干嘛去读书,太累了,不读,拜师卢植求学的时候,斗蛐蛐,玩鸟,上课睡觉。
即然我有王侯将相之命,我干嘛去学经,太累了,不干,拜师郑玄的时候,没有人玩,上课睡觉,被郑玄点名批评了几次,受不了气,跑回家乡。
即然有王侯将相之命,我干嘛受一个小小督邮的气,低声下气贿赂你,不爽,揍了都督邮一顿跑了。
接着刘备又折腾了几年,还是一事无成,做县丞,做县长,感觉这得猴年马月才能做上将军,苦从心来。
刘备得知同窗好友公孙瓒已经成为了一方诸侯,已经是正牌将军,位高权重,镇守一方,这时候的刘备就开始后悔,反思,如果当时能定下来心读书,说不定自己不比公孙瓒差多少,自己老是想着算命的话,导致自己静不下心来做事。
无路可去的刘备,只好去投了自已的同窗好友公孙瓒,公孙瓒见刘备混得不好,也并未嫌弃他,而是给了他做别部司马一职,叫他与田楷一起对抗袁绍。
刘备传(四)()
刘备也并没有让公孙瓒失望,与田楷击退几次袁绍大军入侵,凭借军功,刘备升任平原相一职。
刘备天生是一个不安分的主,刘备喜欢折腾,不喜欢给人打工,同时刘备也看出公孙瓒没有什么大志,成不了气侯。
刘备一直想着自己创业,拥有自己的根据地,拥有自己的兵马,而现在刘备不过是公孙瓒的打工仔,没有出息,封侯列将,称王称霸,无从谈起。
诸侯割据,群雄逐鹿,自己没有根据地,没有兵马,很容易被其他诸侯吞并,汉室天下名存实亡,难以为继。
刘备有想法,三十岁前的想法和梦想是能像汉高祖刘邦一样,打天下。
三十岁后的想法就折半了,刘备希望能独领一军,有块地盘,保命立身,以观天下大势。
刘备有没有想法匡扶汉室,重振朝纲呢?
有,刘备希望通过匡扶汉室,封个王,异姓不得封王,但刘备不同,他是汉景帝的后裔,如果刘备能领军队,扫平天下,靠战功他是可以封王的,当然前提敌人够多。
现在汉帝在贼寇手里,随时可能被杀害,汉帝一死,汉室无人继承大统,诸侯各不服谁,看谁拳头硬。
这个时候天下可能会变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国,相互攻伐。
诸侯们都这么认为,春秋战国之期,谁也不去迎汉帝,只关心抢占地盘,只等汉帝被郭汜,李榷杀害后,圈地立国,称王称霸。
这时候的刘备根本算不上诸侯,他有任何想法,都只是图劳的。
这个时候的刘备最迫切的想法是提高名望,让大家都知道他,汉室还有一个姓刘的,叫刘备,是汉景帝的后代,一心忠于汉室,以匡扶汉室为已任,文武双全,仁德忠义,有高祖之姿。
刘备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一点:希望被招回朝廷,任将军之职,以朝廷名义,领军平叛。
第二点:佐世之才,奇才,草莽英雄前来投效,一起创业,打江山。
第三点:引来世家门阀的投资,招兵买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