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巨宼逆袭-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抽卤煮盐什么时候都可以。

    一场春雨打断了李元利的行程。几声春雷响过,细如牛毛般的小雨就飘落下来,雾气弥漫,天地之间犹如蒙上了一层薄纱,老百姓和大兴军的将士们却不受影响,仍然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在田地间劳作。

    现在才二月上旬,离水稻下田还有半个月的时间,秧苗已经育到秧田里,但整田、耙田也需要大量的人手,丘陵地区的旱地马上要种植土豆、玉米等作物,土地也要耕耘,所以正是农人们最忙碌的时候。

    这场春雨一下,道路就变得湿滑,根本不能走远路。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李元利不顾政务司驻富顺县的官员劝阻,准备带着三百名亲兵一起下到田里去帮忙干活。

    李元利取了四川后,并没有对政务司进行改编,主要原因就是现在的人已经习惯了明朝的官制,贸然改换成后世的机构官职不说老百姓搞不明白,怕连大兴军的将领自已都弄不大清楚。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嫌现在的地盘小,想等过两年多取两省之后再慢慢改编,所以现在还是沿袭明朝的编制,每县设知县一人,县丞、主薄、典史各一人,其他不入流的小吏则由知县任命,只是要报政务司存档。

    富顺县令是泸州人,姓胡名之礼,字守一,是上次开科取士选出来的佼佼者,李元利看过他应试的文章和自叙,对农事和政事都说得条条有理,现在看起来,他在这儿做得确实不错。

    大兴军进驻富顺之后,就把那些无主的田地全部都收归官有,如果以后有迁徙来的人口再分下去,但现在肯定不能让它们抛荒,这些田地自然就成了大兴军的屯田。

    耕种几千亩地,对于有一千余人的一个团来说算得上轻松,这一千余人可全都是壮劳力,没从军前也多是农民,对农事并不陌生,而且军中还有骡马等大牲口,他们甚至还能够抽出时间来帮助老百姓修整水利设施。

    既然李元利执意要下田帮忙,胡之礼拗不过也只得答应,便从老百姓中找了一些没有壮劳力或者劳力不够的人家作为帮助对象,一群人扛着农具、赶着牛马,风风火火地出了城。

    还好保宁之战缴获了大批耕牛和骡马,王复臣到建昌卫买粮时又买了数百头牛,从金沙江雇船顺水而下,这才稍解了燃眉之急,不过分到各县也没有多少,聊胜于无罢了。

    富顺的水田靠沱江边最为多,那就从这一片开始。

    江边上的垂柳已经吐出了嫩芽,入眼都是勃勃生机!朦胧的雨雾中,已经有了不少农人在田中忙碌,只有几块连在一起大约两三亩的水田里没人,田坎上却蹲着一个愁眉苦脸的老者。

第92章 良田万顷() 
“陈大爷!”胡之礼老远地叫了一声,那老者转过头来一看,连忙翻身就跪了下来。

    胡之礼紧走几步,上前扶起那老者,又对他说道:“这是咱们大兴军的元帅爷,带人来帮你犁田了!”

    那老者又要跪下磕头,李元利拦住他道:“老人家不必多礼!这就是你的田吧?”见老者点了点头,便招呼栓柱他们:“留一条牛,再加两个人,加把劲看下今天犁完!”

    一牛一人如果犁水田的话,顶多一天也就两亩,但加个人轮换着休息,再给牛喂点精饲料的话,说不定就能把这两亩多地犁得完。

    剩下的人继续往前走,每到一个地方就留下几个,不一会就把三百人全都分了出去,李元利也要脱了鞋子下田,但胡之礼拉着死活不让,只得作罢。

    现在才刚刚开春,虽然已经不是特别寒冷,但水仍然有点刺骨,胡之礼怎么敢让李元利下水?何况他一个人又能干得了多少?还不如在一边看着,不给别人添麻烦就好。

    两个人又回到最开始那老者的水田处。李元利百无聊赖,胡之礼要下田帮忙,那老者跪在地上就不起来。让县太爷去帮他犁田,他真不敢!

    要是他知道正在水田里忙活的两位,官职算起来比县太爷还高的话,不知会是一副什么模样?

    李元利问那老者道:“老人家,家中还有几口人?”

    那老者受宠若惊,慌忙弯腰回道:“回元帅爷的话!家中还有一个儿媳,两个孙子,连老汉一起共四口人。”

    这年头四川基本没有完整无缺的家庭,李元利也不想去问别人的伤心事,胡之礼却在一旁道:“他家原有两子一女,算得上儿孙满堂,可惜两个儿子在永历元年运盐下泸州后再没回来,后来一家人躲到深山里,今年出来就只剩下他们祖孙四个了!”

    “两个小的才不到十岁,要不是咱们大兴军将士去找到他们,怕他们四个也活不了多久!他儿媳也是个勤快的,做不了田地里的活,如今在家里自已建蚕室准备养蚕呢!”

    四川这些年来什么都被破坏,只有这桑树长得越来越好,去年李元利就已经给适宜养蚕的地方都下了命令,要求政务司扶助。要发展民生,可不光是吃饱饭的问题。

    陈老汉在一旁颤颤巍巍地说不出话,只是老泪横流。李元利也有些心酸,他对陈老汉道:“老人家,你节哀吧!你两个儿子说不定哪天就回来了呢,现在好好把孙子养大才是正理。”

    他这话倒不是完全安慰陈老汉。算算永历元年正是豪格领清兵追击大西军余部的时候,说不定他两个儿子只是被清兵或大西军抓了丁,现在还活着也是不一定。

    陈老汉哽咽着道:“多谢多谢元帅爷!元帅爷就是咱们陈家的再生父母!要要不是有大兴军,咱们一家人真真不知道怎么活!”

    李元利又宽慰了他几句,又转头对胡之礼道:“守一,尽量帮帮他们吧!老的老,小的小,真是不容易!其他困难的人家也要心里有数,尽量帮扶!银钱上差了可以打报告上去。苦过这两年就好了!”

    “吃不上饭的都有赈济,粮米也是按时发放。元帅是仁义之人,咱们大兴军也是仁义之师,老百姓肯定会越过越好的!”胡之礼不失时机地小拍了一记马屁,李元利却是深有感触。

    现在的老百姓啊,还真是朴实,只要你对他一点点好,他就对你记一辈子的恩!

    雨停后又过了两天,李元利才重新启程,这一次直达蓉城,四五百里路一点都没有耽搁,要不然进了三月雨水更多,下雨天走山路那绝对算得上是一种痛苦!

    蓉城知府是任武,这也是大兴军的老人,李元利第一批培训的政务司人员就有他。去年刘体纯收复奉节之后,就是他负责那一带的善后事宜,做得非常好。因此李元利就叫政务司把他调到蓉城来担当重任。

    短短三个月时间,蓉城已经变了一副模样,虽然还是看不出一丝府城的影子,但在去年砍伐出来的空地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茅屋,居中最大的十来间就是“府衙”,周围就是大兴军士兵的驻地。

    听说元帅驾到,任武慌慌忙忙地从田里赶了回来。李元利一看,这家伙卷着裤腿赤着脚,身上还沾满了泥浆,活脱脱一个老农,哪里像是一位知府?

    任武先见过了礼,又去清洗干净,这才到李元利下首坐了,等候元帅问话。

    “春耕情况怎样?”李元利也没有废话,先问最关心的问题。

    “禀元帅!目前情况还算好,大部分秧苗都下了田,但人手还是不足,还有一小部分田土没人耕种,咱们的将士正在抢天时,最后这十多天能够多种点就多种点!”任武有点遗憾地说道。

    蓉城平原一带历来就是粮食主产区,因为地势和气候的关系,这里多数都是水田,最适合种植水稻,而且最低都是一年两熟,多数是两年五熟,收成最好时亩产甚至达到七石稻谷,折合成米也有三四石六七百斤!

    这样一块宝地,如果全部开垦出来,一年得出多少粮食?就算现在四川的人口再增加几倍也养得活!

    因此李元利才心急火燎地跑到这儿来。现在听任武这么一说,心里也是有点着急,他连忙问道:“招揽流民和夷人没有效果吗?怎么连种田的人都没有?”

    “元帅,蓉城府开堰灌田的十一个州县,共有良田超过十万顷(一顷一百亩)!就算荒废了一些,最少也有七八百万亩!这么多的田地,招来的流民夷人加上原有的老百姓不过几十万人,哪儿能耕种得了这么多?”

    李元利听得既是开心,又是烦恼,开心的是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上好的田地,烦恼的是竟然缺少人耕种!

    其他地方的州县,顶天有三十万亩田地,可蓉城平原十一个州县,竟然有近千万亩良田。

    “田地都分下去了吧?”李元利又问了一句。年前他就叫政务司发过通知,无论流民夷人或者本地没有土地的佃农,每个成年男丁都分给他们十亩土地。

第93章 大家闺秀() 
任武摇了摇头道:“还没分,要抢时间春耕,根本没时间来丈量土地,何况还要一一分配下去!我现在先让他们种,能种多少算多少!收成的时候按每亩十税一收税就行。”

    每丁十亩也只是暂行的办法,以后随着人口的变化肯定还得重新分配,这些都得慢慢调整,不可能一步到位。

    李元利想了一想,确实目前只有这个法子,不过他心里还有疑问:“十税一是不是太高了?”

    “元帅,这已经很低了!这蓉城府的好田,原来的时候前明蜀王府就占了十分之七,军屯、地主又占了十分之二,剩下不足一成才是民间的。

    老百姓租种蜀王府和地主的地,最少也要交一半的租,有的甚至高达六成!要不然八大王抄蜀王府时,那数百万两的金银从哪儿来?”

    “更何况蓉城府全是好田,亩产比其他地方高出不少!一户五口的人家只要种上五亩就足够嚼用,要是种上十亩,就能有余粮换银钱来用度,这都赶上以前那些小地主的日子了!”

    “元帅,您是不知道,当我说十税一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