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曹操的谋士,后面进来的就没多少节操了,像王朗,陈群,华歆,虞翻,这些人就没有什么傲骨。
前面这些人,基本上是有在汉朝任过官职,受了汉室恩惠,后面这些人,大部份是江东系投过来的,都是曹操施恩给他们的。
前面这些人基本上被曹操杀掉了,后面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曹操儿子曹丕的忠诚干部,直接把汉献帝给逼的退位了。
假如荀彧没有做过宫令,一开始就跟着曹操混,他会不会只忠于曹魏,对汉献帝不冷不热?
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关键还是要看性格。
郭嘉没有做过官,从袁绍那边转投曹操的,对汉献帝也没有什么忠心,不过还是摆了曹操一道,朝廷的环境影响是很重要的。
政治氛围,一个人处在舆论中心的时候,对自己的羽毛是很爱惜的,首先要将自己撇开,我是忠诚的,我是忠诚的,我是忠君爱国的,潜移默化。
郭嘉大概也是这样,对汉朝没有感情,但是对曹操有感情,对自己名声,对自己家族,子孙的名声,节操是很爱惜的,人活一张脸,何况是士大夫,别人说你一句不是,你得花半天去解释。
说了人家还不信,人家说,除非你怎么样,怎么样证明你忠君爱国。
郭嘉说,老子不需要证明。
你就是一个没道德的小人,连自己的君主都不爱,还能做官,还食汉俸,不知耻,环境影响,对汉室有没有感情是两码事,但是人言可畏,袁绍,刘表都被曹操骂死了,何况这些做臣子的。
一个朝廷,他肯定是有两派人,一类是正直清流人士,一派是拍马溜须,尖酸克刻的人士,这两派相互对立,相互攻击,争权上位。
作为一个领导者,他是杜绝不了这种事情,只有形成鲜明的对立,才可能让这个领导者做稳位置。
如果都是正直清流人士,这个领导肯定经常会被吵的不行,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都是奸臣,这个集团很快就会垮掉。
有正即有邪,有阴必有阳,这是自古以来平衡之道。
建安元年(196年),随曹操击败黄巾军。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徐州还未平定,韩暹、杨奉刚刚将天子迎到洛阳,往北连结张杨,暂时还不能控制他们。
荀彧则对曹操说:“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蒙乱,将军您首先倡导义兵勤王,只是因为山东地区纷扰战乱,还不能远赴关右,但还是分派将领,冒险与朝廷通使节,虽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这是将军诚扶天下的一贯志向。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怎么敢为害呢?如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即使考虑此事,也来不及了。”
曹操认为荀彧之言有理,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奉迎献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
汉献帝还没迎到许都,曹操内部就开始产生矛盾了,一派是忠于汉室,一派是忠于曹操和自己利益的。
显然曹操被荀彧说动了,接受荀彧的建议,为什么刚开始荀彧不主张迎奉天子,而是毛阶提出后,荀彧补充的呢?
干大事要立信,立德,立威,明志,即然曹操要干大事,荀彧给他指明方向,规划蓝图便成了一件份内之事。
如果荀彧的理想是做曹操的子房,做大汉的管仲,他首先要让曹操成功,自己才有机会成功。
饭要一口吃,事要一件件做,循循渐进,高楼大厦非一日之功。
自己辅助曹操平定天下三分之二,才有机会让自己做大汉的管仲。
先做曹操的张良,萧何,再做大汉的管仲。
荀彧深刻的理解其中关键所在,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的夙愿,必须制订战略蓝图,一步步的来实施。
将来要与袁术,袁绍开战,在大战前夕要做好准备工作,抢到正义旗帜,扩张地盘,收服民心,广聚人才。
荀彧传(四)()
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荀彧侄)、钟繇”。荀彧善于举荐人才,起初举荐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荐了郭嘉。此外,还举荐了陈群、杜畿、司马懿等人,都是当时名士。
荀彧从出谋划策转为后勤工作,以前干的是张良的事情,现在干的是萧何的事情,而荀彧的侄子荀攸接手荀彧原来军事参谋长的职务,随曹操东征西讨,出谋划策。
荀彧前期举荐的郭嘉,后期举荐的司马懿,陈郡都成为历史上知名人物,司马懿后来成为魏国的顶梁柱,陈郡推出九品正中制为曹魏政权稳定作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公元197年,曹操征张绣,大败而归,这个时候曹魏集团就出现了内部矛盾,怀疑和指责曹操的领导能力和作风问题。
同时袁绍又写信怒斥曹操,一个连张绣都打不赢的人,一个好色没有道德的人,有什么能力和资格匡扶汉室朝廷。
曹操接信后,非常的生气,荀彧说:“自古以来较量于成败场上的,如果真有才能,纵然弱小,也必将变得强盛;如果是庸人,纵然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刘邦、项羽的存亡,足以可以使人明白这个道理。现今与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了。
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狭窄,任用人才却疑心太重,您明正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这在度量上胜过袁绍;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少有决断,往往错过良机,您却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拘成规,这在谋略上胜过袁绍;袁绍军纪不严,法令不能确立,士兵虽多,却不能巧为任用,您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虽少,却都奋战效死,这在用兵上胜过袁绍;袁绍凭其名门贵族,装模作样,耍小技而博取名誉,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者大多归附于他,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荣,行为谨严克己,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士人都愿为您效劳,这在德行上胜过袁绍。凭借这四方面的优势辅佐天子,扶持正义,征伐叛逆,谁敢不从?袁绍强大又有何用?”
呈明利弊,劝解曹操,失败只是暂时的,人都会因为一些错误,导致失败,只要大方向是对的,最终还是能战胜强敌,赢得最终的胜利。
曹操听后非常高兴,荀彧还说:“如果不先取吕布,那河北也不容易图谋。”曹操说:“诚如您所说。但我所忧虑的,是又怕袁绍侵扰关中,引发羌、胡叛乱,向南引诱刘璋,那样的话我就要用兖州、豫州来对抗天下的六分之五了。那该怎么办呢?”荀彧说:“关中将帅数以千计,没有人能统一起来,只有韩遂、马超最强。他们见崤山以东地区正在争战,必定各自拥兵自保。现在如果以恩德招抚他们,派遣使者与他们通好,即使不能长久安定,但至少在您平定山东之前,足以不生变动。关西的事情可以托付给钟繇,这样您就可以放心出征了。”
荀彧一番话就解决了曹操的后顾之忧,谋士的厉害之处就在这里,他可以纵观全局,分析各个势力的动向,这叫料敌于先,有先见之明。
建安三年(198年)五月,曹操大败张绣;十二月,曹军攻入下邳,诛杀吕布,平定徐州。
建安四年(199年)四月,曹操派部将北渡黄河,击斩依附袁绍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由于曹操在内线作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逐步由弱变强,据有兖、豫、徐等州,为抗击袁绍集团准备了条件。
此时,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六月,河北割据势力袁绍统带精兵数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
围绕着是否抗袁的问题,在曹操集团内部又展开了一场辩论。名士孔融反对与袁绍抗争,他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等谋臣替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等忠臣为他做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
荀彧说:“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一席话,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
公元200年曹操官渡之战,取得胜利,欲南征刘表,荀彧劝进,应该继续收拾袁绍,为什么曹操会有这种想法?
袁绍跟曹操是哥们,打败了袁绍不打了,先收复姓刘的。
荀彧的想法是咋们的理想是匡扶汉复,先干掉袁绍,平定北方,南方直接招降就可以了,即使不肯降,刘表也是汉室宗亲做荆州牧是合情合法的。
曹操采纳荀彧建议花了七年时间把袁绍及袁绍势力连根拔起,平定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排除众议采纳郭嘉的建议远征乌桓,十二月大胜乌桓而归,这个时候的曹操心态的彻底的发生了变化。
第一件事,是向那些劝进他不要远征乌桓的人道谢。
第二件事,升荀彧的官职,把荀彧从尚书令上推到三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